作者:黃清龍(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長、獨立媒體人)
台灣和北極距離很遠,但隨著台灣極地研究站的成立,台灣和北極越來越近了!
 
6月25日,台灣極地研究站正式在北極冷岸群島揭牌,英文名稱叫「TaiArctic 」,Tai即台灣,Arctic為北極。這是台灣第一座極地研究站,研究室大門高掛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
台灣能夠在北極「插旗」,關鍵人物是波蘭籍的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文和,在他的穿針引線下,促成中央大學、海洋研究院與波蘭哥白尼大學三方合作;但背後不能沒有兩國政府的支持,而波蘭政府的積極態度,又和美國有關。
今年二月,美國聯邦眾議院通過美國競爭法案,除了呼籲行政部門啟動協商,將我國「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RO)之外,法案並提到,美國將以「促使台灣成為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員」為政策。台灣能順利跟波蘭合作成立首座北極研究站,正是受惠於「美國競爭法案」。
 
目前全世界已有10多個國家在北極設立研究站,但台灣極地研究站相對特殊,某種程度上它預示著北極將成為未來國際爭鋒的焦點,台灣有機會扮演重要角色。這一切還得從最近的國際局勢談起。
六月二十四日金磚國家峰會在北京召開,東道主習近平在會上呼籲「金磚五國」推動擴大化的進程,讓有意加入的國家一同合作,會中親自與會的伊朗總統萊希和透過視訊出席的阿根廷總統費南德斯,都表達了加入金磚合作機制的願望,當然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接著在27日伊朗外交部就表示,德黑蘭已經提交申請加入金磚國家,預料阿根廷很快也會提出申請。
金磚(BRICS)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投資集團高盛提出的,2009年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正式創立,初始成員國有中國、俄羅斯、巴西和印度四個新興經濟體,2011年邀請南非加入,成為金磚五國,並發展為定期的五國磋商會晤機制。
金磚五國佔世界人口的 40%、全球經濟產量的 25%、世界貿易的 18%,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達50%,實力不容忽視。雖然目前金磚組織仍只是個鬆散的經濟組合,不過當前以美國為首的七大工業國(G7)等北約國際組織,正進一步加大對中俄的圍堵力道。在這種集團化對抗的背景下,金磚組織擴增成員並逐漸成為一個擁有政治影響力的集團,並不是不可能。
一旦伊朗和阿根廷、甚至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順利加入,金磚組織有可能成為一個由中國主導的新G7,來和美國領導的由發達國家組成的G7相抗衡。
與此同時,七大工業國(G7)領袖上個週末在德國舉行峰會,宣布啟動「全球基建及投資夥伴關係」倡議,承諾未來五年集資六千億美元,為中低收入國家基建項目提供資金,明顯是衝著中國的「一帶一路」而來。另一方面,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本週三、四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開會,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直言,中國崛起對北約的利益、安全和價值造成挑戰。
成立於一九四九年美蘇冷戰時期的北約組織,其核心關注範圍一向是在歐洲,很少談及位於地球另一端的中國,但如今北約把中國視為挑戰,標誌著地緣政治上的顯著改變。
 
G7和北約峰會釋出的訊息很清楚,就是G7成員國和美國對於抗中的戰略立場已經趨於一致,尤其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北約峰會宣佈,將把目前約四萬人的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增加到三十萬人以上,以因應來自中俄的挑戰。北約新的戰略重點也從阻止任何入侵,轉移至全面防禦盟國領土。北約開始提防中國,主要考慮之一是牽涉盟國領土利益攸關的北極地區。
北極理事會現有八個成員國,分別是美國、加拿大、冰島、挪威、丹麥、瑞典、芬蘭和俄羅斯。中國雖不是北極圈國家,但對於北極愈來愈有興趣。2013年中國在俄羅斯支持下,成為北極理事會的正式觀察員,後續成立極地研究中心,並且在2018年制定《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近年來更積極謀求建立「冰上絲綢之路」。
明顯可見,北極已成為西方與中俄較量的另一個「戰場」。由於氣候暖化導致融冰,穿越北極成為新的海運航道,東亞往返歐洲的距離可從目前的一萬三千哩縮短至八千哩,節省十多天航行時間。加上北極陸地與海洋的能源、漁產等天然資源豐厚,更具經濟與軍事戰略價值。2018年中國曾向芬蘭提出購買機場計畫,但沒有成功。去年5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在北極理事會八國部長會議中,警告中國及俄羅斯,要共同確保北極和平法治。一旦芬蘭和瑞典成功加入北約,那麼北極理事會除了俄羅斯以外,全是北約成員,將讓北約能夠建立一套新的以軍事力量為基礎的北極戰略,削弱中俄的影響力。
在這個大背景下,台灣北極研究站的設立,因此就具有高度的戰略意涵。台灣在美國協助下,透過與波蘭合作在北極成立據點, 下一步若能爭取到北極理事會的「待定觀察員」資格,再逐步進軍成為「正式觀察員」,不但可以突破中國的外交封鎖,還會變成西方牽制中國的重要一環,有效堵塞中國的「冰上絲路」。
 台灣極地研究站設立地點冷岸群島,坐落在歐洲大陸北方,群島橫跨北緯74°到 81°,是挪威最北界的國土範圍。雖然這個基地初期規模只有五人,但台灣研究站的設立,不但象徵台灣積極參與北極事務,未來更可能發揮「蝴蝶效應」,在混沌的國際局勢中產生巨大的連鎖反應。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台灣和北極距離很遠,但隨著台灣極地研究站的成立,台灣和北極越來越近了!
6月25日,台灣極地研究站正式在北極冷岸群島揭牌,英文名稱叫「TaiArctic 」,Tai即台灣,Arctic為北極。這是台灣第一座極地研究站,研究室大門高掛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
台灣能夠在北極「插旗」,關鍵人物是波蘭籍的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文和,在他的穿針引線下,促成中央大學、海洋研究院與波蘭哥白尼大學三方合作;但背後不能沒有兩國政府的支持,而波蘭政府的積極態度,又和美國有關。
今年二月,美國聯邦眾議院通過美國競爭法案,除了呼籲行政部門啟動協商,將我國「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RO)之外,法案並提到,美國將以「促使台灣成為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員」為政策。台灣能順利跟波蘭合作成立首座北極研究站,正是受惠於「美國競爭法案」。
目前全世界已有10多個國家在北極設立研究站,但台灣極地研究站相對特殊,某種程度上它預示著北極將成為未來國際爭鋒的焦點,台灣有機會扮演重要角色。這一切還得從最近的國際局勢談起。
六月二十四日金磚國家峰會在北京召開,東道主習近平在會上呼籲「金磚五國」推動擴大化的進程,讓有意加入的國家一同合作,會中親自與會的伊朗總統萊希和透過視訊出席的阿根廷總統費南德斯,都表達了加入金磚合作機制的願望,當然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接著在27日伊朗外交部就表示,德黑蘭已經提交申請加入金磚國家,預料阿根廷很快也會提出申請。
金磚(BRICS)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投資集團高盛提出的,2009年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正式創立,初始成員國有中國、俄羅斯、巴西和印度四個新興經濟體,2011年邀請南非加入,成為金磚五國,並發展為定期的五國磋商會晤機制。
金磚五國佔世界人口的 40%、全球經濟產量的 25%、世界貿易的 18%,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達50%,實力不容忽視。雖然目前金磚組織仍只是個鬆散的經濟組合,不過當前以美國為首的七大工業國(G7)等北約國際組織,正進一步加大對中俄的圍堵力道。在這種集團化對抗的背景下,金磚組織擴增成員並逐漸成為一個擁有政治影響力的集團,並不是不可能。
一旦伊朗和阿根廷、甚至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順利加入,金磚組織有可能成為一個由中國主導的新G7,來和美國領導的由發達國家組成的G7相抗衡。
與此同時,七大工業國(G7)領袖上個週末在德國舉行峰會,宣布啟動「全球基建及投資夥伴關係」倡議,承諾未來五年集資六千億美元,為中低收入國家基建項目提供資金,明顯是衝著中國的「一帶一路」而來。另一方面,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本週三、四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開會,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直言,中國崛起對北約的利益、安全和價值造成挑戰。
成立於一九四九年美蘇冷戰時期的北約組織,其核心關注範圍一向是在歐洲,很少談及位於地球另一端的中國,但如今北約把中國視為挑戰,標誌著地緣政治上的顯著改變。
G7和北約峰會釋出的訊息很清楚,就是G7成員國和美國對於抗中的戰略立場已經趨於一致,尤其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北約峰會宣佈,將把目前約四萬人的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增加到三十萬人以上,以因應來自中俄的挑戰。北約新的戰略重點也從阻止任何入侵,轉移至全面防禦盟國領土。北約開始提防中國,主要考慮之一是牽涉盟國領土利益攸關的北極地區。
北極理事會現有八個成員國,分別是美國、加拿大、冰島、挪威、丹麥、瑞典、芬蘭和俄羅斯。中國雖不是北極圈國家,但對於北極愈來愈有興趣。2013年中國在俄羅斯支持下,成為北極理事會的正式觀察員,後續成立極地研究中心,並且在2018年制定《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近年來更積極謀求建立「冰上絲綢之路」。
明顯可見,北極已成為西方與中俄較量的另一個「戰場」。由於氣候暖化導致融冰,穿越北極成為新的海運航道,東亞往返歐洲的距離可從目前的一萬三千哩縮短至八千哩,節省十多天航行時間。加上北極陸地與海洋的能源、漁產等天然資源豐厚,更具經濟與軍事戰略價值。2018年中國曾向芬蘭提出購買機場計畫,但沒有成功。去年5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在北極理事會八國部長會議中,警告中國及俄羅斯,要共同確保北極和平法治。一旦芬蘭和瑞典成功加入北約,那麼北極理事會除了俄羅斯以外,全是北約成員,將讓北約能夠建立一套新的以軍事力量為基礎的北極戰略,削弱中俄的影響力。
在這個大背景下,台灣北極研究站的設立,因此就具有高度的戰略意涵。台灣在美國協助下,透過與波蘭合作在北極成立據點, 下一步若能爭取到北極理事會的「待定觀察員」資格,再逐步進軍成為「正式觀察員」,不但可以突破中國的外交封鎖,還會變成西方牽制中國的重要一環,有效堵塞中國的「冰上絲路」。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