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清龍(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長、獨立媒體人)
大陸河南鄭州遭暴雨侵襲,造成慘重災情﹐蔡英文總統第一時間透過總統府發言人表達慰問與關切﹐大陸國台辦隔天立即回應強調﹐對於「台灣有關方面」和各界人士通過各種形式向災區表達關切慰問,表示感謝。在兩岸關係持續緊繃之際﹐蔡總統表達的善意和國台辦的正向回應﹐給人無限想像空間。
 
都說兩岸無小事﹐政府處理兩岸間的每件事必須經過審慎評估。據台灣學者趙春山分析﹐像這樣的慰問以往都是透過陸委會傳達,但這次由總統採取主動,且還是在當前兩岸如此敏感的時刻,這樣的做法,絕對不會是「即席創作」的。他相信府方肯定是經過審慎考慮後才做出的決定,主要目的是希望緩和兩岸緊繃關係。大陸學者包承柯也表示,蔡英文在第一時間表達慰問,說明她心裡有兩岸同胞情的想法,這是正面的訊息。
不過兩岸問題脫離不了國際因素﹐在探究雙方互動的虛與實時﹐還須放到美中關係的大框架下來理解。本週日美國副國務卿薛曼將訪問中國大陸,在天津與大陸外交部副部長謝鋒會談,並會見部長王毅。薛曼這趟訪問一波三折﹐最後終於促成,顯示雙方均有意為目前十分緊繃的關係努力,避免失控,並為十月可能的「拜習會」鋪路。
 美國總統拜登就任後,基本延續川普的對中強硬政策﹐今年三月雙方外交最高層級還在阿拉斯加上演了一場對罵秀﹐美國針對新疆、香港問題不斷制裁施壓﹐在台海問題上也不惜添材加火﹐迄今雙方領導人尚未會面﹐甚至都沒有大使派駐。這樣的對抗姿態讓彼此都需面對內部壓力﹐要求必須強硬應對對方﹐但自然也會出現另一種反對聲音。例如曾參加2020年民主黨總統初選、對拜登政府具影響力的聯邦參議員桑德斯﹐近日就在「外交事務」期刊撰文,呼籲停止美中對抗,換取北京對抗全球氣候變遷合作。因為對抗地球暖化美國無法獨力達成,必須北京配合。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最新一期封面也以「拜登的新中國信條」(Biden's new China doctrine)為題,剖析美國現行的對中政策,認為拜登政府目前採行的保護主義路線,將傷害美國,並且導致盟友離異。經濟學人認為,拜登的新信條有許多很合理,但也包含許多令人憂心之處。其中一個問題是拜登對「威脅」的定義,因為美國政治兩極化,拜登似乎認為有必要塑造對手,以重燃全國團結,但經濟學人說,這是錯誤的算計,因為共和黨未必願意支持拜登的議程。
而且,拜登以對中強硬的語言爭取國內支持時,卻不一定能贏得其他盟邦的認同,畢竟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的經濟強權,盟友也會評估與大陸敵對時對自己的利弊。最近德國總理梅克爾訪問白宮與拜登會談﹐雙方在對中政策上明顯有所分歧﹐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研究員烏爾里希·施佩克(Ulrich Speck)就指出,「梅克爾帶著兩個信息來到華盛頓。第一,我們不想要新冷戰。第二,我們不想脫鉤。如果美國人想讓我們走上針對中國的敵對道路,我們不會加入」。
事實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今年三月就已揭示﹐未來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將是「該競爭時要競爭,可合作時合作,如果一定要敵對就敵對。」拜登上任後美國外交重點在於對內整合朝野歧見、對外修補盟友關係﹐團結一切力量好來對付中國;此前美台關係日益緊密﹐也必須從這個大背景下來認識。而當美中雙方歷經對抗與競爭之後﹐現在美方似乎認為已經準備就緒﹐可以就「合作」部份與中方協商。其中最大的指標就是雙方領導人何時會面﹐這也是美國副國務卿薛曼此次訪問備受矚目的原因。
目前美中「合作」最可能的領域莫如氣候問題。美國和中國是全世界碳排放最多的兩個國家﹐巴黎氣候協定如無兩大國配合根本沒有落實可能。而近來全球氣候異常頻繁釀災﹐西歐的大水災、美西的高溫、乃至河南的暴雨﹐都顯示氣候問題已是各國共業﹐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
一旦美中針對氣候等問題準備展開合作﹐無論事前的鋪墊或過程中的角力﹐台灣問題都不可能不觸及﹐肯定會被搬上檯面。白宮印太事務總監侃貝爾日前公開說「美國不支持台獨」﹐就透露了這樣的氛圍。在此情勢下,美方雖然力挺台灣﹐卻不希望兩岸關係繼續惡化下去,因此﹐蔡總統在此時針對河南災情表達關懷﹐是十分智慧也有必要的動作。
至於國台辦回應中所指的「有關方面」,趙春山說這當然就是指蔡總統。他認為,國台辦的回應方式還算四平八穩,「既不是冷水,但也不是熱水」,雙方都在聽其言觀其行。包承柯也指出兩岸互信不足﹐大陸堅持「九二共識」,台灣不接受「九二共識」,關係要緩和還需共同努力與積累。無論如何兩岸學者都認為兩岸這一波互動是好事,雖然多年夙怨不可能因為一件事而解決,但總是一個開始。
 
如果雙方在互釋善意的基礎下﹐透過更多具體行動來累積互信﹐例如台灣各界發起為河南募捐﹐然後由海基會代表前往大陸賑災﹐兩岸破冰之時或許不會太遠了。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大陸河南鄭州遭暴雨侵襲,造成慘重災情﹐蔡英文總統第一時間透過總統府發言人表達慰問與關切﹐大陸國台辦隔天立即回應強調﹐對於「台灣有關方面」和各界人士通過各種形式向災區表達關切慰問,表示感謝。在兩岸關係持續緊繃之際﹐蔡總統表達的善意和國台辦的正向回應﹐給人無限想像空間。
都說兩岸無小事﹐政府處理兩岸間的每件事必須經過審慎評估。據台灣學者趙春山分析﹐像這樣的慰問以往都是透過陸委會傳達,但這次由總統採取主動,且還是在當前兩岸如此敏感的時刻,這樣的做法,絕對不會是「即席創作」的。他相信府方肯定是經過審慎考慮後才做出的決定,主要目的是希望緩和兩岸緊繃關係。大陸學者包承柯也表示,蔡英文在第一時間表達慰問,說明她心裡有兩岸同胞情的想法,這是正面的訊息。
不過兩岸問題脫離不了國際因素﹐在探究雙方互動的虛與實時﹐還須放到美中關係的大框架下來理解。本週日美國副國務卿薛曼將訪問中國大陸,在天津與大陸外交部副部長謝鋒會談,並會見部長王毅。薛曼這趟訪問一波三折﹐最後終於促成,顯示雙方均有意為目前十分緊繃的關係努力,避免失控,並為十月可能的「拜習會」鋪路。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最新一期封面也以「拜登的新中國信條」(Biden's new China doctrine)為題,剖析美國現行的對中政策,認為拜登政府目前採行的保護主義路線,將傷害美國,並且導致盟友離異。經濟學人認為,拜登的新信條有許多很合理,但也包含許多令人憂心之處。其中一個問題是拜登對「威脅」的定義,因為美國政治兩極化,拜登似乎認為有必要塑造對手,以重燃全國團結,但經濟學人說,這是錯誤的算計,因為共和黨未必願意支持拜登的議程。
而且,拜登以對中強硬的語言爭取國內支持時,卻不一定能贏得其他盟邦的認同,畢竟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的經濟強權,盟友也會評估與大陸敵對時對自己的利弊。最近德國總理梅克爾訪問白宮與拜登會談﹐雙方在對中政策上明顯有所分歧﹐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研究員烏爾里希·施佩克(Ulrich Speck)就指出,「梅克爾帶著兩個信息來到華盛頓。第一,我們不想要新冷戰。第二,我們不想脫鉤。如果美國人想讓我們走上針對中國的敵對道路,我們不會加入」。
事實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今年三月就已揭示﹐未來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將是「該競爭時要競爭,可合作時合作,如果一定要敵對就敵對。」拜登上任後美國外交重點在於對內整合朝野歧見、對外修補盟友關係﹐團結一切力量好來對付中國;此前美台關係日益緊密﹐也必須從這個大背景下來認識。而當美中雙方歷經對抗與競爭之後﹐現在美方似乎認為已經準備就緒﹐可以就「合作」部份與中方協商。其中最大的指標就是雙方領導人何時會面﹐這也是美國副國務卿薛曼此次訪問備受矚目的原因。
目前美中「合作」最可能的領域莫如氣候問題。美國和中國是全世界碳排放最多的兩個國家﹐巴黎氣候協定如無兩大國配合根本沒有落實可能。而近來全球氣候異常頻繁釀災﹐西歐的大水災、美西的高溫、乃至河南的暴雨﹐都顯示氣候問題已是各國共業﹐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
一旦美中針對氣候等問題準備展開合作﹐無論事前的鋪墊或過程中的角力﹐台灣問題都不可能不觸及﹐肯定會被搬上檯面。白宮印太事務總監侃貝爾日前公開說「美國不支持台獨」﹐就透露了這樣的氛圍。在此情勢下,美方雖然力挺台灣﹐卻不希望兩岸關係繼續惡化下去,因此﹐蔡總統在此時針對河南災情表達關懷﹐是十分智慧也有必要的動作。
至於國台辦回應中所指的「有關方面」,趙春山說這當然就是指蔡總統。他認為,國台辦的回應方式還算四平八穩,「既不是冷水,但也不是熱水」,雙方都在聽其言觀其行。包承柯也指出兩岸互信不足﹐大陸堅持「九二共識」,台灣不接受「九二共識」,關係要緩和還需共同努力與積累。無論如何兩岸學者都認為兩岸這一波互動是好事,雖然多年夙怨不可能因為一件事而解決,但總是一個開始。
如果雙方在互釋善意的基礎下﹐透過更多具體行動來累積互信﹐例如台灣各界發起為河南募捐﹐然後由海基會代表前往大陸賑災﹐兩岸破冰之時或許不會太遠了。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