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兩位美國學者,一位英國學者:哈佛醫學院的威廉•凱林(William Kaelin, Jr.),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葛利格•賽門沙(Gregg Semenza)及牛津大學的彼得•瑞特克利夫 (Peter Ratcliffe). 他們研究的主題是人體如何調控在缺氧狀態下的生理機制。這聽起來平淡無奇的事情,為什麽很重要?
人體細胞需要氧氣才能將食物轉化為能量,氧氣太少則無法正常運行。那麽為什麼精英運動員通過在缺氧的高海拔地區訓練會變得更強?這三位學者的研究為這樣常見但與健康習習相關的現象提供了分子生物層面的解釋。更重要的是,相關研究進一步發現,在很多疾病中氧氣的供應對病灶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相同的生理反應機制在例如腎臟,肺和心臟疾病,以及癌症和貧血的發生中也有重要影響。舉例來說,癌組織在初期長到1公分左右,其中心部位即因爲既有血管不能觸及,因而產生缺氧現像。
癌細胞若不能克服這個問題,就無法繼續擴散。但如果癌症細胞能啟動解決缺氧問題的機制,因而引發血管增生及促進造血機能,則可持續成長,導致惡化。現在很成功的抑制血管增生的癌症標靶藥物,如癌斯停(Avastin),紓癌特(Sunitinib)等,就是這類研究的直接成果。
這三位得獎者持續在這個領域貢獻30餘年。說明了不急功近利的基礎研究,才是發展生醫、造福人群的根本。
以上評論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