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開啟電視辯論,後來包括總統大選到地方首長選舉都可以看見辯論會,不過候選人對於舉辦辯論與否,總是很難有共識,學者分析,民調高的候選人會希望選情穩定,沒必要和對手糾纒,而民調落後者則希望透過辯論得到更多話語權,學者也說,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是讓辯論制度化。
支持民眾:「侯友宜、當選,侯友宜、當選,友宜友宜友宜,當選當選當選。」
參拜完畢,重頭戲在後頭,車隊遊行的新戰車亮相,紅色的外觀,上面還有大大的2號,希望選舉開出紅盤。
記者呂蓓君:「侯友宜的車隊首度亮相,開始了掃街拜票的行程,不過外界最關注的恐怕還是蘇侯對決,原訂11月12號的時候,要舉辦公辦的政見發表會,現在確定改為辯論會,不過不使用交叉詰問的方式,而台北市長的辯論會則是定在11月10號,使用申論、交叉詰問以及結論的方式進行,不過外界最關注的恐怕還是,高雄市長的辯論會,時間定在11月19號,使用的方式會用交叉詰問各提問五題,用直球對決讓民眾更了解政見。」
原本六都當中,只有新北的辯論遲遲沒有下文,就在11/7侯友宜鬆口向對手蘇貞昌下戰帖,要辦辯論會,自己是否已經做好準備?
新北市長候選人侯友宜:「這七年多來我對市政的嫻熟度,我相信很多都是老縣長以前沒有做過的,我倒覺得老縣長應該要多花點時間,因為我這個都很熟了,其實每天也都是在市政工作在跑,所以這個我都了然於心。」
從不辯論到主動喊話,蘇貞昌抓到機會猛酸。
新北市長候選人蘇貞昌(11.07):「侯友宜躲了82天終於改口,用膝蓋想也知道,如果侯友宜民調像以往那麼高,他就像以往那麼高傲,怎麼會改口呢。」
台灣從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開啟電視辯論,後來包括總統大選,地方首長選舉逐漸發酵,辯論在民主國家是選舉的一部分,不過不管哪一屆的縣市長選舉,辯論總是難喬攏。
師大公領系教授黃信豪:「電視辯論在選戰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對所有候選人來講,他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挑戰,通常領先者他不願意會去辦電視辯論,特別是具有明顯差距的領先者,原因在於說他不希望有任何的差錯。」
選戰的「挑戰者」和「衛冕者」,對辯論抱持著不同態度,民調領先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穩定選情是重點,而落後者則希望多一點話語權,也希望趁機把對手壓下去究竟該如何協調處理?
世新口傳系教授游梓翔:「由於電視辯論其實不太制度化,所以都變成是候選人之間必須協商,我覺得未來電視辯論的制度化,怎麼樣跟中選會所規定的政見會,能夠結合為一,然後成為候選人必須要滿足的一項要見,是未來可以考慮的方向。」
辯論的重要性在於,雖然不一定能改變多數選民投票的意向,卻可讓更了解參選人的政策,不該讓辯不辯論,成為候選人和政黨的選戰策略。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