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暴雨蔡英文特赦劉寶傑發錢冷酷無情民調顧婕3469Toyz結束營業
  • 搜尋:

    兒童發燒 結果共11筆

  • 家長注意!幼童發燒、頭痛「當心染這菌」罹腦膜炎病程變化快

    秋冬時節呼吸道感染疾病多,除了一般感冒、流感、新冠肺炎,還出現咳不停的肺炎黴漿菌。不過家有幼童的家長可要多注意了,小兒科醫師吳昌騰指出,儘管疫苗接種普及率高,但最近仍有小孩感染「肺炎鏈球菌腦膜炎」,而且病程變化相當快,提醒父母提高警覺。
    2023/11/08 11:58
  • 2歲確診童「34度3天」一度疑敗血症 母:沒指引

    兒童發燒有照護指引,但如果體溫低到剩34度又該怎麼做?2歲的陳小妹確診後發燒,退燒後居然持續34度三天,兒科醫師也和媽媽說可能是敗血症,讓媽媽擔心的自己確診發燒,都不敢吃退燒藥。原來,兒童低溫很可能是因為藥物或是感染造成的,若伴隨出現不自覺顫抖、活動下降等7大警訊並且超過12小時,就要盡速就醫。
    2022/06/20 19:14
  • 中重症+553!兒童增一MIS-C 女童發燒3天

    本土疫情今天(10日)新增553例中重症,其中又增加一例MIS-C個案,是一名6歲女童,輕症解隔後活力正常,沒想到17天後開始發燒。目前國內共出現5例MIS-C個案,換算國內發生率在10萬分之一以下,比起以色列的統計報告,台灣比例還算低。
    2022/06/10 19:44
  • 兒發燒到急門診卻「沒醫生」被退掛 父轟:縣府給的文宣「在搞笑?」 

    屏東縣上個月底才發生確診孩童發燒,找不到醫院收治,需跨區求助,縣長潘孟安在議會備詢時強調,不得再有類似狀況發生,但昨(7)日一位爸爸在發文說,5歲的兒子發高燒到39.6度,依公告至有兒童急門診的國軍醫院,卻被退掛,因該院無兒童專科醫師,該名爸爸氣得痛批,縣府在搞笑?還是發假訊息?對此,屏東衛生局也回應,每家醫院的服務時間不同,因為精簡版圖卡造成誤會道歉。
    2022/06/08 10:14
  • 8歲確診男童發燒41度 連跑三間醫院被拒 潘孟安:不得拒收

    屏東縣傳出一位8歲確診男童發燒到41度,卻連續遭到三間大型醫院拒收,縣府事後解釋,因為三間醫院,一間有人確診正在清消,一間沒有兒童門診配置,一間剛好人數較多,加上跟衛生局聯繫有時間差,才會產生誤會以為拒收,潘孟安得知消息,也指示不能再次發生。
    2022/05/31 14:21
  • +2童重症! 1歲、6歲「疑腦炎」羅:病況皆好轉

    兒童今天(5/29)新增兩例重症,一名女童年僅1歲,診斷疑似腦炎,還有輕微腦腫脹,另一名6歲男童發燒抽搐,一度住加護病房,但經過治療病況都好轉,只不過很多家長就怕到學校有染疫風險,選擇請假在家「類隔離」,有人還考慮請到暑假。
    2022/05/29 20:17
  • 2歲童重症嚇壞家長!醫揭「1症狀」當心:否則就太嚴重

    新北市中和一名2歲男童發燒染疫,出現急性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成為國內首例兒童新冠重症個案,消息曝光後引起眾多家長憂心,其中「意識狀態」也被認為是判斷的徵兆之一,不過小兒專科醫師王韋力就提醒,幼兒的意識狀態不易評估,等到真的意識不清時,通常都已非常嚴重,因此若發現孩子「活力下降」時就要特別注意。 
    2022/04/19 09:50
  • 孩子打嗎! 家長「高防護vs.副作用」意見不一

    6到11歲孩童快要可以打疫苗了!不過家長讓孩子打嗎?我們實際詢問,大家意見正反不一,不過反對的人,大多都是擔心副作用,醫師則說明,目前來說,莫德納疫苗兒童劑量,較常出現發燒或是倦怠,但都是輕微不良反應,至於心肌炎,12歲以下孩童發生機率很少見,而不想打疫苗,最根本方法,還是家長三劑都要打滿。
    2022/04/17 18:33
  • 2歲兒童重症插管!台大醫警告「4狀況」快就醫:恐腦炎亡

    新北市中和一名2歲男童發燒染疫,卻被衛生局、衛生所等各單位踢皮球,只能自己搭計程車送院,最終插管治療,家屬心痛放棄急救,而該案也為國內首例兒童重症病患。對此,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提醒,如果家中兒童出現4症狀,要趕緊送醫。
    2022/04/17 10:17
  • 女嬰塞栓劑流血母控「護士塞錯位置」

    退燒栓劑是兒童發燒常用的藥品,不過桃園有媽媽在臉書指控,說當地一家診所的護士,幫自己才9個月大的的女兒塞栓劑時,竟然塞錯部位,還導致女嬰流血,事後診所回應說,狀況應該沒有這麼嚴重,但強調願意付一切責任。
    2019/06/24 20:34
  • 眼睛紅、草莓舌 兒童發燒5天小心川崎症

    眼睛紅、草莓舌,兒童發燒5天當心是「川崎症」,醫生提醒,若延誤治療,可能出現動脈瘤及血栓。
    2017/11/01 18:59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