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狄鶯生命的麥田台中忘年戀食品工廠破產網紅婚紗食品工廠倒閉60+裸辭
  • 搜尋:

    劉文彬 結果共363筆

  • 【一步一腳印】被遺忘的一群人 多氯聯苯活教材(上)

    如果問大家說,知不知道台灣曾經發生過,「多氯聯苯米糠油中毒」事件,大部分年輕的一輩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那麼這是民國68年所發生的,當初非常重要的社會新聞,其實也不要把它當作是一個過去式,或著是一段記憶而已,因為多氯聯苯這種化學物質,它本身毒性非常地強,而且很穩定,所以已經將近30年的時間過去,它其實一直留在當年中毒的人的體內。 那麼當時很多的中毒者,有1百多個是同一個學校,惠明學校盲人師生,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當初他們只覺得自己得了怪病,一直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才了解原來是中了多氯聯苯的毒,幾乎可以說是多虧了他們,讓台灣社會認識這種毒害,不過,這段時間這麼長過去了,對他們來說至今是病痛纏身。 華視新聞片段:「根據統計,中毒者中大約有300位婦女,正值生育年齡,其中彰化地區已經有,4位中毒孕婦產下畸形胎兒。」 發生在民國68年的米糠油多氯聯苯中毒事件,畢竟是將近30年前的事了,多數人記憶不在不過毒害卻一直存在。 特別對台中縣惠明學校,前校長陳淑靜來說,這個專門收容盲生的學校,當年160名師生集體中毒,將近30年來,多氯聯苯的影響,沒有一天不在。惠明學校執行長陳淑靜:「人家本來是多嫩多漂亮,現在也是不錯。」多氯聯苯毒中毒病患王展偉:「沒有沒有。」記者:「那時候你中毒還記得嗎?」王展偉:「中毒…有還小啦,那時候還小,不是多深刻的印象。」 校園裡遇到的王展偉,當年才3、4歲,中毒狀況不算嚴重,但臉上看得出中毒後,挫瘡留下的疤痕。 這裡是個能讓失明孩子,放心走路的地方,當初陳淑靜創辦台灣第一家,專門收容盲童的育幼院時,就是希望以最適合他們的方式,幫助盲生快樂成長,不過那場多氯聯苯中毒,卻讓傷心故事接連發生。 陳淑靜最不忍的是,又聾又盲又啞的董金花,當她5歲被送到育幼院時,完全無法跟外界溝通,陳淑靜還特別派老師出國,學會手指語,對她做特殊教育,後來當全校師生食用受多氯聯苯污染的米糠油,而中毒時,她正值食量大的發育期,中毒特別深,除了全身挫瘡,黑色素沉澱之外,30多歲就罹患乳癌。 惠明學校執行長陳淑靜:「我去看她的時候,那次我就說,妳讓我看一看,她很乖,她馬上脫起來讓我看,我跟他照了這個相,心裡很痛苦。」 長期受多氯聯苯,與癌症折磨的董金花,去年過世時才40歲,學生中除了陸續因病過世的,還要人受不了後遺症跳樓自殺,陳淑靜回憶起這場苦難的源頭,一開始連原因都不知道,只知道孩子們,一個個臉上身上長奇怪黑瘡,她帶孩子去看皮膚科。 惠明學校執行長陳淑靜:「院長,你好好幫我看,怎麼越來越多,他開口跟我講說,那我跟你講,你們不乾淨,衛生不好,我說衛生,好,我回來當時把保育員,操得快死,我說好,乾淨我們就來乾淨,怎麼乾淨?每天棉被都要拿起來,被單拿起來,還要去煮。」 她向來是認真的人,那時卻像面對一場,不知道敵人在哪的戰爭。惠明學校執行長陳淑靜:「我天天逼他們這麼做,越做人越多,變成80變100個,我那時候就不服氣,我就回去問說院長,你們家的棉被,是不是天天換棉被,棉被還要煮過消毒過?還有你的床是不是,天天要抬到外面曬太陽?你的地板是不是,天天都要洗?還要消毒水消毒過,他說又不是瘋了,我說...。」記者:「你都已經做到這樣了?」惠明學校執行長陳淑靜:「我已經做到這樣,你還跟我講你不衛生嗎?他就仔細看說,糟了,我說是什麼,他說是吃的東西,吃下去然後發出來的。」 改從吃的方向思考,因為全校師生共同搭伙,她和教職員們開始,一樣一樣注意每項食材。惠明學校執行長陳淑靜:「鹽,天天吃嘛,不可能吧,假如鹽中毒的話,所有台灣大家都中毒,再來想,肉,可是肉也不是吃那麼多,少吃一點,菜,大家都在吃啊,也不是只有我們,所以我一直懷疑就是油,所以我那個時候,不曉得怎麼那個時候會想到說,好換了剩下的封起來留起來,封起來醬油也封起來。」 當年惠明學校的集體怪病,逐漸引起醫學單位重視,化驗切片卻始終無解。惠明學校執行長陳淑靜:「剪指甲啦,剪頭髮啦,每個人都要寄到他們化驗,也沒什麼查不出來,神還是愛台灣,我跟你講,有一天我就一直煩,每一次我就跟我先生吵架,我說你們當醫生這麼笨啊,怎麼都看不出來。」 陳淑靜的先生是內科醫生,認識的醫生多,幾個月之後總算有眉目。惠明學校執行長陳淑靜:「好啦,有一天,我又親自帶學生,去看有一個叫做張先生,張醫師,我們都叫他老張老張,他突然間想起,喂喂,大嫂大嫂啊,會不會跟日本的一樣,我說日本什麼一樣?讓他想起,他說,我記得我在那邊的時候,好像有看過報紙,好像吃什麼油,會有什麼皮膚病的樣子,出來他就跟我講,我回來就跟我先生說,那個老張跟我講這樣,他說好好你趕快,打電話給那個台中縣衛生局局長。」
    2006/12/17 22:08
  • 【一步一腳印】品格教育 迎向未來勝負關鍵

    在剛才我們看到的內容,包括10年前曾經做過的訪問,10年之後再來看看這幾個小孩子的變化,結果你會發現,無論如何教育非常重要,那麼天下雜誌這次的企劃,除了是看到孩子們教育的重要性之外呢,也提到了教育的內容,應該是如何,台灣的孩子應該具備哪些關鍵的能力? 是我們應該要教給他們,那麼在1998年,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裡面,曾經提到學習的四大支柱,那裡面提到應該要學的是知的能力、學習做的能力,還有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還有學習自我實現,台灣的教育教了這些東西嗎? 那麼天下雜誌這次認為說,台灣社會除了學業以外,其實還應該要更加強的是品格教育,所以透過新竹照東國小的品格教育的學習經驗,我們要來看,台灣學校現在正在如何加強,那麼以下我們會看到的是由天下雜誌的影音中心所製作的專題。 舞台上的學生手拿著劇本,打開爽朗的嗓門,氣勢十足地站在舞台上練習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劇碼。 照東國小學生:「你沒看到我這麼胖,飛不動嗎?你以前講說會永遠愛我、照顧我。」 這裡是新竹縣照東國小,學生正透過表演戲劇,從故事中來體驗是非善惡,進行不一樣的品格教育,有的老師就是利用那個繪本,他就把繪本改編成劇本,然後就教小朋友演戲,表演的主題都是環繞在人權跟品德這兩個議題,照東國小讓孩子參與戲劇演出,志工陳柳之就認為,戲如人生、人生如戲,藉由故事,能夠傳達正確的思想觀念給學生,一個孩子的思想觀念,讓他正確,所以就可以改變他的命運,改變他的一生。 戲劇帶來的改變,開始從6年級學生呂東龍的身上看得見。 呂東龍:「(以前)因為他會來惹我,我就會去打他或扁他,可是演了這齣戲之後,要是別人欺負我的話,我應該就跟老師講,不應該用動手去打他,要是這樣子的話,我自己也會被受處罰。」 當台灣的孩子逐漸處在一個充斥著欺騙、貪污、扭曲事實的環境下成長,今天品格教育顯得特別迫切需要,以前我們學校的教育都是填鴨式的,非常注重智育方面這一塊,我覺得品格對小朋友來講,甚至於他的將來,甚至於整個社會,這品格教育還是比較重要的。 老師:「好,都坐好,我們開動,大家請慢用。」 當很多人都在問,品格可不可以教的時候,照東國小不僅透過戲劇方式,平時還很注重學生日常生活的訓練,不但要求用完餐後自動收拾餐具,連沖洗養樂多瓶子的水還會集中回收當做肥料。 品格教育不是一種新趨勢、新流行,更不再只是學校的一堂課,如何成為熱愛生活,有道德的社會人,品格,是迎向未來的勝負關鍵。 而除了這個品格教育之外呢,其實還有美感教育,還有創業加精神的教育,這是現在國外也在流行的教育的重要的內容,那麼我們接下來要帶您看的則是美濃鎮的龍肚國小,現在他們也在實驗這幾種新的教育理念,包括他們正在學習讓孩子們自己動手種稻米,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生活教育。 位在山明水秀的美濃鎮龍肚國小,學生除了上學讀書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那就是種菜。 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甚至是附屬的幼稚園,龍肚國小的每一個班級,都要負責栽種稻米和蔬菜。從育苗、灑水、撿菜蟲等等,透過實際動手做,學生們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龍肚國小學生:「我覺得種稻米或種菜很辛苦,就是能體會當農夫如何去照顧一些植物。」
    2006/12/03 22:58
  • 【一步一腳印】5則生命故事 一窺教改10年全貌(上)

    這一集很不一樣,是跟天下雜誌合作共同完成這1個小時的節目,這1期的天下雜誌,推出的是教育特刊,那麼我本身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企劃,就是呢,10年前,也是在這個時候。那個時候台灣的教改議題風起雲湧,天下雜誌就策劃了一個專題,拍攝教改專題紀錄片,那時候他們採訪了一些小朋友,談到他們當時求學的狀況,也談到未來,談他們的理想抱負。 10年過去,現在呢,天下雜誌又花了一番功夫,把這5個小朋友一個一個找出來,看看他們現在都在作什麼,最主要當然他們都長大了,各自也有不一樣的人生,而中間這10年,其實他們的教育經歷,對他們的人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我們看到有人是一步一步的還繼續在實踐夢想,而有人當然也懊惱說,過去10年沒有好好認真唸書,接下來教改10年的專題,其實我們不是要來談談,這10年教改到底有沒有成功?其實我們只是要忠實地呈現,這10年對孩子們身上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彰化原斗國中3年級張明豪:「未來希望做畫家,因為興趣…。」 台北福和國中2年級賴茹君:「未來想當記者或導遊,也可能是…。」 台北中正國中2年級張瑜珊:「我想當醫生,因為小時候常生病…。」 彰化原斗國中2年級莊雅竹:「我想當藝人,演戲或唱歌…。」 花蓮太巴塱國小6年級林宏明:「我的名字是林宏明,我長大以後想當棒球國手…。」 10年後這5個孩子已經長大,帶您看這10年的變化,特別是教育對他們生命的影響。 10年前,天下雜誌製作教育改革專輯時,小朋友也像現在一樣熱衷棒球,當時的偶像是陳義信。希望像陳義信一樣,成為知名職棒選手,花蓮太巴塱國小棒球隊的小朋友們願意接受嚴格訓練。 其實能加入棒球隊就夠神氣了,光是下課後練習時,其他同學們羨慕的眼神,讓球場上的小選手們,更顯得意氣風發。林宏明(1996):「我的名字叫林宏明,我長大想當一個棒球國手,我爸爸也很支持我,可是我媽媽一直在叮嚀我,想當一個棒球選手,也要把功課念好。」 10年後的林宏明,這天重新拿出當年天下拍的錄影帶,自己幾乎忘記當時說過的話,也讓太太看看小時候的他。 12歲的阿美族小投手,林宏明也在今年決定,選擇一條高風險的人生道路。林宏明:「我從小學一年級就喜歡上棒球…。」 太太看得津津有味,但長大後的林宏明,倒是一臉嚴肅,甚至有點不自在。林宏明:「這是誰啊?」 當年號稱最喜歡棒球的林宏明,後來並沒有繼續打棒球,現在在林口一家染整廠作領班,23歲的他,已經有2個小孩,一個5歲,一個3歲。林宏明:「小時候被訪問的時候喔,說那個是夢想嘛,還小嘛,說夢想,是夢,長大以後不曉得了。」 其實過去10年,他勉強國中畢業,之後唸美容美髮科,才3個月就休學上台北,好一段時間,到處打零工,直到這幾年當完兵,找到染整廠工作,生活才漸漸穩定。林宏明:「我打球算是打到國二啦,國二那個時候還蠻正常的,國三的時候經常蹺課,就是上一天休息一天,上一天休息一天,然後被教練踢出球隊,那時候愛玩,那時候就開始叛逆起來,那時候對棒球的心已經不見了,已經沒有了。」 林宏明(1996):「古人說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就是告訴我們,用一分力氣就有一分收穫,用十分力氣就有十分收穫。」當年小學六年級的林宏明,像個懂事的孩子,即使部落裡並不是很適合讀書的環境,他被家裡賦予比較大的期望,穩重的他,當年面對媒體採訪時,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未來的目標。 林宏明(1996):「想跟王光輝、陳義信他們一樣,有很多球迷喜歡,也很受人家的歡迎,錢也很好賺。」 林宏明:「做每件事情也是要靠那個心啦!人長大以後,心會不一樣,那時候愛玩,很喜歡玩,棒球也慢慢就忘掉了。那時候開始在蹺課時,就已經不想再打棒球,沒有那個心了,所以被踢出球隊的時候,反而我有點高興呢!」 回憶國三開始蹺課,在家裡睡覺混日子,到後來經歷結婚生子和當兵,林宏明說現在他總算有穩定的工作,和賴以謀生一技之長。林宏明:「這組是燒花的,棉絮比較多,棉絮,這組本來是平的,白色這部分是燒的。」 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林宏明覺得滿意,除了還是會收看王建民的球賽轉播之外,他已經不會特別留戀小時候的投手生涯,當初跟他一起練球的同學,也有現在誠泰投手張賢智,只能說每個人際遇不同,倒是10年前,教練的訓話內容,一點也沒錯。 太巴塱棒球教練(1996):「如果用玩的心態這樣在球場練球,永遠都不會怎樣,不會進步對不對,對,一個人成功不只是小學,憑一點點技術,以後我就是職棒選手,甚至變成國手,不是呢,以後你要經歷過很多的過程,像國中還有高中,甚至以後進入社會。」
    2006/12/03 22:41
  • 【發現台灣味】朱姐家常菜 燒出人間好滋味

    本來只是在傳統市場,的一個小角落,賣幾道江浙菜而已,這位太太呢,因為手藝太好了,所以呢從三道菜,竟然越賣越多,賣到上百道菜,那麼這當中已經,不只是江浙了,還有包括大江南北,甚至國內外的各種口味,因為都是一道道,料理好的熟食,其實省去了很多上班族,太太們的麻煩,那麼所以呢,其實我們看到,從一個小攤位已經,變成了一個品牌在經營,當然這背後的故事,他們的成功,其實有很多的艱辛,我們帶您來看。 大清早的巷弄裡,南門市場後頭已經有動靜,切菜炒菜的忙了起來,另一頭則有人刷刷洗洗,廚房要展開一整天的忙碌了。作為一天的開始,朱姐的兒子黃治豪,先查看需要採買的菜單,每天清晨6點以前,他要趕到中央市場,打點今天的食材。 城市這個時候才剛甦醒,但過個地下道轉出來,中央市場已經好熱鬧了,他每天都得跟固定攤販碰面。黃治豪:「他是從我爸的時候,就一直跟他買,大概買了,大概10幾年,1、56年有了。」 這個攤位供應蔥、薑、蒜和辣椒,調味食材不能馬虎,媽媽是這麼叮嚀的。黃治豪:「它吃起來的感覺也是不一樣,像這種所謂三星蔥,它比較軟,你吃起來口感不會說老的意思,像這種就比較硬,吃起來感覺會比較老。記者:「那價格差多少?」黃治豪:「喔,差3倍、4倍。」 上等貨得早一點到市場才挑得到,像是佛跳牆用的蒜頭,要選特別大顆的才好,青椒鑲肉用的青椒,要光滑要直要鮮嫩翠綠;黃治豪從15歲陪爸爸上市場採買,直到父親生病,獨當一面,父子都從擅長料理的媽媽身上,學到挑選食材的學問。菜飯:「這要賣到70,這個只有賣50,還有一種比較彎彎曲曲的賣30。」 黃治豪:「四季豆你買到比較不好的四季豆,吃起來感覺瀑瀑的,台語瀑瀑,就是吃起來有點渣的感覺,你買好的四季豆,吃起來是很嫩的,幾乎整個四季豆都可以吃完。」 不到一個鐘頭後,新鮮的四季豆正在油炸,做成料理乾癟四季豆。廚房最忙的就是上午這個時候,他們不是開餐廳,只是市場裡的一個攤位,專賣一道道煮好的熟食,朱姐靠著家庭主婦的手藝,幾十年來已經創造驚人業績,不過每天早上,她總還是從洗菜盯起。 黃治豪的媽媽朱姐:「你在家裡面煮,你也是這樣啊,並不因為我要給客人吃,我就可以馬虎,我還是一樣用我的方式在做。」記者:「家庭主婦的廚房通常是這樣要弄到乾淨?」朱姐:「對對對,沒有弄乾淨,你好像不會去煮它你知道嗎,不管你現在再多,我還是這樣子做。」 大夥忙著洗的蓮藕,是朱姐的招牌料理之一,灌了糯米的冰糖蓮藕。朱姐:「我們的客人很好,我們客人幾乎都跟我成朋友,其中有個上海太太你知道嗎,她跟我講說,我送你一樣東西很好吃,我一吃這什麼東西我不懂,她說你想不想做,我說當然想啊,她說那我教你。」 跟客人學來的作法,被她發揚光大,蓮藕切開小心放入糯米,得煮上大約10個鐘頭。朱姐:「你米如果牙籤這樣斜插過去,正好把它擋住,如果直插的話,變成你去插到藕的肉,並沒有插到米,米就會一直衝,衝頭就掉了,擋住讓米不會掉出來。」 朱姐說這就叫江湖一點訣,得不斷摸索嘗試,才有現在的熟練。朱姐:「以前每次頭掉下來,又找頭又插回去,有的米剩一半,衝出來剩一半,米就沒有那麼結實,吃起來像稀飯,客人就說這個怎麼搞的,哇,搞不懂嘛。」 朱姐的料理強調是手工菜,就是得花功夫完成的,七分瘦三分肥的絞肉,硬是得這麼舉手過頭,甩出它的嚼勁。朱姐:「機器可以,可是做出來就是不一樣,我們也是想這樣很辛苦,有時候一天打十幾份,打得真的是,每個人的手都…,可是我們用機器打就是不一樣。」 市場一早就熱鬧,擺出來的菜,幾乎都是早上剛做出來的。時間9點不到,後頭本來暫時安靜的廚房突然又開始熱鍋下油,大廚趕緊再炒一大盤醬爆茄子。大廚:「新光三越跟我們叫貨,還有早上第一批家庭主婦會早一點來購買的話。」記者:「所以一大早這個菜已經買完了?」大廚:「對,前面如果剩不多,就會叫我們再加菜。」 既然是排在外頭等著客人買,怎麼不一次多炒一點?大廚:「我們老闆娘一再要求我們的品質,就是說不要急把菜炒出去,把你的品質控制在最好的範圍內,把它炒出去,不夠了我們就叫了再炒,不夠再炒。」
    2006/11/26 22:51
  • 【一步一腳印】服務半世紀 玉里最早起郵差

    這是最早的一次採訪安排,清晨3點15分,我們已經守在花蓮玉里,陳英欽家門口。三點半果然亮燈,他起床了,打開門發現我們,陳英欽勉強同意拍攝,但最裡還是唸著:郵差不是都一樣嗎? 其實他這個郵差不一樣,竟然得摸黑送信,原來是當地原住民天亮就得出門工作,希望郵差提早來。 陳英欽:「特殊的啊,沒有辦法啊,一定要早上去才行。」記者:「所以你昨天拿到的信今天早上去,他要你不要上來。」陳英欽:「像昨天的本來下午可以上去,他說你不要來,所以才會那麼特殊的情況,一定要那麼早出門,就是這樣。」 戴上安全帽看不見滿頭白髮,也看不出老郵差已經快70歲了,騎著摩托車摸黑上路,這是每天的例行公事。陳英欽負責的範圍,除了他家玉里鎮三民里正常時間送信之外,花蓮卓溪鄉的三個原住民部落,由村民大會通過,要這個時間送信,於是這條空蕩蕩的馬路,每天清晨4點之前,固定會出現送信人的身影,今天唯一不同的是,多了我們跟在後頭。 陳英欽:「在這裡等一下喔。」記者:「喔,你要往裡面走?」陳英欽:「在這裡一下而已,馬上回來,你車子進去沒有辦法。」 摩托車轉進小巷,只送出一封信,而他的車上還有整整兩大袋郵件,包括印刷品廣告信,也包括需要蓋印章的掛號信。記者:「今天總共有幾件?」陳英欽:「幾件?好幾百件?。」記者:「幾百件都要送到完這樣?」陳英欽:「對啊。」記者:「這是掛號嗎?所以要當事人出來喔?」 還不到凌晨4點鐘,房子裡沒有回應,但陳英欽不認為主人在睡覺。陳英欽:「我昨天來他也不在。」記者:「昨天也不在喔?」 機車喇叭聲代替門鈴,陳英欽等不到人,直覺是出遠門,決定明天再來試試。很難想像真有人會在大半夜聽到摩托車聲就出來領掛號信,但是在花蓮卓溪鄉的崙山村裡,這件事彷彿稀鬆平常,陸續有人睡眼惺忪地走出來,毫不奇怪地拿印章領掛號信,陳英欽並非原住民,卻能用當地話聊上兩句。 記者:「這裡是布農族喔?你就因為送信的關係就會講喔?」陳英欽:「沒有不行啊。」記者:「有時候老婆婆在家裡的,那你就跟他們講啊?那麼厲害,當郵差還要學不同的語言喔?」陳英欽:「到現在沒有人敢接我的缺嘛,我已經退3年了,糟糕了還是繼續作下去。」 其實陳英欽65歲就退休了,但郵局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接替人選,只好用約僱方式,拜託他繼續幫忙,也只有他對人對路都熟悉,甚至連狗也熟悉。陳英欽:「狗認識我啊。」記者:「這裡的狗好多喔。」陳英欽:「這些狗喔看到我也不會叫啊。」居民:「因為你每天都來,牠知道啦,你外地的來的話,牠通通都包進去喔,都一直跟一直跟很兇喔。」 一邊聊著一邊等人出來領信,老郵差接下來的動作令人驚訝。陳英欽:「奇怪囉,怎麼睡到現在呢?」記者:「啊,你還要打電話叫他起來喔?」陳英欽:「對啊。」 房子裡隱約聽得到電話聲,他猜這一戶一定在家。陳英欽:「喂,有掛號啊。」 不一會兒門開了,沒有怪他大半夜吵醒人,他們反而用日語聊起來,陳英欽還幫忙找印章呢。 人與人之間自然的互動,也只有山裡的小村莊,加上一位天天上山的老郵差,才構成這幕特殊的景象。每一封信已經都按順序排好,機車在巷子裡穿梭投遞,不論好消息壞消息,陳英欽負責將訊息帶到。 時間接近5點鐘,天漸漸亮了,陳英欽沒有後車燈的背影也更清晰起來。陳英欽:「剛才送完一村。」記者:「一村?一個村?所以總共有三個村?」陳英欽:「對。」記者:「喔,哇好累喔。」陳英欽:「你們要上去嗎?不要啦。」記者:「上去是一個村對不對?」陳英欽:「只有三戶人家而已。」
    2006/11/19 22:44
  • 【一步一腳印】簡單生活地瓜香 早睡早起養生趣

    當多數家庭還在熟睡,陳老師家已經亮燈,對他們來說,早起是該重視的美德。這時候才早上5點鐘,家庭成員卻一個個梳洗整齊走下樓梯。記者:「其他的呢?也都陸續這麼早起來?」陳堅真:「對,就是一個一個,乒乒砰砰,大概到8點,陸續起來,因為還有一個5歲的,5歲他要睡到自然醒。」 家裡的老二念高一,每天最早由爸爸送出門,是要參加清晨5點半的教會查經班,父母贊成讓年輕孩子訓練早起培養自律,只是爸爸林言訓送兒子出門,趕回家吃早餐之後,還得再送其他小孩上學,他們家總共5個孩子,早餐是每天家裡的大事。林言訓:「我們一定有兩個蔬菜,兩個蔬菜一個水果,讓他們自己選擇,至少有兩個蔬菜一個水果,然後地瓜、米飯。」 不是稀飯是白飯,蒸好的地瓜加上簡單的青菜和水果,沒有混合沒有加工,這家人一大早吃的跟一般人不太一樣,被稱為地瓜餐創始人的陳堅真老師,這幾年在台灣提倡這種簡單的飲食概念,他們家就是這麼吃早餐的。陳堅真:「她從小就給我很多麻煩,她也有紅斑性狼瘡,那心臟病反正層出不窮,剛走過憂鬱症,就是這樣子吃好的。」 真是這樣吃好的嗎?曾經到大陸學中醫的陳堅真,堅信簡單的飲食療法和回歸自然律例的生活,可以帶來健康回復元氣。陳堅真:「對啊,我自己癌症,我中過風,我生她的時候在產台上中風,死亡率98%。」 陳堅真自己的故事常這樣在早餐桌上說給孩子們聽,過去她也曾經一身是病,天天花錢買藥,直到後來漸漸發覺,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原則,其實應該先作調整。陳堅真:「我後來發現我根本晚上不睡覺,可是我才知道,晚上需要早睡,9點到11點這中間就要準備睡覺了。」 晚上早睡,早上早起,吃當季盛產,簡單而豐富的早餐,竟然可以改變身體,也改變心境。陳堅真:「我先從飲食改變,我先把我的氣養足了,我的作息改變了,思維很快就調整了,就像以前他晚一點回來就準備,他晚一點回來就準備,他晚上回來就給他臉色看,要罵人了要算帳,現在管他的,我先睡覺,我睡覺他沒有回來,有回來我都不清楚,早上醒來的時候,我精神很好,他還在,我自己也覺得沒事了。」
    2006/11/12 22:17
  • 【一步一腳印】地底生黃金 大肚山上種蕃薯

    這幾乎是大肚山最後一批收成的蕃薯了,林萬老先生可熟練了,每到地瓜收成,他總這麼彎著腰,立刻分出上中下不同等級,作決定的時間,一顆幾乎不到半秒鐘。記者:「你撿這個做多久了?」林萬:「喔,我30年次的,我10幾歲就摸這個,摸到現在。」 地瓜田裡另一位老先生,也很性格,叫顏賢,跟林萬是老搭檔,一捆塑膠繩掛在身上,從斗笠到手套,全副武裝配備齊全,裝袋秤重就由他搞定。林萬和顏賢再加上幾位長年合作的臨時女工,組成經驗老到的地瓜採收班,這陣子早上7點不到就上工,快速採收分類,他們的專業術語,這叫做「拼蕃薯」,動詞用「拼」,速度來看是真的很拼,只是拼得辛苦,錢不好賺。 林萬:「去年和前年就比較好,前年去年價錢很好,是市場賣得比較好,今年產量不太壞,但是今年市面上比較銷不動,我們種東西就這樣,有時候吃的東西價錢好的時候,產量不太夠,像去年香蕉價錢好,今年就不好了,就是這樣,市場會翻來翻去。」 這是台灣農民的共同心聲,靠天吃飯,也靠運氣吃飯,年初播種時一點也不知道,後來的收成價格會如何。林萬:「這樣啦,鏡頭比較漂亮,這個就是上等的,取個鏡頭要比較好看的,像這樣的,每個消費者都可以接受,不太大塊也不太小。」 嚴格說起來,台中縣大肚山稱不上肥沃良田,這裡土地太乾旱,水源取得不容易,東北季風的風沙讓人和植物都不舒服,所以這裡被叫做沙鹿,但既然規劃為農地,農民總能地盡其用,讓大肚山麓成了一大片番薯田。蔡坤森:「最久的11年了。記者:「年紀也都有了?」蔡坤森:「都有了啦,有的70幾歲了,70幾歲。」記者:「所以你就面臨到接下來?」蔡坤森:「真的啊,最年輕的,一個最年輕的53。」 蔡坤森是第二代蕃薯農,管理土地和工人,最近他總擔心這些老工人的承接問題,畢竟一天工資1200元,能夠輕鬆處理6千株蕃薯的工人不是隨便找得到的。 幾個鐘頭時間,一處採收完,立刻換下一個點,蔡坤森必須趕在工人之前先整地將蕃薯挖出來。40出頭的蔡坤森,在沙鹿算年輕農夫,曾經在外頭闖蕩過,幾年前決定回家專心務農,只是跟老一輩觀念很難溝通,光這台農機車,就是好不容易爭取來的。蔡坤森:「剛開始那2、3年,因為地瓜也是便宜,行銷也不好,變成沒有辦法賺錢,到回來4、5年以後,那2、3年價錢比較好,產能也比較高,有賺一點錢,老的覺得說,你這樣做有改進。」 買一部機器就要爭執一次,不過也因為這些投資讓蔡坤森的耕作面積越來越大,現在大肚山上,他管理的地瓜田已經有20多公頃,其中真正自己的地才0.7公頃。蔡坤森:「每個山頭我都有啊,這個隔壁那裡我就種狗尾草,那裡就是地瓜,再上去加陽那裡還是有。」記者:「你要開始種是你去跟地主講這個地我來種?」蔡坤森:「其實大部分都是地主來跟我們講,其實剛開始是某人,鐵牛你就有了,你自己去發動犁一犁田,你自己去種,不要讓它長草就好,大部分都這樣,也是,其實都是熟識的人。」
    2006/11/12 22:02
  • 【一步一腳印】身障心不殘 手機維修開創新的一片天(下)

    4年多來他已經辦過,4期手機維修訓練課程,訓練過60多名身心障礙者,並自創手機維修中心,今年獲得神腦國際大公司的認同,掛上神腦國際招牌,成為維修加盟店,這代表這批身心障礙者,不是靠同情,他們的維修技術,已經達到水準。 自力更生創業協會理事長劉天富:「5個人嘛,差不多1個人20支。」記者:「1天1個人可以作20支?」劉天富:「這是最少的啦,我們基本要求像是1個小時,差不多3支到4支。」 走進來送修手機的人,不見得知道,自己爲他們修好手機的,是經過訓練的身心障礙者魏淑真的手,光是拆開手機殼,都得特別經過練習。手機維修工程師魏淑真:「拆殼的時候,因為你整支手機好好的,要有力道你才可以扳得開,沒有力道的話,你可能會比別人辛苦。」 現在沒問題了,她運用這隻小時候,意外受傷的右手,輕鬆自如,不論拿螺絲起子或拿筆,她特地訓練自己,做這個需要巧手的工作。魏淑真:「可能是我們人的本能吧,它有求生存的本能...。」
    2006/10/22 22:00
  • 【一步一腳印】身障心不殘 手機維修開創新的一片天(上)

    有人說,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文明的程度跟指標之一,就是他們怎麼對待,這個社會裡面的身心障礙人士,是必須要一定在市場賣抹布、原子筆賺錢維生?或者是可以更有尊嚴的靠專長來過活呢? 有一個組織叫做「身心障礙者自力更生創業協會」,他們這幾年,一直想辦法,就是專門訓練殘障人士做手機維修的工作,這應該是很熱門的行業,那麼果然慢慢的也已經做出成績。 在1個多月前,獲得大品牌神腦國際的認同,成為加盟維修中心,也有其他的企業願意進用協會裡面的人員成為員工,要帶您看看我們記錄了幾個,協會當中的成員,他們現在的生活自從有了專長之後,生活自信多了。
    2006/10/22 21:58
  • 【一步一腳印】上山當孩子王 用愛無私奉獻的教育(下)

    不過比起單身的方月姮,45歲,太太、小孩住台中市的葉秋明,也決定上山陪部落孩子過生活,恐怕需要更大的決心。葉秋明負責的範圍更廣,而且是新竹山區的最深山,遙遠的司馬庫斯,過去曾經做過教官,在國防大學當講師退役的葉秋明,上山1個多月以來,光是每天花在來來回回山路上的時間,就超過2、3個鐘頭。
    2006/10/08 22:02
  • 【一步一腳印】上山當孩子王 用愛無私奉獻的教育(上)

    我們有時候,用一個特別的角度來看台灣,會覺得其實台灣,還真的漫不錯的,住在這裡,很容易可以遠離塵囂,到山上或是到海邊,其實都不遠,不過,我們今天介紹的主題,剛好,也有山上,也有海邊,特別是我們的攝影小組,一到山上的時候,感覺心情特別好,因為遠離了都市的吵雜,覺得在山區,真的是非常安靜,非常清新。
    2006/10/08 22:01
  • 【一步一腳印】預先作準備 蘭嶼臍帶血寶寶

    林秀馨是臍帶血基金會的關懷專員,搭夜車從台北趕到台東,因為蘭嶼產婦胡芳蘭到台東生產,偏偏碰上颱風天,除了採集臍帶血的任務,秀馨也打算陪陪芳蘭, 為她打氣。不過芳蘭自然產,孩子什麼時候會出來沒個準。
    2006/08/06 21:20
  • 【一步一腳印】不一樣的相處 我的血友病朋友

    輔導員:「第一排在我左手邊,第三排在我右手邊,快點!」 台北萬興國小的學生這天參加一場不一樣的夏令營,一群血友病小朋友在教室裡等著他們。
    2006/08/06 21:18
  • 【一步一腳印】孩子的倒退成長 巫家的罕見挑戰

    發表會上巫錦輝一家人出版的新書叫做一生罕見的幸福,其實巫家所碰到的根本是世間罕見的挑戰。
    2006/08/06 21:16
  • 【一步一腳印】為中輟生找出路 阿拉斯加取經記

    1個教授帶著12個研究生來到阿拉斯加划獨木舟,為了一個使命一個信念,他們要催生台灣第一所中輟生冒險學校。
    2006/07/23 21:18
  • 【一步一腳印】不一樣的台北 找尋異國美食地圖 

    大都會台北的面貌常常在改變,但有些地方在特定時間卻是讓人一點也認不得。這裡真的是在台灣嗎?台北市中山北路晴光市場一帶,其實只有禮拜天是這樣的面貌,看到的是菲律賓人、聽到是菲律賓話、吃的也是菲律賓食物。
    2006/07/02 21:28
  • 【一步一腳印】家有越南媳婦 學習包容共同成長

    朱書德:「其實她們這樣要嫁過來有點在賭博的感覺,賭得好她就賺到,賭不好沒辦法,所以她們嫁出來通常不要以她們來講,我們本地人來講,我們也希望嫁好一點,娶好一點,大家都一樣的心態。」
    2006/07/02 21:25
  • 【一步一腳印】台灣是我家 別叫我外籍新娘

    泰國來台九年配偶舒潘瑤:「結婚只有一天而已,後來就不是了,我們十年了還是新娘,我們討論有個開玩笑說,那等到我們有媳婦,媳婦就跟她們公婆介紹,或者他們朋友介紹說,我婆婆是越南新娘,我們泰國舞給大家泰國的歌舞,我們從小到大一聽到歌還是打鼓的聲音,我們就會活潑的跳起來。」
    2006/07/02 21:23
  • 【一步一腳印】化痛苦為力量 陳莉茵為罕病兒打造一片天

    小小的辦公室辦公同仁只有十幾位,這裡是罕見疾病基金會,最近特別忙碌,因為過去5年他們努力推動的二代新生兒篩檢計畫,今年七月份終於要上路,全台灣每年20萬新生兒可以提早發現有沒有罹患疾病,只是衛生署的施行辦法有些美中不足。 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二代新生兒篩檢可以檢查29種項,有關代謝方面的疾病這各29疾病都蠻罕見,其實我知道有蠻多都可以被治療,那他們(衛生署)只挑了6項,其他的23項不給資料,23項資料不提供我是覺得蠻有意思,基本上我是覺得蠻失望的。」 陳莉茵:那麼檢查出來一個的話,我們就可以針對他特殊的遺傳基因,缺陷上就可以預防,不要第二個、第三個再生出來,這是二代新生兒篩檢這麼關鍵這麼重要的原因。」 她是罕見疾病基金會的創辦人之一陳莉茵,每次談到跟罕見疾病有關的議題,他就是這樣熱情、激動,言談之中甚至有些急迫。 陳莉茵:「其實這是每一個人在面對生命傳承的時候,必須面對的機率,可能是得到沒有辦法被治療的疾病。讓孩子早一點進入早療系統,爭取特別的預算來幫忙他,其實她們就是沒那麼嚴重,幾乎有80%的人可以成為有用的人,我們是不是應該更來幫忙他。」 其實她學的是政治,平常在外商公司上班,投入罕見疾病的領域,出自於同理心,因為她自己也是一個罕見疾病孩子的母親。陳莉音的小兒子吳秉憲一出生就罹患罕見的血胺症,4歲發病後經常頭暈嘔吐,因為長期服藥,秉憲身上會散發尿騷味,陳莉茵說秉憲從小就很寂寞,直到去年8月秉憲才結束痛苦。 陳莉茵:「他就是在寫這本書的讀後感寫了三行就倒下去,他爸爸在後面睡回籠覺,聽到聲音,這是他最後一本寫的書,我想看我都還沒勇氣看。」 秉憲的書桌上的每一樣東西他還留著,甚至連秉憲最愛的米老鼠娃娃也放在床頭中間,就好像兒子天天陪他睡覺一樣。 陳莉茵:「所有的東西他就喜歡這個然後他就每次都跟我說,他去住校,他就說媽媽那米老鼠陪你,他都認為他每天都要陪我。」
    2006/06/18 22:29
  • 【發現台灣味】吃出懷念的味道 南南四村老滷味

    老闆娘李雲美:「因為跟凱悅比較近嘛,那客人就說東西也不難吃,蠻好吃的,也可以給它一個「小凱悅」的封號,是客人封的。」 晚上的營業時間還沒到,藝人陳淑麗已經走進店裡挑滷味了,顯然是個熟客人,這家小吃店,常有不少藝人,經過口耳相傳來光顧,畢竟是曾經在台北眷村,賣出名聲的老字號滷味麵攤。 滷味是讓客人自己夾的,很容易就夾個一大盤,因為光走進店裡,聞到那滷了一整天的香味,實在讓人很難不動手。 李雲美:「爸爸教我們就是,其實我們滷包沒有什麼,只是八角花椒,薑而已,其他的都沒有,我們的五香的料就是用這個,最主要就是,你要用好的醬油,你不能用劣質的醬油來滷,滷不出那個味道,再一個就是你的肉質要好的。」 老闆娘說沒別的秘訣,好的醬油好的原料就是了,海帶、豬耳朵、牛肉,不同食材得用不同鍋子分開滷,牛腸一定要選用本地,不經過冷凍的,牛腱選腱子心特別好吃,這些都是爸爸教的。 因為30年前,他們住在四四南村,父親生意失敗決定改賣麵時,爸爸就是這麼做的。 資料畫面(1998.09.14):「本來李家的爸爸只想擺個攤,把家裡常吃的山東麵食,拿出來眷村裡頭賣,沒想到賣著賣著,幾年下來越賣越好,下了班解開領帶來,吃點滷味配小酒的人,越來越多,桌子也越開越多張,很多人經過開始覺得詫異,這裡怎麼天天辦流水席,更多人產生好奇,加上當時的四四南村,鄰近東區凱悅大飯店,於是客人暱稱這裡「小凱悅」,名聲越來越響亮,而8年前眷村拆除改建,小凱悅還上了電視新聞。」 資料畫面(1998.09.14):「而隨著四四南村的拆遷,小凱悅也將前往他處營業,老闆娘之一的李家大姊,有的是深深的捨不得。」 李雲美:「當然嘛,還是懷念那個地方啊!在這裡50年了。」 大姊旁邊的三姐,當時也在廚房忙著,那時父親已經過世,兄弟姊妹繼續撐著小凱悅,如今8年過去,四四南村也拆了,她還是做同樣的事。 露天流水席的小凱悅,變成了小吃店,再也沒有以前,可以動輒5、60桌的大氣魄場面,信義計畫區的客人也不同了,剛搬過來很不習慣,生意當然也差很多,只好改變營業時間,增加外賣、外送,把老店的身段放下,一切從頭開始。 李雲美:「因為我們以前中午沒有營業,那現在中午有營業,所以都是上班族比較多,那晚上就是老顧客比較多,所以搬到這裡怎麼講,也算是一個新的嘗試,那,還好啦。」 新的嘗試但絕不能改的,是口味和菜單,首先滷味要滷得到味,這向來是小凱悅的招牌,還有當初爸爸擅長的蒸螃蟹,一直是吸引客人,來下酒聊天的強項,這個傳統一定要維持。
    2006/06/11 21:56
  • 【一步一腳印】周杰倫最戀這個味 淡水溫州餛飩(下)

    葉媽媽:「怎麼這麼好?20萬元而且還免費提供,就是又出錢又出力,怎麼會有這麼好?你們是不是詐騙集團?」 國賓飯店這天有個特殊任務,幾個專家聚在一起,要吃吃看來自台灣各地,今年報名老店翻新的店家食物。用高級的白色餐具盛的,其實是道地的地方小吃。 賴東明:「他們家的第三代,就是從小在國外,在加拿大唸書,去年才回來,被媽媽千方百計騙回來,希望能不能把這家老店接起來。」 這回合試吃的是淡水老店溫州大餛飩,執行秘書仔細讓所有人知道店家背景,而這些坐在餐桌上,一口接一口,一道接著一道吃,相當令人羨慕的評審們,包括有知名美食專家、擅長產業行銷的教授,以及赫赫有名的餐廳大廚。 大廚:「有些做得還比我好,客氣,覺得有些做得很不錯啊!」 許多食物真的很不錯,但這些老店侷限於區域性,往往只在當地享有名氣,基金會認為地方美食就是台灣的重要資產,也是活絡地方產業的重點,透過評審們試吃評估後選出的老店,今年計畫補助每家40萬元,並提供行銷設計上的協助。 賴東明:「我們幫助它希望它更好,希望它留存下去,讓我們的子孫都可以吃得到,不要自私到只是我這一代吃,而下一代吃不到。」 讓好的味道也可以分享給下一代,過去2年,基金會已經成功改變過台灣8家老店,包括華西街阿猜嬤的古早味甜湯,透過掌握老店特色,配合當地的人文故事,進行店面的整修,及行銷手法的變更,8家老店的確改頭換面,營運狀況也變得更好。 承辦的基金會員工,這2、3年的經驗下來,除了吃遍各地老店之外,還對台灣的老店有新的認識,他們說老店之所以成為老店,不是沒有原因的。 詹雁翔:「我們一直覺得那個堅持是很重要的,這麼長時間的堅持,外界會覺得開老店,或是家裡有祖產,我們都好羨慕,可是其實他們真的很辛苦,他們就會覺得說,如果口味好吃,多花一點錢也無所謂,就看到那一種精神,好像是一種家訓,家的傳承,講不出所以然。」記者:「爸爸傳下來要這樣做?」詹雁翔:「對,通常爸爸這樣講,如果小孩偷工減料,爸爸會生氣。」 全台灣的老店,差不多都碰上傳承的問題,淡水的溫州餛飩也是一樣。報名表上簡單說明,對未來的想法,經過試吃後的評鑑,他們成為今年選出的5家協助翻新對象之一。 5月中的第一次店訪,由基金會成員先初步了解,這家30年老店對翻新的想法,他們的生意已經很好了,想要改變的是什麼,基金會發現,原來是父母親想把事業交給兒子。
    2006/05/29 00:03
  • 【一步一腳印】周杰倫最戀這個味 淡水溫州餛飩(上)

    淡水餛飩老闆葉鶴齡:「我也會希望說來我們家的人,吃這樣的商品,會覺得說以後提到淡水,會覺得我也想到當地吃溫州餛飩,我是覺得他是想跟當地居民生活做一個連結。」 淡水這家賣餛飩的,居然有個法文招牌,這已經夠特殊了,而走進店裡,如果不是老客人,恐怕會面臨辛苦的抉擇,到底要吃什麼? 這裡除了餛飩,牆上貼的還有雞腿飯、排骨飯、炸醬麵、乾拌麵,門口還看得到蘿蔔絲餅、蔥油餅和饅頭等北方口味,以及各式各樣的小菜,這樣還不夠,旁邊又貼著張手寫海報,他們也賣全素湯麵和全素便當,總覺得到處有紙條,冒出來要告訴你,他們賣的東西真不少。 不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如果覺得太複雜,老闆已經替你整理好,周杰倫套餐,也就是周杰倫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從幼稚園開始最愛在這裡吃的餛飩湯加烤雞腿。 葉鶴齡:「我本身是學化學的,我們對品質的要求,確定之後就永遠保持不變,所以說我這個餛飩,跟30年前的餛飩都是一樣的。」 老闆葉鶴齡的媽媽是溫州人,教給他的手藝,讓他在淡水開店一開30年,溫州餛飩的確是他們的招牌,儘管店裡空間實在不寬敞,甚至要爬上2樓的狹窄樓梯時,旁邊還特地寫著:小心腳步,樓梯很陡,顯然並不是個特別舒適的用餐環境。 但即使如此,明明不是吃飯時間,這裡的客人卻沒有停過,甚至到了假日,光是餛飩湯,一天可以賣出5、6百碗。 畢竟是一家老店,民國60幾年,當初淡大畢業的葉鶴齡本來在教書,試著陪媽媽賣家鄉口味,沒想到賣出心得,開始雇用人手幫忙,完全停不了手。 不過至今81歲的葉老太太,還是堅持許多事得自己來,比如一大早的準備工作。絞肉沒有其他人工加料,剁細的黑豬絞肉餡料,只簡單加了點鹽,每天早上葉老太太負責抹在特別訂製的大張餛飩皮上,由60歲的兒子負責手工包餛飩。 葉鶴齡:「包這個不能包實心,要包空心,像金字塔一樣空心。」 他說這就是好吃的秘訣,也是為什麼沒辦法以機器取代的原因。這麼多年來,幾乎每天早上,母子就在餛飩店對面的廚房裡,包出一顆顆供應當天份量的餛飩,至於煮出一碗湯,老媽媽的要求,除了雞高湯之外,一定要放入蛋皮、榨菜、紫菜和青菜。 葉鶴齡母親:「這樣比較美啦!黑的綠的,這樣漂亮。」 來自溫州但早已學會台灣話,她也把記憶中溫州的口味,轉化為台灣人的在地回憶,全麥麵包一大堆。 葉鶴齡:「好吃,我就實驗出來,就把它,我們吃了,客人吃了,試吃都覺得好就好,可以賣了。」 每天2點半起床,3點多來到店裡,堅持手工。
    2006/05/28 23:10
  • 【一步一腳印】老店新貌 引領華西街風華再現

    柯得隆:「有這種情緒想要回到家裡來,繼承這個老店,然後來照顧這個老房子。」 華西街古早甜湯,下午的華西街冷冷清清,勤奮的人正為晚上的夜市預做準備,柯得隆的攤位,不到4點就準備開店,這時他的母親阿猜嬤,也會出來看著他工作。柯得隆:「體力方面比較不行,她現在坐出來,跟客人聊天啊。」 阿猜嬤年紀大了輕度失智,就看著兒子媳婦忙進忙出,同樣這些花生和紅豆的準備工作,她可做了40年,直到不久前才休息呢。 這鍋花生湯的煮法,就是阿猜嬤的要求。阿猜嬤:「差不多早上8點,等一下4、5點才能下糖。」主播詹怡宜:「那麼久啊!」阿猜嬤:「讓它花生裡面的分子破壞,讓它等於花生乳,釋出來。」 一定得煮上8個鐘頭,還維持中火,讓湯混濁,香味才出得來,而且還得特選宜蘭小花生,這是這家老店的經驗。 柯得隆從小在華西街長大,看著媽媽從賣芋粿到賣甜湯,從芋粿嫂到阿猜姨阿猜嬤,小成本補貼家用,把6個子女養大,他曾經一心想離開,這個三教九流龍蛇雜處的萬華地區,後來在外面也做到銀行副理,不過2001年父母身體不好,加上金融業吹起併購裁員風,他決定提早辦優退,回老家照顧父母,也照顧這個歷史悠久的甜湯小攤位。 糯米粥也是他們的招牌之一,這位前銀行副理,在母親的指導下漸漸清楚,糯米要在水剛滾的時候就加糖,否則米粒會太爛,花生或紅豆,則要熟透才放糖,否則煮不爛。柯得隆:「其實現代人不願意做這個東西,大致上是因為費功夫啦,等於高成本。」 最近糖也漲花生也漲,他說除非利潤抓得很精,時間開得很長,否則這種只賣晚上的小攤位,其實賺不了太多錢,不過他倒有個獨特的存在理由。柯得隆:「作為一個夜市的一份子,你就是要敬業一點,該做就出來做,真的沒辦法才休息,或者兩個禮拜休息一天。」 原來阿猜嬤攤位的後頭就是她的老家,位在華西街觀光夜市的最尾端,人潮不常走過來,不但不如前面,搭棚架的夜市攤位熱鬧,過去還常成為停車放置雜物,髒亂的陰暗角落,剛接手攤位,還沒重新整修前柯得隆總覺得不能適應。 這是老社區的問題,於是他除了做甜湯,也花一些時間投入社區,重新關心這個他從小成長的華西街。柯得隆:「我小時候就跟這裡的老鴇,我們講老娼,一些小孩是同學,所以我會來這裡。」 廢娼之前,華西街這條巷子,叫八間仔,小巷裡八家紅燈戶,據說人多到擠不進來,現在還看得出空中相連,是當時警察臨檢時的逃竄路線,過去的寶斗里是華西街特色,這也是柯得隆幫忙,社區大學導覽時,會安排的歷史巡禮。 但柯得隆更關心,華西街這幾年人潮,一年不如一年,連搭棚架的觀光夜市區,生意都逐漸清淡,更別提最尾端,他的花生湯攤位了。
    2006/05/28 22:56
  • 【發現台灣味】堅持古早味 懷舊叭噗成新寵

    記者:「對的動作是應該怎樣?」阿宗芋冰城老闆黃志安:「兩短一長,叭噗叭噗叭噗。」記者:「聲音還蠻令人懷念的?」黃志安:「你懷念我不懷念。」 阿宗芋冰城的老闆,並不叫阿宗,其實他是阿宗的兒子。15年前「芋冰宗仔」過世,兒子黃志安接手,這家以批發為主的芋冰店,店裡還是維持早上7點多就開門的傳統,陸續有人帶來保溫桶取貨,他們是宜蘭附近的攤商,跟阿宗批發芋冰販賣,像這位阿伯通常在頭城火車站附近叫賣。 記者:「生意好嗎?」宜蘭冰販:「不好。」記者:「天氣熱就會比較好喔?」宜蘭冰販:「也沒比較好,都是喝飲料比較多。」記者:「喔,現在人喝飲料,你沒用叭噗?」宜蘭冰販:「有啊,我也有叭噗,但用叭噗他們也沒在聽。」 叭噗的聲音是很多人兒時的美好回憶,不過現在到處超商,飲料、各式冰品,叭噗聲不再是孩子們最大的期待了,但這家芋冰城還是維持傳統叭噗的製造方式,也維持最傳統的三色冰─紅豆、芋頭和鳳梨。
    2006/05/28 21:58
  • 【一步一腳印】台灣驕傲許芳宜 蘭陽舞向葛蘭姆(三)

    名舞蹈家林懷民:「許芳宜到了紐約的時候,老師們看了很喜歡,就說如果你們要學葛蘭姆技術,請到台灣去吧。」 走在台灣校園裡,還像個小女生,這位現代舞領域的國際巨星,一換上舞衣,架勢就出來了。 跟每一天自己的練舞一樣,許芳宜自在地拉筋暖身,保護身體,她要把自己在國際舞台上的成就,傳授給台北藝術大學的學生,她給這班研究生上的課,是一套「葛蘭姆」技巧,當年她也曾置身在這樣的教室裡,嘗試老師要求的動作,後來許芳宜總說,大學時期外籍老師,羅斯帕克斯的一句稱讚,讓她突然開竅變得自信,找到值得一生全心投入的事物。
    2006/05/21 22:31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