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蘇偉華
【台灣銀行家】「錢」不論在哪個世代都是關注話題之一,東京貨幣博物館由日本央行建立與管理,不僅展出日本的所有貨幣,並透過實際體驗「大判」、「千兩箱」重量、防偽技術進步軌跡,讓參訪者感受普惠金融的意義。
 
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貨幣博物館扮演著保存跟金融相關的文化遺產、提升金融素養和促進社會對金融議題關注等重要角色。透過不同方式的展演,不論是古物貨幣展現或是透過情境互動的演繹,展示該國從過去到現在使用的貨幣、金融工具和文物,博物館保存了世界金融歷史的文化軌跡,為後人提供了解金融制度演變的參考。
再者,博物館作為教育民眾對金融體系認識的機構,透過展覽、教育活動和講座,提高大眾對金融素養的理解與認識,促進大眾更自信地參與各種金融活動。同時,博物館也扮演著社會紀念和文化傳承的角色,記錄了不同時期金融體系的經驗和挑戰,促進金融領域的創新和進步。總體而言,博物館的存在,對於不論是保存過去的歷史、提高民眾的金融素養,以及促進社會對金融發展的關注,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存在意義。
博物館內各式常設展及特展,顯示了大眾透過貨幣交易,是基於對金融系統的強烈信任。大眾常說人文社會科學是實驗困難的學科,但歷史也可以說是前人偉大實驗的累積。貨幣的歷史不只與金融和經濟息息相關,更為預測時代趨勢提供了重要線索,例如日本央行維持物價和金融體系穩定的責任,就是在貨幣演變的漫長歷史中慢慢確立奠定出來的。
 
不僅如此,這些古老的貨幣收藏品還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它們不僅反映了日本金融制度在不同時期的演變,包括貨幣形式、材料、價值和製造技術的變化,同時也是文化和歷史的寶貴見證。博物館不僅提供觀眾深入了解金融歷史的機會,更讓人們感受到金錢背後蘊含的豐富文化故事。
同樣的,政策變革展示也在博物館中彰顯出來,例如日本歷史上的一些重要金融政策變革,包括貨幣改革、金融監管制度的調整,以及其他與金融體系變遷相關的重要事件。透過不同收藏品的觀察,遊客可以了解政府在金融領域所做的決策和相應的影響。此外,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包含貨幣和相關文物,博物館同樣呈現出日本經濟的發展軌跡,包括經濟成長、通貨膨脹、貿易活動和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展示。
博物館內各式不同的展覽品,演繹了不同時代和文化中,人們如何使用貨幣進行交易,同時也凸顯了一些社會群體在金融體系中的脆弱性,促使人們開始思考,如何使金融服務更加普及,讓每個人都能夠享受到金融便利。普惠金融的理念就是基於這樣的思考而產生的,它強調通過科技和創新,縮小金融體系中的差距,讓更多人能夠自在無礙的參與各種經濟活動。
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公共服務,通過講座、工作坊、導覽等互動,普及金融知識,提高社會對貨幣制度的認識。在教育不停歇的努力傳遞下,有助於培養大眾對金融體系的理解,藉此提高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到成人的金融素養。館內教育性質也是其獨特之處,不定期舉辦各種講座、工作坊和教育活動,以普及金融知識、提高大眾對貨幣制度的認識。這種教育性的工作有助於培養社會的金融素養,使人們更理解金融體系的運作,並能夠更好地參與經濟活動。
博物館的科技應用也是其特色之一。透過現代科技手段,博物館呈現了一系列生動的多媒體展示,使參觀者更深入地了解金融歷史。這種融合科技與文化的手法,提高參觀的趣味性,同時在教育和科普方面表現更為出色。博物館深刻地與在地的歷史文化聯繫、教育性質和科技應用等特色,展現了其在金融文化領域中的獨特價值。這使得博物館成為一個引人入勝、富有啟發性的文化據點。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台灣銀行家】「錢」不論在哪個世代都是關注話題之一,東京貨幣博物館由日本央行建立與管理,不僅展出日本的所有貨幣,並透過實際體驗「大判」、「千兩箱」重量、防偽技術進步軌跡,讓參訪者感受普惠金融的意義。
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貨幣博物館扮演著保存跟金融相關的文化遺產、提升金融素養和促進社會對金融議題關注等重要角色。透過不同方式的展演,不論是古物貨幣展現或是透過情境互動的演繹,展示該國從過去到現在使用的貨幣、金融工具和文物,博物館保存了世界金融歷史的文化軌跡,為後人提供了解金融制度演變的參考。
再者,博物館作為教育民眾對金融體系認識的機構,透過展覽、教育活動和講座,提高大眾對金融素養的理解與認識,促進大眾更自信地參與各種金融活動。同時,博物館也扮演著社會紀念和文化傳承的角色,記錄了不同時期金融體系的經驗和挑戰,促進金融領域的創新和進步。總體而言,博物館的存在,對於不論是保存過去的歷史、提高民眾的金融素養,以及促進社會對金融發展的關注,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存在意義。
深化民眾對金融體系演變的體認
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貨幣博物館是由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所建立管理,凸顯政府對文化保存、教育、社會責任的關切。首先,致力保存和展示跟貨幣有關的歷史與脈絡,透過博物館的介紹,深化大眾對金融體系演變的認識。其次,博物館作為一個教育平台,同樣有助於提高大眾的金融素養,不論是透過導覽、講座或是各種互動,都讓不同世代的人們,從國小、國中到高中,甚至大學跟成人,都能更理解金融的運作。同時,這也表現出銀行對社會的責任感,強調其不僅關注經濟效益,更關心文化和社會的保存。博物館作為一個促進金融創新和思考的平台,激發不同世代對未來金融發展方向的探討,在多個層面上展現了對文化、教育和社會的綜合關注。博物館內各式常設展及特展,顯示了大眾透過貨幣交易,是基於對金融系統的強烈信任。大眾常說人文社會科學是實驗困難的學科,但歷史也可以說是前人偉大實驗的累積。貨幣的歷史不只與金融和經濟息息相關,更為預測時代趨勢提供了重要線索,例如日本央行維持物價和金融體系穩定的責任,就是在貨幣演變的漫長歷史中慢慢確立奠定出來的。
彰顯日本金融的多元性與歷史淵源
透過展示不同時期的各式古代貨幣,生動呈現日本金融體系的變遷。博物館中展示的各式貨幣,從古代的銅錢到近代的日圓,不僅是金錢的物理形式,更是日本經濟歷史的見證者。在貨幣的演示中,博物館特別強調日本貨幣的起源和演變。最早的銅錢「富本錢」雖然是日本鑄造,但其原型卻是源自中國。這種受到其他文化影響的特色,彰顯了日本金融體系的多元性和歷史淵源。然而,隨著銅的產量漸漸下降,銅製錢幣逐漸變小,品質也每況愈下。這種由於供應量不足而面臨的變革,使得市場上的硬幣日趨變小,進而在實際使用上變得不便利。這樣的轉變反映了金融體系在經濟需求和材料供應方面的微妙平衡。不僅如此,這些古老的貨幣收藏品還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它們不僅反映了日本金融制度在不同時期的演變,包括貨幣形式、材料、價值和製造技術的變化,同時也是文化和歷史的寶貴見證。博物館不僅提供觀眾深入了解金融歷史的機會,更讓人們感受到金錢背後蘊含的豐富文化故事。
同樣的,政策變革展示也在博物館中彰顯出來,例如日本歷史上的一些重要金融政策變革,包括貨幣改革、金融監管制度的調整,以及其他與金融體系變遷相關的重要事件。透過不同收藏品的觀察,遊客可以了解政府在金融領域所做的決策和相應的影響。此外,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包含貨幣和相關文物,博物館同樣呈現出日本經濟的發展軌跡,包括經濟成長、通貨膨脹、貿易活動和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展示。
「白背紙幣」緩解擠兌
例如在博物館內可參觀到沒有印刷的200日圓紙幣,源自1920年代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國家紛紛展開復甦,然而,日本卻面臨著經濟困境。出口下降使得各產業陷入衰退,而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更對日本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隨後,在1927年3月,日本陷入了金融恐慌危機,為了應對儲戶的擔憂,日本央行大量發行了央行紙幣,企圖穩定金融體系。政府也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其中包括實施為期3週的暫停措施,以緩解金融風暴的影響。然而,由於銀行擠兌情況迅速蔓延,導致日本銀行紙幣供不應求。在人們的焦急之下,紛紛爭先恐後地提取積蓄,為了因應這一狀況,當局匆忙之中發行了一種背面沒有印刷的200日圓紙幣,也被稱為「白背紙幣」。因應大蕭條 央行角色取代金本位
1931年9月,由於紐約華爾街股市崩盤(1929年)引發的大蕭條影響,英國被迫退出金本位制。同年12月,日本也宣布暫停紙幣兌換成金幣並退出金本位制。這一時期的金融體系變革在全球範圍內顯現,世界各地都在因應大蕭條的挑戰。隨著1942年《日本銀行法》頒布,日本正式轉向管理貨幣體系,而這一體系在名義上和現實中一直延續至今。曾經印刷在紙鈔上的「可以兌換金幣」的字樣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本銀行紙幣」概念,象徵著日本金融體系的轉變,由金本位制轉向了管理貨幣體系,更加注重中央銀行的角色。手執千兩箱 感受貨幣的必要與重量
博物館亦展示了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時期所鑄造的金幣「大判」,讓參觀者親自體驗它們的重量;觀看明治時代發行的第一張紙幣後,則可以了解現在的日本紙幣發行,體驗並有趣地學習防偽技術如何先進的演化。帶領學生參訪的日本國高中老師也留下:「不同世代的人們可以透過多種方式,簡單易懂地了解貨幣史和經濟史。」在各種互動區內,孩子們可以拿起「千兩箱」,也就是江戶時代富貴人家的私人金庫,踏踏實實體驗金庫的實際重量。參訪的當地學生甚至留言感嘆:「當我拿著千兩箱時,能夠了解金錢的重量和價值,讓我再次意識到,我需要錢才能過正常的生活。」透過手中握起實際千兩箱的重量,每位學子在這趟知識旅程中,都於心裡留下對貨幣、對金融不可磨滅的印記。博物館內各式不同的展覽品,演繹了不同時代和文化中,人們如何使用貨幣進行交易,同時也凸顯了一些社會群體在金融體系中的脆弱性,促使人們開始思考,如何使金融服務更加普及,讓每個人都能夠享受到金融便利。普惠金融的理念就是基於這樣的思考而產生的,它強調通過科技和創新,縮小金融體系中的差距,讓更多人能夠自在無礙的參與各種經濟活動。
貨幣演變歷史讓民眾更易理解金融本質
博物館中展示的一些特殊的貨幣故事,也能藉機引發大眾對普惠金融的興趣。例如,一些古老貨幣的背後,可能有著當地特殊的經濟制度或信仰體系,這與現代普惠金融的理念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這些故事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理解金融的本質,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實現金融的普及。透過歷史展示和對金融演進的探討,提供了深刻的背景,凸顯了普惠金融在社會中的必要性和價值。有助於推動對於金融發展的全面理解,同時強調金融在滿足社會各階層需求方面的重要性。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公共服務,通過講座、工作坊、導覽等互動,普及金融知識,提高社會對貨幣制度的認識。在教育不停歇的努力傳遞下,有助於培養大眾對金融體系的理解,藉此提高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到成人的金融素養。館內教育性質也是其獨特之處,不定期舉辦各種講座、工作坊和教育活動,以普及金融知識、提高大眾對貨幣制度的認識。這種教育性的工作有助於培養社會的金融素養,使人們更理解金融體系的運作,並能夠更好地參與經濟活動。
博物館的科技應用也是其特色之一。透過現代科技手段,博物館呈現了一系列生動的多媒體展示,使參觀者更深入地了解金融歷史。這種融合科技與文化的手法,提高參觀的趣味性,同時在教育和科普方面表現更為出色。博物館深刻地與在地的歷史文化聯繫、教育性質和科技應用等特色,展現了其在金融文化領域中的獨特價值。這使得博物館成為一個引人入勝、富有啟發性的文化據點。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