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霜降沒「霜」 氣象局推台版24節氣!

記者 張靖玲 / 攝影 羅樹明 台北 報導
發佈時間:2011/09/22 12:50
最後更新時間:2016/05/16 15:06

農夫播種插秧或者冬令進補,即使到現在,很多人都還是依循傳統24節氣來作息,不過您可能不曉得,24節氣是起源於中國大陸的黃河流域,氣象局就表示台灣因為位處亞熱帶,節氣跟台灣天氣至少有1個月差距,尤其是秋分以後,像「霜降」很難看到結霜,更別說「小雪」跟「大雪」了,因此分析了過去30年的氣候資料,推出「台版節氣」,建議因地制宜。

TVBS記者張靖玲:「看天吃飯,像三伏貼一定要『夏至』或『立秋』,而進補不用講,一定要冬季過後,但現在氣象局說,24節氣不一定適合台灣氣候。」

翻開農民曆,國曆5月就立夏,節氣上的夏天是從5月到7月,但實際生活經驗,氣象上的夏季卻是6月到8月,也就是台灣天氣比起老祖宗智慧的24節氣,至少晚了1個月。氣象局三組科長柳再明:「24節氣是起源於黃河流域,那我們所在的緯度、地理位置,這裡台灣會有不同的氣候。」

以過去30年的測站資料為依據,發現尤其是秋末跟冬季的節氣落差最大,以10月下旬的霜降為例,顧名思義晚上會結霜,溫度接近零度,但過去10年的均溫來看,都有22度以上,哪來的霜,更別說雪了;11月底的小雪,是指白天就下雪,溫度零度,但過去10年,小雪這1天的均溫也有18度以上。

柳再明:「冬季全台的平均溫度都還有14.4度。」

整體而言,也就是秋分以後的節氣,包括小寒、大寒等一共有8個,相當1/3節氣都不具有字面上的意義,只是24節氣流傳已久,裡頭的名稱不會廢掉,但建議民眾得因地制宜,像冬至,要是那年溫度不會太低,也不一定要勉強,以免補出毛病。

#氣象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880

0.0429

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