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落實分級醫療,健保署今年開始要求大醫院一年要降2%的門診量,不少醫院開始和基層院所垂直整合,像是亞東醫院就有醫師去地區醫院駐診,強化民眾對在地醫療的信心;而基層醫師則是希望中央,不只下轉病人、錢也要到位,才不會讓基層醫師做的苦哈哈,難以持續。
居家安寧病患家屬郭小姐:「我媽媽,我們到台東家的時候她已經尿失禁了,她的故鄉在台東,她去那麼遠的台北治療,她很痛苦,所以她拒絕去醫院。」
慌亂下她上網搜尋到余尚儒的診所,才知道有專業醫護到宅的居家安寧。
社區醫師比大醫院更靠近居民、處置也能更即時,只是...。
台東診所醫師余尚儒:「我們在日本看到的醫院的出院準備,他一定會幫家屬找到居家的主治醫師,我們現在遇到的一些困難點在於說我們跟醫院是沒有直接的窗口。」
余尚儒認為觀念得翻轉,民眾住院有主治醫師,而診所醫生是民眾在家的主治醫師,雙主治照料健康,彼此要有制度化的聯繫平台,病患入院、出院準備,雙方能交接病情、醫院也要願意交班讓病人了解回家後有狀況可以找哪位基層醫師,才不會小事大事都往醫院跑。
台東診所醫師余尚儒:「那為什麼分級醫療沒有辦法成功,就是因為現在整個社會他沒有辦法去信任基層。」
這條信任的路翻山越嶺真的好難。跌倒過3次、走路總是怕怕,穿著花花上衣的阿嬤心情原本沒這麼鮮豔美麗,自從醫護會上門看她後,從睡眠到行動都改善不少。老人家拉著護理師的手捨不得放、相當可愛,只是要把病人留在社區,除了上門的關心,診所的「武器」得提升啊。
台東診所醫師余尚儒:「失智症的診斷,有一個部分是要做抽血,可是有些項目基層不能做,這是什麼道理,失智症的病人滿街都是啊,社區裡面很多潛在失智症個案,這些失智症個案第一個碰觸到的是我們耶,那我們想要幫他做初步的篩檢沒辦法,難道我們只能跟他說你可能是失智症,那請你到醫院去看病?」
健保制度對基層檢驗檢查有所限制,就好像硬生生把病患往大醫院推,而願意走出來的醫師除了訪視費,每照顧一位病患,個案管理費一年600元,等於一個月才50元,少的可憐,給付不管大醫院小診所、個案嚴重程度還是偏鄉或都市通通這個價。
台北診所醫師洪德仁:「以前居家醫療會認為都會區比較沒有需求,但事實上只要老舊公寓沒有電梯,住在2樓以上就是一個門檻。」
洪德仁太太:「等下你去的那個地方就知道,根本沒辦法停車,我一定要顧車,所以變成他進去我都在顧車。」
開業30年,洪德仁3年前就開始做居家醫療,投入很早,醫生娘當司機載他東奔西跑。仔細幫老人家檢查,家屬崔小姐除了告知媽媽身體狀況,很自然地跟他分享...。
台北診所醫師洪德仁:「某天突然她說我來妳這邊住多久了,我跟妳講,我就說5、6年,住我這邊也一樣都很好,我說我照顧妳比較方便,這個年紀還有一個媽媽可以陪伴照顧,很辛苦但是也是幸福。」
就像朋友的體己話給家屬力量,崔小姐照顧90幾歲的母親6年,媽媽已經無法行動,會找上洪醫師是因為一次事件。
病患家屬崔小姐:「感冒傳染給媽媽我很自責,因為害她在醫院住9天,在急診室就排了2天、3天等病房。」
不捨老媽媽就醫舟車勞頓還得苦等,崔小姐後來透過社福團體得知可以找醫師到宅打流感疫苗,讓她照顧母親不那麼臨深履薄,否則照顧者的壓力可能也會壓垮自己。洪德仁的居家醫療個案幾乎都是民眾自己到處問找上門,大醫院轉介的太少,他認為現在分級轉診已經動起來,但還有結構因素要注意。
台北診所醫師洪德仁:「雙向轉診這個制度之外,它背後還有代表一個是專業的尊重、還有財務的規劃,專業的尊重就是剛剛所提的,醫院和診所是用同儕的心情互相尊重,另外一個就是財務的規劃,也就是人一定要跟著財務一起轉到基層。」
107年健保總額6853億,其中醫院分到4704億,西醫基層、也就是診所1338億,牙醫435億、中醫248億,其他預算是128億,當大醫院被規定每年要釋出2%的病人到基層,診所的服務量增加,申報的點數當然也會增加,但1338億的總額如果鐵板一塊不動,每一點的價值就會下降,舉例來說,看一個病患可以拿到500點,1點是0.9元就是450元,但總額不增加點值被稀釋,可能變成1點是0.8元,拿到的就是400元,意思就是你多看了病人成本增加、錢還沒有多拿,人和錢得一起到位,才不會讓基層醫師苦哈哈、覺得是做功德不願投入,而醫院跟基層間也勢必得合作。
他是亞東醫院的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現在每個星期會有一天到三峽的地區醫院看診。
病患陳先生:「我這個手抖有1年多,那我姐姐在這裡洗腎,她跟我講叫我過來這邊洗,這裡有那個亞東醫院的醫師來這裡駐診。」
慕名而來,當地民眾不用大老遠跑醫學中心排隊,也能看到大醫院的醫生,這樣的方式是希望增加病患對基層醫院的信心,養成他們留在這邊看病的習慣。
亞東醫院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民眾來這邊,他等於跟在亞東看病是一樣的,不是每個病人都需要檢查,我覺得在這邊可以解決,起碼7、8成以上一些病人的疾病需要到大醫院用到高階儀器不到5%、10%。」
醫學中心和基層院所垂直整合才能做到有效率的醫療,大醫院負責急重症、研究教學基層在社區守護,彼此把力氣花在對的地方上,也更能認同自己工作的價值、雙贏共生。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