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職場文化不斷變遷,安靜離職成為年輕世代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新趨勢,指的是工作只做到最低限度的量,不會主動做更多,但這樣的現象,或許不完全負面,對一些Z世代員工而言,比起完成分內工作,職場上能夠讓他們有不同成長、學習其他技能更重要。面對新世代的工作觀,企業如何調整策略、管理層如何應對,成為職場文化的雙向考驗。
上班族Sally:「我要怎麼讓每個社群的管道成長,這是我在工作中學到最多的事情,那如果以軟實力來說的話,可能就是專案管理的經驗,然後跟團隊協作相關的分工,也是在工作當中獲得了一些成長。」
除了工作,Sally也追求個人成長,期許生涯規劃有所突破,所以會主動學習不同技能。
上班族Sally:「如果這份工作就是比較沒辦法,推進我個人的成長的話,那我自己就會覺得,是不是在這份工作當中,有一點停滯的感覺,那我自己覺得選擇安靜離職的話,也有可能是因為有些人會避免他自己被消耗光,所以他就是選擇以最低限度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工作,當然我自己也有聽到一個理論是說,其實選擇安靜離職,對自己來說是一個最大的懲罰,就因為等於說你選擇了安靜離職,然後你沒有再繼續追求成長,那你等於就是一灘死水在這邊。」
資深記者王皓宇:「安靜離職這四個字,在職場上還有年輕世代,已經流行一陣子了,指的是工作上只願意做到最低限度,不願意付出更多,但是有觀察認為,年輕人希望工作不只是領一份薪水,而是公司可以讓他們獲得更多成長。」
安靜離職是一個現象,背後有各種因素,有些人不願長期只為同一間公司效忠,所以會衡量自己在這間公司能學到多少,甚至帶走多少。
國際人才社群發言人鍾采倫:「他們會特別在意說,我在這份工作能夠學到的技能,是不是真的我以後帶著走的,而不是只是為了公司這個職位而工作,再來就是有沒有創造個人,在社會上面的影響力,再來就是國際化的視野,就是現在很追求是在這些跨域的能見度,跟跨域的視野上面有一定的追求性,所以如果這份工作,能夠讓他們跨足在台灣之外的市場,也是他們非常追求的項目,公司提供的會分兩個層面,第一個是針對這個職位本身,它本身的職級的制度是不是夠透明,幫助大家去做升遷,那這個是部門主管的職責,會幫助他們去做逐步的技能的提升,職能以外的我們會安排更多的工作坊,所以工作坊可以是員工提出來想要學習的主題,像現在最熱門的AI工作,如何賦能我們就是加速我們的產值。」
矛盾的是,年輕人想在這份工作上學到更多,卻選擇只做到最低限度,安靜離職真的能帶來成長嗎?
國際人才社群發言人鍾采倫:「我們首先是會判斷說,他在一個工作的項目裡頭,就是他原本的工作項目裡頭,他是追求一個平穩的表現,工作有做到就好,還是其實他是追求一個,比如說每一個季度,有更高規模的成長,如果他是屬於,比較安靜被動的狀態,那其實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警訊,那我們就會進一步伸手,伸更進去去詢問他說,最近在生活上在工作上的狀態,是不是他所滿意的,那如果說真的,還是發現有很顯著的問題,我們會再加入,我們的人資也就是人資的團隊,一起去尋求比較專業的見解。」
其實說穿了,大部分選擇安靜離職的年輕人,或許追求的還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人力銀行發言人楊宗斌:「他覺得自認自己分內的工作有做到,有對得起這一份薪水給的待遇,他覺得就足夠了,那如果公司又要求他加班,或是說假日又傳簡訊,下班之後又傳簡訊,要求他去處理公務的話,他可能會覺得說這是浪費他的一個時間。」
環境在變,不同世代年輕人,多少都會因為還不夠成熟,被貼上標籤,這也考驗老鳥的領導力。
人力銀行發言人楊宗斌:「六年級七年級的主管應該要,更了解這種九年級生他們的一個想法,對於這種六年級、七年級的這個主管階級,他們可能過去是這種比較一板一眼,還有這個唯命是從的這種職場文化,應該要稍微做這種修正,因為畢竟在這種比較充斥所謂的,安靜離職的這種職場新文化情況下,或是我們講的越來越多年輕人,重視工作生活平衡的情況下,這種六七年級的這個主管也應該要適度做一個調配。」
工作的價值,見仁見智,但薪水確實也入帳了,要選擇安靜離職,也要有把事情做好的本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