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右睪丸比左「長8倍」!中山、海大發現錢鰻奇觀:演化的意外

責任編輯 編輯組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6/05 12:32
最後更新時間:2024/06/05 12:32
學者發現鯙科具有獨特的生殖腺不對稱性。(圖/國立中山大學)
學者發現鯙科具有獨特的生殖腺不對稱性。(圖/國立中山大學)

右側睪丸比左側大超過8倍,海地生物奇觀大揭密!國立中山大學與海洋大學學者合作,分析近3000尾「 」的解剖資料,發現俗稱錢鰻的鯙科具有獨特的生殖腺不對稱性,右側生殖腺體在雌性超過3.4倍,在雄性可比左側長8倍,在生物界相當罕見。

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圖/國立中山大學)

 
研究團隊指出,魚類生殖腺左右對稱為常態,如烏魚子大小相同,但鯙科魚類的右側生殖腺顯著長於左側。最極端例子為疏條紋裸胸鯙,雌性生殖腺左右長度差平均3.4倍,雄性生殖腺左右長度差達8倍。林裕䕒比喻,這如同男性睪丸左右不平衡或孕婦胎兒重量壓在右半邊。合鰓鰻科及蛇鰻科則無此現象,生殖腺比例正常。

林裕䕒展示鯙科魚類。(圖/國立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指出,生物的對稱性是常態,人體成對的器官大致對稱,但鯙科魚類的生殖腺不對稱性非常罕見。生物特徵的比較研究是基本課題,但內臟器官特徵研究因不易觀察,相關研究相對少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教授陳鴻鳴長期研究鯙類生殖生物學,以規劃禁漁期,有效進行海洋保育。兩人合作分析近3000尾鯙科魚類,發現其右側生殖腺明顯長於左側。

雌性小裸胸鯙與雄性左右生殖腺長度比較。(圖/國立中山大學)

 
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棲地類型、棲息深度、物種體型及分類學上的親緣相似度,均無法解釋鯙科魚類生殖腺長度不對稱現象。文獻探討顯示,這種不對稱現象在硬骨魚類中僅在鯙科觀察到。林裕䕒推測,這可能是「演化的意外」,鯙科在演化中偶然出現不對稱,但因不影響繁衍,才得以保留至今。林裕䕒表示,大自然中仍有許多未解之謎,這也是科學研究的魅力所在。

生態文明

#鯙科魚類# 生殖腺不對稱性# 右側生殖腺# 左側生殖腺# 林裕䕒# 陳鴻鳴# 中山大學# 海洋大學# 演化的意外# 海洋保育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528

0.0835

0.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