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思覺失調症症狀與自我診斷一次看

編輯 張晏慈 / 實習編輯 蕭沁梅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5/28 21:59
最後更新時間:2024/05/28 21:59
play
讀新聞
00:00 / 00:00
1 x
播放速度
  • 0.5x
  • 1x
  • 1.25x
  • 1.5x
  • 2x
play pause
思覺失調-思覺失調症症狀-思覺失調自我診斷-思覺失調症英文-思覺失調症變笨-妄想型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是什麼-思覺失調停藥成功-思覺失調症成因
在台灣,每1000人中就有3人可能罹患「思覺失調症」。(示意圖,非當事人/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其實台灣每千人中就有6人思覺失調症,但思覺失調症症狀有哪些、如何自我診斷生病?《TVBS新聞網》帶您認識它!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


「思覺失調症」(英文:Schizophrenia)是一種常見重度的精神疾病,泛指各方面包含思考、知覺、情感及行為等障礙,不過思覺失調症並不等於多重人格或人格分裂。而目前在台灣的盛行率約0.6%,病友約14萬人,男女罹患的機率相同,男性多在15-25歲發病,而女性則為25-35歲。

 
 

思覺失調症症狀有哪些?思覺失調症會變笨嗎?


思覺失調症症狀相當複雜,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醫師胡海國就曾說明,據美國精神醫學會頒佈DSM-5診斷準則,若出現5大「特徵性症狀」中的2項、甚至2項以上,且其中一項須為前三類,期間超過一個月,出現症狀的時間佔比高,綜合這些相對嚴重的症狀接連出現時,才能確診為思覺失調症。

特徵性症狀
  1. ​​​妄想
  2. 幻覺
  3. 胡言亂語
  4. 混亂或僵直的行為
  5. 負性症狀(如:情感表現平板、貧語症、動機降低)
胡海國也進一步說明,其中的負性症狀也還分五種,包括情感平板(affective flattening)、貧語症(alogia)、無動機(avolition)、喜樂不能(anhedonia)與社交退縮,即為DSM-5準則A5。

此外,先前也有數據證實,思覺失調症每次發病都會傷害腦部,導致認知功能退化、變笨,且在日常功能逐漸喪失的情況下,患者壽命會較一般人短。
 

更多新聞:頑固憂鬱症會遺傳!北榮研究登CNN:一等親罹病風險增9倍

 

思覺失調症成因為何?思覺失調遺傳恐延下一代


不過為何會得思覺失調症呢?據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資料顯示,罹患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屬「遺傳」的機率相當高。舉例來說,若家人沒有思覺失調症,則得病的機會是1%;若兄弟姊妹有人得病,則罹患機率為8%;然而,若雙親中有一人或異卵雙胞胎得病,則機率將增至12%;若雙親皆有思覺失調症,那麼得病的機率大約是40%;若同卵雙胞胎有思覺失調症,則得病的機會就會高達47%

但除了遺傳之外,像工作、學業、家族壓力、缺乏社交活動、幼年時病毒感染、神經傳導物質失調其實也都是罹患思覺失調症的主因之一。

 

 

妄想型思覺失調症又是什麼?思覺失調4大類型一次看

 

由於思覺失調的症狀型態多變,根據臨床特徵,也可以分成不同亞型,「杏語心靈診所」院長陳俊欽曾解釋,思覺失調症共可分為4大類型,主要是妄想型、混亂型、僵張型、殘留型,並說明各類型的差異。

  1. 「妄想型」思覺失調:主要症狀以幻覺、妄想為主。發病年齡通常較晚,可能三十歲才發病。這一型的患者發病時,通常已經有一定的社會成就與知識,社會能退化的也較少,所以病後狀況較好。
  2. 「混亂型」思覺失調:這一型的患者發病較早,所以又稱之為「青春型」思覺失調症,通常在二十歲前後就發病。症狀以混亂言語、混亂行為為主。症狀較為嚴重,社會功能也多半顯著退化。患者可能自言自語,完全無法溝通,這型的病後狀況較差。
  3. 「僵張型」思覺失調:這類患者的行為舉止最為怪異,患者可能陷入「木僵」,明明清醒著,但你問他、打他卻毫無反應,事後還記得整個事件發生經過;也有患者像蠟像一樣,可以任你擺佈肢體;或是也可能出現「反抗現象」,你想將他手上拉,他就向下出力,事事跟你唱反調;抑或是出現「回音性言語」或「回音性行為」,患者會模仿對方說話、做事,這型的患者對於治療反應頗佳,應該及早治療。
  4. 「殘留型」思覺失調:當患者發病時間一久,各種症狀都會慢慢減弱,但是還是藕斷絲連,時好時壞。此時,可以診斷成「殘留型」思覺失調症。


不過也有患者的症狀、發病時間符合思覺失調症診斷,卻又不符合上面任何一種次分類的時候,將會歸類於「未分化型」。陳俊欽也補充道,這幾種分類通常只是為了診斷、治療與研究統計上的區分而已,不代表思覺失調症就是這幾種疾病的總合,各種症狀都可能發生。

 

思覺失調自我診斷 一分鐘測試出大腦狀態


思覺失調症其實是有前兆的,台灣精神醫學會就公布「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能夠透過以下15個問題幫自己或親友評估,若合計有8題以上回答「是」, 或3題以上且3題中有第1、2、15任一題答「是」者,便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警訊,建議盡快諮詢精神科醫師。

 

思覺失調-思覺失調症症狀-思覺失調自我診斷-思覺失調症英文-思覺失調測驗-台灣精神醫學會-精神病量表

 

精神分裂VS.思覺失調有何差異?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在2014年以前被稱為「精神分裂症」,不過,由於「精神分裂」一詞,容易讓病友及家屬被社會貼上錯誤的標籤,進而不敢求助、不敢就醫、不願意治療或復健,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在2014年後,在台灣精神醫學會與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共同推動之下,將「精神分裂症」正式更名為「思覺失調症」。

而「思覺失調症」顧名思義就是「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的「失調」,「失調」二字也是象徵疾病有「恢復的可能性」,避免先入為主的錯誤認知當成絕症。值得一提的是,有日本研究顯示,將精神疾病正名後,也發現有更多個案意願回診、完成治療。

 

思覺失調症會好嗎?治療4方針缺一不可


雖然現代醫學發達,但思覺失調症目前仍無法根治,不過積極治療控制病情還是能讓病患發揮最大的功能。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一樣,是一個可以治療(而非治癒)的疾病。雖然沒有「治癒」的方法,我們面對思覺失調還是有四大方針可以改善、控制病情,大部分病患可以藉由藥物來維持穩定,務必依指示服藥。身邊的親友家屬在治療與復元過程中也不要太急促緊逼,應該鼓勵病患規則治療,以健康的態度面對疾病,照顧病患的同時也照顧好自己。

  • 藥物治療:抗精神病藥物「補腦藥」,分為口服、長效針劑及滴劑。
  • 心理治療:建立病識感,提升自信、抗壓力和社交能力。
  • 家庭治療:緩和家庭成員與病患相處的困難、修復與家人的關係。
  • 職能復健:配合藥物使用下評估病患功能,幫助病患重返社會。

 

台灣近年思覺失調症重大案件簿


在社會新聞之中「思覺失調」一詞並不陌生,過去也發生數起重大傷亡的憾事,台灣人也從傷痛經驗中學習到自我防衛意識、強化社會安全網以及正確積極的面對疾病,才能讓我們的家園更加安全和健康,以下也整理出近年重大事件簿。
 

2016年 台北小燈泡斬首案

2016年3月28日上午,嫌犯王景玉騎著機車,至大賣場購買219元的作案兇刀,隨後騎車至環山路一段附近徘徊。劉姓女童(小名小燈泡)與其母親王婉諭(現為時代力量黨主席)前往西湖捷運站迎接外祖父時,遭王景玉尾隨在後,當時王婉諭以為王景玉好心要幫忙女童牽車而靠近,誰知王景玉突然持菜刀對小燈泡頸部猛砍,導致小燈泡當場身首分離、倒地死亡。此案最終於2020年4月15日,最高法院三審宣判,駁回檢方與王景玉上訴,處無期徒刑定讞。
 

2018年 台中診所殺牙醫案

2018年,台中一名賴姓男子持刀闖進妹妹上班的牙醫診所殺害牙醫師,並傷及兩名醫護人員。然而,因男子罹患思覺失調症,法官認為有教化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檢方和家屬得知後無法接受並進行上訴,不過最終仍遭法院駁回,維持原判定讞。
 

2019年 嘉義鐵路殺警案

2019年7月3日,台鐵北上第152車次自強號晚間抵達嘉義車站,1名54歲鄭姓男旅客遭列車長發現無票乘車,兩人因補票問題發生衝突。隨後,高雄分局嘉義派出所24歲警員李承翰上車處理,遭鄭男以工作用尖刀刺傷腹部,最終因臟器大量失血而宣告不治,得年24歲。

嘉義地方法院一審判決鄭姓男子無罪,並諭令50萬元交保。官司再上訴至二審,法官認定鄭嫌雖因精神障礙導致辨識行為違法及行為控制能力顯著減低,惟未達完全喪失程度,原審判決顯有違誤,改判有期徒刑17年,刑滿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5年,三審維持原判全案定讞。

 
 

2019年 高雄217刀弒母案

2019年10月17日,高雄一名李姓男子因不滿媽媽不給他錢理髮爆發爭執,他先是以按摩棒及木椅攻擊媽媽,再拿剪刀猛刺,造成李母共有多達217處的穿刺傷,當場大量出血死亡。李男在弒母後則是先上網查詢「廢死聯盟、人權公約、身心障礙」等網站,再打給媒體自爆殺了媽媽,等警方趕抵現場,李母已氣絕多時。

二審高雄高分院法官認為,李男罹患思覺失調,也符合自首要件,但他手段兇殘仍應從重量刑,不過考量到本案為偶發,非計畫性犯罪,審酌後判處無期徒刑。全案再上訴三審,但仍被最高法院駁回,全案定讞。
 

2021年 屏東超商挖眼案

2021年9月26日,當時新冠疫情未解,楊男未戴口罩在超商前抽菸遭制止,竟以手指摳挖潘姓女超商店員雙眼洩憤。一審的屏東地方法院認為,楊男過往有傷害前科,所為實有不該。此外雙方一審未和解,加上他患有妄想型思覺失調症,辨識行為違法能力有輕微降低,判定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

而後二審上訴被駁,官司纏訟至最高法院,法官認為,二審判決並無違背法令之處,因此駁回上訴。全案定讞。

更多新聞:「北捷隨機殺人案」10週年昔傷者現身 曝3疤
 

如何正確看待思覺失調症?精神科醫師這樣說


雖然過去的憾事已經難以挽回,不過傷痛過後,更應該放眼防範未然,除了保護受害者之外,社會更應該從了解思覺失調症開始做起,用正確態度對待患者和家屬。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吳佳慶也建議,學習和教育他人關於思覺失調症的真實情況,包括疾病症狀、治療等,都有助於破除社會上的誤解和偏見。


思覺失調背後的污名化
 

思覺失調症正名運動在臺灣已推行多年,仍有許多患者必須面臨與疾病相關的排斥和歧視,這些壓力不僅來自社會,有時甚至來自身邊的親朋好友,污名化不僅造成患者生活的負面影響,還會妨礙他們尋求和接受治療,因此社會大眾正面看待思覺失調症,是改善污名化的關鍵。


 
正面看待思覺失調


吳佳慶醫師就建議,透過自己學習和教育他人關於思覺失調症的真實情況,包括疾病症狀、治療等,都有助於破除社會上的誤解和偏見。此外,保持開放的態度並用適當的語言與患者溝通,這意味著避免單純用疾病來定義他們,並謹慎選擇用詞,避免使用帶有污名化的負面詞彙。

而媒體應承擔起負責、客觀、公正地報導相關新聞,選擇正面的故事和圖像,來分享、展示患者積極和充滿希望的一面,避免使用帶有偏見和污名化的語言,從而改變公眾對思覺失調症的觀感。再者,可以透過教育,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養成,來減少對於思覺失調症的刻板印象,同時形塑友善、接納的態度。最後,為思覺失調症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支持,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並提供必要的協助和資源,例如就業機會、社交活動和社區參與的機會,創建一個更加理解和支持患者的社會環境。

參考資料
#思覺失調#思覺失調症狀#思覺失調自我診斷#思覺失調症英文#思覺失調症是甚麼#思覺失調症成因#思覺失調症變笨#編輯精選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64

0.0861

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