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剩食危機1/一年食物浪費21兆 「從產地到餐桌」揪兇手

記者 許稚佳 報導
發佈時間:2023/09/08 10:17
最後更新時間:2023/09/08 15:29
食物浪費已經是全球重視的問題。(圖/胡瑞麒攝)
食物浪費已經是全球重視的問題。(圖/胡瑞麒攝)

「減少源頭的浪費才是重點,不該等到食物變成垃圾才來處理。」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一語道破「減少剩食」關鍵,但實際要做到卻難上加難,剩食已成為全世界問題,統計全球生產的糧食中,有三分之一是直接被丟棄,價值高達21兆,而國內家戶加上餐飲、賣場等事業產生的廚餘量,1年高達79萬公噸,這些食物浪費造成的不僅僅是糧食危機,後續產生諾大垃圾和溫室氣體,已經對環境產生莫大傷害。
 

國內家戶廚餘量一年達48.8萬公噸。(圖/胡瑞麒攝)

 
產地到餐桌「剩食無處不在」 消費端浪費達6成
「從產地開始,一路經過加工、通路到餐桌,每個環節都會出現剩食。」吳碧霜解釋,農產收割到,第一時間就會進行分級處理,像是把毀損壞掉的進行報銷、大型水果送到裁切場做成水果盤,大小適中就會送走,至於外貌較醜的就可以在地進行加工,「只要產地有將作物良好運用,就能減少很多浪費。」
 
農產送到了超市、量販等通路後,產品就需要規格化,這時就會打掉一些大小、外貌不合的蔬果,吳碧霜說:「在賣場裡,過彎的小黃瓜、太長的香蕉、太大的番茄都不會出現。」
 
送到賣場的產品都需要有一定規格。(圖/胡瑞麒攝)

 
接著進入消費端「餐廳準備太多食材,導致放置後不新鮮、客人沒吃完,或是消費者買太多,造成食材最終進到垃圾桶,也都是剩食的來源。」看守台灣執行長謝和霖說。
 
吳碧霜說,這段食物旅程,一連串出現的剩食,其中消費端造成的浪費高達6成;而每個階段的主管機關也都不同,產地是農委會負責,通路是產發局,變成垃圾後則是環保單位,由此可見,要解決剩食問題,不是單單一個部會就能搞定。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圖/胡瑞麒攝)

台灣每年糧損405公噸=每人每天丟1個便當 米飯浪費最多
為了瞭解國內食物浪費的狀況,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研究團隊規畫亞太糧損資料庫APIP-PHLOWS,2020資料統計指出,台灣一年糧食總損耗就超過405公噸,等於全台每人每年平均損耗170公斤食物,如以450克便當計算,等於每人每天都丟掉一個便當。
 
且總損耗405公噸中分別為米糧穀物占106噸、蔬菜74噸、水果77.4噸、肉類45.2噸以及魚類57.1噸。整體生產端的損耗比例達39.11%,消費浪費的比例為60.89%。

國內糧食耗損量有6成是在消費端造成。(圖/胡瑞麒攝)

超市、量販每天丟30噸食品 36次違規「未如實申報」
而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EP)糧食浪費指數報告,全球每年浪費近10億噸食物,其中餐廳和商店浪費的量,佔總食物浪費量17%;環境部(前環保署)在2017年開始,為防範過期食品流入市面,針對資本超過2500萬元超市、零售量販業者,要求主動上網申報食品廢棄物數量及流向,共列管1549家。

 
最新資料統計,2017年3月至203年6月,6年來廢棄食品申報量達6萬9670公噸,等於超級市場及零售式量販業平均每年廢棄食品申報1.1萬公噸,每天約30公噸;且6年中稽查揪出36次業者違規,主要都是因為廢棄物產出、貯存數量沒有依照規定申報,申報後並未進行確認等,裁罰24萬2400元。

國內家戶廚餘以及事業廚餘量,1年高達79萬公噸。(圖/胡瑞麒攝)

環境部環管署一般廢棄物管理組簡任技正劉俊廸解釋,所謂廢棄食品就包含賣場內過期的食物、不合規格或腐爛的生鮮蔬果、削下來的果皮等;這些廢棄食品中,再利用部分包含78%做為飼料、18%為堆肥及其他(4%)。
 
吳碧霜說,對於通路業者造成的剩食,政府沒有太多相對的罰則,只能多藉由倡導方式鼓勵、或將其加入評鑑項目,業者端現在也都有開始祭出一些惜食策略,像是剩食做成員工餐、捐贈給社福機構等,但礙於食安問題,也不是每個企業都會進行「且光是這些大型業者造成的剩食量就很龐大了,還沒加上團膳業者、中小型餐飲通路等量。」

如擴大範圍來看,環境部事業廢棄物廚餘統計全台「一般廢棄物以及事業廢棄物廚餘」回收量加總高達79萬公噸,其中「事業廢棄物廚餘量」2022年就有30.1萬噸,比起2020年的26.6萬噸、2021的23.0萬噸都高出不少,環管署一般廢棄物管理組簡任技正劉俊廸解釋,調查發現,主要原因應是在疫情後,觀光、婚宴、外食比例增加,導致從飯店婚宴會館、餐廳等處回收到的廚餘量都開始變多。

廚餘回收需要仰賴人力挑出塑膠袋等異物。(圖/胡瑞麒攝)

 
家戶年丟48.8萬公噸廚餘 相當1人1年倒掉104碗飯
至於民眾端,家戶廚餘一年回收量達48萬8876公噸,平均每人每日廚餘回收量達0.057公斤,1人1年廚餘量有20.8公斤,以一碗飯200公克來算,相當於104碗白飯。
 
但劉俊廸指出,造成廚餘後的重點會放在有沒有確實回收,目前統計,2022年家戶一般垃圾的廚餘佔比已下降到15.8%,創下歷年最低的比例,代表回收分類做的比較好,加上民眾惜食觀念增加,廚餘回收量也有下降趨勢。
 
不過,謝和霖則認為,廚餘回收量減少無法全然代表剩食變少,家庭產生的廚餘量通常都不會變化太大,回收量低也可能與各縣市廚餘處理的設備有關,像是新竹廚餘回收量少很多,但細看原因其實是堆肥設備壞掉,導致回收量變少;另外像某些地區沒有在回收廚餘,這時就代表廚餘可能跑到一般垃圾,實際數字被低估,有賴更全面的統計。
 
廚餘如能好好回收使用,對地球有正面效應。(圖/胡瑞麒攝)

廚餘亂丟害地球 專家:不該等變成垃圾再處理
而「暴殄天物」後,食物變成廚餘,謝說,如未被分類丟進一般垃圾,就會放到掩埋廠,囤積久出現產生甲烷氣體,成為溫室氣體的重大來源,且放久也會產生沼氣,可能導致掩埋廠火警,廚餘經過焚燒還會產生戴奧辛等有毒氣體,對地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廚餘如能好好回收使用,拿去推肥、發電等等,不只可以避免廚餘產生污染危害,也會對環境有正面效應。」吳碧霜說,歐盟、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都已發布要在2050年達到減少食物浪費50%,此舉將會大減14%碳排量,「要達到淨零,剩食減量非常重要。」
 
「食物廢棄物是生活垃圾中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其中最能減少的就是剩食。」謝和霖說,個人部分,可以做到的就是積極做廚餘回收和減少剩食,也要督促政府提高廚餘設備量能,提高循環利用。
 
食物廢棄物中最能減少的就是剩食。(圖/胡瑞麒攝)

不過,吳碧霜也提到,現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明訂,市售包裝食品及食品原料外包裝須明確標示有效日期,過了有效日期就不能販售,捐贈也是一樣,因此也希望能推動加入「賞味期」,讓民眾知道,像是有些蔬菜、水果,不是說有效期限到就不能吃,也希望政府能考慮修法,增加食物的利用。
 
「剩食的問題不是一個人、一個局處就能解決。」吳碧霜說,食物不是變成垃圾才需要處理,最好的就是還沒變成垃圾就處理,惜食議題每個環節都要處理、減量,在每個過程中都再次利用,達到永續循環。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世界糧食日

減碳生活

#剩食#糧食#食物浪費#廚餘#ESG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85

0.0742

0.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