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在全球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七,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失智,台灣的失智時鐘調快,近六年來就醫人數增加兩成,除了藥物之外,醫生認為,最好的藥其實是家人的陪伴。
帶著阿嬤來到專門為失智症長者打造的「瑞智互助家庭」,長輩們唱唱卡啦OK,打打麻將,透過社交,放鬆心情。
社工:「要上洗手間嗎,還是要去休息?」
社工:「本來是一對一在照顧,來到這邊變成是團體大家共同照顧。」
照顧者背負著難以承受之重的壓力,全台失智人數到底有多少,根據政府公布的統計數字,可從三方面觀察,從健保就醫人數來看,有29萬6997人,依盛行率推估,有30萬,衛福部長照司統計,則有29萬7千人。盛行率是預估值,與就醫人數的數字相近,背後代表的,是所有失智人口都已經就醫,得到治療。
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陳筠靜:「因為這樣等於是就診率是百分之百,這應該是一個,就應該是一個不太會發生的事情,有很多隱性的,其實事實上我們知道還有很多隱性的數字在裡面,在這部分的話我們會認為我們需要更精密的流行病學的推估。」
失智症協會認為,統計數字離實際狀況有段距離,應該要更符合實際社會現實,才能有相因應的資源部建量能。台灣是全球第13個有失智政策的國家,包括超過100個失智症照護中心,500個以上在地化服務據點,硬體之外,照顧者的陪伴,更是良藥。
台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允中:「失智症是一個退化的疾病它不會完全好,治療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社會性的治療,我們要讓病人多接觸更多元的環境,認識一些新的朋友,做一些社交或戶外活動,那這些都必須是有家人的陪伴才能比較順利完成。」
世界衛生組織去年公布的全球十大死因,失智症排名第七,全球失智人口約5500多萬,平均每3秒就有1人失智,而失智症的照護,不只涉及失智專科,因為長者常常伴隨許多共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專家認為,所有醫療人員都應該提高對失智症的認知。
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陳筠靜:「我們前陣子剛好有個案他骨折,會跟一般的長輩去急診會有很不一樣的狀況,比如說他打石膏,可是過沒幾分鐘他可能就拆掉,或在溝通上面會有很大的一些摩擦。」
記者王皓宇:「失智時鐘快速轉動,健保署統計,近六年來失智就醫人口成長兩成。有生醫公司跟陽明交大產學合作,研發口服免疫調節藥物,還獲得了比爾蓋茲,以及美國阿茲海默協會的資助,可望為阿茲海默患者的治療帶來新曙光。」
研究發現,腦內的免疫細胞,偵測到病原體或有害物質時,會啟動免疫發炎反應,異常的微膠細胞,反而過度活化免疫發炎反應,造成神經損害及退化,進一步引發阿茲海默症。
生醫公司執行長陳泓愷:「腦裡面的神經發炎其實是促成神經退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也受到世界大藥廠的關注。」
動物試驗中,發現這款新藥能有效抑制腦部微膠細胞活化,減少對神經細胞的傷害,實驗即將展開二期臨床,預計3-4年後問世。
生醫公司執行長陳泓愷:「在我們第二期臨床試驗會有用到一個很特別的一個技術就是神經影像造影的方式,我們用這種影像學來直接測量病人、失智症病人腦裡面的神經發炎。」
阿茲海默症每年消耗全球1.3兆美元照護成本,預估2030年患者將增加40%,來到7800萬人,業界推估,失智症藥品市場規模將上看515億美元。醫師也呼籲,若懷疑有症狀,應該盡速就醫檢查,及早發現,避免惡化。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