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本土疫情大爆發,根據中央公布的數據,從4月1日到5月21日,有490例的死亡個案,在這當中有很高的比例是確診後快速死亡,讓人相當不捨,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在正常照顧情況下,通常死亡會發生在確診後的第二周到第三周中間,但台灣確診和死亡時間很靠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
醫生一邊電話問診,一邊也能清楚看到民眾健保卡照片等資訊,這是亞東醫院推出的「宅急電」服務,只要在醫院官網上填寫基本資料,上傳健保卡和快篩陽性放一起的照片,選擇希望問診的時間,醫師端就會call out給你問診,評估需不需要開藥,速度更快,方式更簡單,民眾更方便。
亞東醫院副院長彭渝森:「(推出宅急電服務)是有幾個理由,第一個就是過去視訊看診,就是在我們的網路頻寬障礙,不管是健康益友這個APP,或者說其他的那個視訊軟體,就是說頻寬不足,造成那個視訊上的困難,那第二個就是有些的病友,可能是家裡收訊的環境不好,或者他在手機上下載APP有困難,我們利用電話跟他教導,確實尤其年紀大的長者,所以他在下載也有困難,那第三個就是說,這個我們在這邊也發現說,因為視訊它有時候解析度不足,那我們現在準備要做,快篩陽的確認的時候,那個東西就看起來很模糊,造成判定困擾。」
資深記者王薏絜:「指揮中心鬆綁政策,從5月26日開始,不限於是65歲以上的民眾,只要你是快篩陽性,經過醫生診斷評估以後,都可以判定是確診,這樣全面開放,也是為了能夠及早診斷、盡早投藥,降低死亡率,我們來看中央公布的數據,從4月1日到5月21日,總共有490例的死亡個案,這當中就有(近)19%的人是確診當天死亡。」
在這490例的死亡個案中,93人確診和死亡日期在同一天,69人確診隔天死亡,佔14%,43人死後確診,佔9%左右,以上三種情形,就佔了死亡人數的42%,而另外有110人是確診後五天內就死亡,佔22.6%,其他個案大約有35.5%,是確診超過五天才死亡,這些數據凸顯了快速死亡的現況,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在正常照顧情況下,通常死亡會發生在確診後的第二周到第三周中間,但台灣確診和死亡時間很靠近,這部分比例不低,反映防疫和醫療量能都有問題。
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在這個病情比較後期,我們才去診斷這樣,那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就要解決兩件事情,第一個就是用藥延遲,所謂用藥延遲,現在中央使用說,快篩即確診,然後也簡化這個流程,所以有解決這個用藥延遲的問題,但診斷延遲的部分,要大家一起努力,診斷延遲有兩條東西要去解,第一個就是說,老人家很多都不典型的症狀,所以我們在家裡照顧的人要特別小心,這是我提過的,包括這個他微溫,不會燒到38度以上,然後吐血、會吐跟拉肚子,第三個就是會譫妄,這個意識會模糊,會有幻想,以及所謂的跌倒,有這四大症狀的時候,就要去做快篩,如果你早期有我剛講的,這些非典型症狀,有不舒服,可是你快篩是陰性,那要趕快來做PCR。」
台大醫師李建璋認為,除了快篩陽性可作為確診通報,也必須提供更方便的PCR檢測管道,排除偽陰性,找出需要及早投藥的病人,而指揮中心2022年不再公布確診個案的全死因死亡數,也就是說死亡診斷書的直接死因,有新冠肺炎才會被列入,但醫生認為難以看到疫情全貌。
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在臨床上怎麼樣去決定這個死亡,跟COVID有沒有相關,很多時候是很困難的,就譬如說我剛剛講的,我們已經有好幾個案例,說這個在全省各地的急診,跌倒腦出血後來死亡,那意外驗出來說他是COVID,那這個時候他主要死亡原因,就會當作是腦出血、外傷,但是這個病人,為什麼會跌倒呢?他的前因就是因為他有COVID,老人家(COVID)導致他肌肉無力,所以才會跌倒,所以如果在新的系統裡面,很有可能他會被歸為非COVID的死亡,但事實上在全因死亡率裡面,他(患者死因)應該算是COVID。」
醫生認為全死因死亡數也一起公布,才能夠完整的反應新冠肺炎的真實死亡人數,面對疫情,我們別過度恐慌,但更應該勇敢正視自身的問題。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