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補鈣、下酒菜經常會吃小魚乾,是非常親民的小菜或零食,但高雄中山大學研究團隊,調查7個亞洲國家發現,常見的塑膠袋,流入海洋後,會被魚類吃掉,最後又回到人類的餐桌上。台灣常見的丁香小魚乾,吃31條可能就會攝入1個微塑膠,而日本小魚乾的平均每隻魚最多可能含有2個微塑膠。
走進黃昏市場,桌上堆滿一包包花生小魚乾,鹹香「涮嘴」的口感,是不少台灣人家中必備的零嘴。
市場攤商:「這都60就對了,吃不完就凍起來。」
其他民眾:「吃稀飯的時候配,所以還好。」
不過高雄中山大學研究發現,隨著海洋汙染日漸嚴重,部分小魚乾體內驗出「微塑膠」。
中山大學環工所助理教授黃柏榮:「魚體不會把這些物質分解掉,所以其實會在裡面造成生物累積,進而危害到人體的身體健康。」
顯微鏡下,一片片像雪花的就是塑膠,浮游生物吃下肚,再被丁香魚吃掉,又做成海鮮製品端上桌,最後還是回到人體體內,研究團隊也發現,小魚體內的微塑膠,80%是塑膠纖維,成分就是聚乙烯,也就是大家常見的塑膠袋。
中山大學海科院長洪慶章:「整個大洋中的這些微塑膠,真的是在整個研究的7個國家裡面,都含有塑膠微粒。」
中山大學也研究7個亞洲國家的小魚乾製品,台灣產的丁香魚乾,平均吃31條就可能攝入1個塑膠微粒,日本汙染更嚴重,每隻魚最多可能吃下2個微塑膠。
其他民眾:「塑料的一些回收,我會比較想做更好一點。」
要是海洋汙染繼續擴大,恐怕會讓更多海鮮,體內殘留更多「微塑膠」,研究團隊也希望喚醒人類環保意識,才能避免更多塑膠製品流進海洋,影響生態鏈。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