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很關心核食對健康的影響,國內毒物專家顏宗海,也提出開放核食的關鍵隱憂,畢竟311核災至今才過了10年,但有兩項輻射物質的半衰期,長達30年和29年,就擔心殘留物有罹癌風險,專家強調開放最重要的就是政府把關,因為民眾無從辨別。
毒物專家呼籲,進口日本福島等五縣食品,把關很重要,必須做好風險評估溝通和管理,福島核災的輻射物質半衰期,碘-131約八天銫-134兩年,銫-137是30年鍶-90則是29年,後兩項有風險隱憂,因為311核災才過了10年。
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食物或食品有輻射殘留的話,大家就擔心說,它會增加罹癌的風險,檢驗量能還有明確的標示產地都很重要。」
也有專家說,輻射影響除了本身劑量,心理因素也有關,民眾如果真的擔心,平常可以自己盡量避免食用,另外衛福部食藥署也公布,109年度輸入食品風險分析,以日本官方輻射檢測資料,加上輸台食品量分析,認為癌症及遺傳效應風險等級,是可以歸類為可忽略的風險。
記者洪浚緯:「先前日本進口台灣的食品,有極少數糙米、乾香菇、漉油菜跟茶葉,被驗出有輻射殘留,雖然符合標準沒超標,但還是顯示部分產品是有風險。」
進口福島食品,從「禁止特定地區進口」,改為「禁止特定產品進口」,包括漉油菜,這種日本產的山野菜會被拿來做炸天婦羅,另外是菇類,以及野生鳥獸肉,像是鹿熊豬或烏鴉等。
台大醫學院毒理學教授姜至剛:「大概它的風險是,致癌風險或是遺傳風險是千萬分之一,每個人對於游離輻射,他擔心其實是有很多的,很多的不同的想法,所以在風險感知上面,其實還是有很大的歧異。
食藥署從2011年3月以來,檢驗18多萬件進口食品,其中236個樣本被檢驗出含微量輻射,茶類佔148件最多,政策調整後,未來可開放進口的食品,必須檢具輻射檢驗跟產地雙證明,其中也包括靜岡茶葉等,而福島5縣的進口食品,則會採百分之百的逐批檢驗。
◤2024年末運勢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