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搭公車、捷運或客運呢?疫情改變民眾的通勤習慣,少出門,多開車,大眾運輸運量降到冰點,交通部調查也顯示,機車、汽車等私人運具佔比來到新高峰,學者憂心,過去政府推行大眾運輸成效一夕反轉,即便未來解封,民眾習慣開車上路,交通打結和事故可能會更加頻繁。
沒看錯吧!三四台公車陸續進站,但下車的人呢?1、2、3,一隻手數的出來,再走近一點瞧瞧。
公車停下來門都沒開,因為車上空蕩蕩,微解封第一天車流微增,但是過了尖峰時段,載客還是屈指可數,其實台北市公車日運量,疫情爆發後平均約71.4萬人次,比去年大減約40萬人。
台中捷運董事長林志盈:「(預估)疫情的影響車票的收入,會短收兩億五到三億元,人力成本的撙節以及在電力費用、水電的支出,收入方面在事業的開發當中,我們努力看看能不能達成議會要求的,六億五千六百萬虧損的年度目標。」
其實市區、生活圈通勤還有一定需求,這波影響更大的是在跨區遠距離移動,根據公路總局統計,截至7月9日,已有48家客運業者提出減班申請,公路總局已核准389條路線,平日減幅57%、假日減幅則高達63%。
公路總局運輸組科長林忠欽:「首當其衝的當然就是像機場路線,減班幅度幾乎到95%以上,另外長途客運受到衝擊的部分也比較明顯。」
大眾運輸被疫情澆了一盆冷水,但這樣的跡象其實去年就很明顯,交通部分析109年度,台灣日常使用運具狀況,大眾運輸市占率只有16%,是98年調查以來新低,反觀私人機動運具如汽車、機車的市占率,上升到72.3%,創下新高。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將來的大眾運輸,大概只能吸引固定的使用族群,就是沒有私人運具的,也使得我們大眾運輸的業者,在未來經營上面都會非常的困難。」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那這樣的話我們會使得在路上的交通量,就會持續的增加,只要交通量增加的話,對我們交通效率,就是塞車,或者是它的交通安全,就是我們的事故率,都會有不好的影響。」
當民眾習慣少出門、多開車,將來大眾運輸的使用需求,還是一個大問號,但各縣市早已將大眾運輸列進城市發展藍圖,疫後交通策略怎麼定,更是當下必須通盤思考的考題。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