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團隊今天發表研究,當阿茲海默症果蠅腸道長期受感染,會動員免疫血球細胞到腦部,加劇大腦發炎,讓神經退化更嚴重。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老人。在台灣,80歲以上的老人每5人即有1人罹患阿茲海默症,但至今還沒有有效藥物可以治癒或減緩阿茲海默症病程。
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志立受訪時表示,β類澱粉蛋白沉澱在大腦,引起大腦神經元發炎,被認為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主因;但引起大腦發炎的源頭也可能來自於腸道。
莊志立在西元2012年研究發現,腸道細菌性感染會牽動其他器官產生免疫發炎反應。腸道神經密佈,是大腦以外最複雜的神經系統,也有「第二大腦」之稱。近來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腸道與大腦之間有密切的溝通,但作用機制有待發掘。
莊志立大膽假設,腸道菌相失衡,會不會跟阿茲海默症惡化有關?為了驗證,研究團隊先讓果蠅腦部大量增加會導致阿茲海默症的β類澱粉蛋白,果蠅就出現和人類失智很類似的症狀。之後再持續餵果蠅吃壞菌,導致腸道菌叢失衡。
研究發現,連續餵食2週後,這些果蠅的死亡率、活動力、大腦神經細胞死亡狀況都很明顯,失智速度加快、壽命簡短、移動速度也明顯變慢,從大腦切片觀察神經細胞也發現,發炎反應比一般失智患者還要更高。
莊志立說,腸道菌感染後,會刺激體內免疫血球細胞移動到阿茲海默症者腦部,引發大腦產生大量促進發炎的細胞激素及氧化自由基,進而促進腦神經細胞死亡。
「當腸道一感染,免疫血球細胞就像過動兒一樣跑得很快」,莊志立進一步研究也發現,免疫血球細胞移動能力會因腸道菌感染提升,這些過動的細胞會受大腦氧化自由基吸引,轉移到大腦去加劇發炎反應。雖目前僅利用果蠅做研究,但根據過去發現,動物器官都有整體性的考量,「彼此會溝通」,是生存的重要生理現象,合理推論如果人類得到阿茲海默症,腸道的感染也會加劇病情。
這項研究成果獲得國際重視,已於今年6月20日刊登在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莊志立表示,阿茲海默症患者到末期認知嚴重退化,可能連有沒有吃飯、吃了什麼都不知道,通常照顧上也難周全。如果長期吃到不衛生、或是讓腸道不健康食物,就可能加劇退化。
不過,莊志立也說,很多人想預防失智症,但從研究並不能看出,補充益菌就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但可多做健康行為,如多運動、多吃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蔬果,幫助腸道蠕動,可以提升好的菌相。 (中央社)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