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型糖尿病是因為肥胖及運動不足,導致胰島素難發揮效果,全球糖尿病患者中,第二型就佔了9成。身體泡在糖水裡,嚴重容易引發心臟病等併發症,預計2045年,亞洲、非洲患者將達到5億6千萬,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洪小姐:「計算熱量跟糖,最主要還是糖。」
拿出電子秤,凱薩醬要加多少,多一克都不行,再搭配一杯促進新陳代謝的熱茶。
對糖分攝取的控制講究,但洪小姐過去可不是這樣吃。
洪小姐:「我以前是超級澱粉愛好者,所以我非常喜歡吃麵、麵包、然後蛋糕,這種高糖高油的食物,一定還會再配上兩杯很多糖的咖啡。」
喜歡甜食、愛好澱粉的她,看見家中成員有糖尿病病史,喚起洪小姐的健康意識。
洪小姐:「這兩年家中的長輩就是陸續有糖尿病,過了沒多久開始失智,(擔心)會不會這個飲食習慣繼續下去會變跟他們一樣。」
記者王皓宇:「我們活在一個致胖的環境當中,身邊有太多的美食充滿著誘惑,吸收多運動少就會變得越來越胖,所以像是洪小姐這樣子注重生活飲食習慣的人就跟著越來越多了,因為台灣是全亞洲最肥胖國家,19歲以上過重以及肥胖的比例就高達了50.7%,不只影響身材還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因為肥胖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共同危險因子。」
在台灣,18歲以上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嚴重的話還會引發心臟病,失明等併發症,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糖尿病作為直接死因,排名第9位。
台安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毅欣:「第一型糖尿病叫做幼年型,幼年型通常是所謂的先天性胰臟損傷,成人型的糖尿病叫做所謂第二型糖尿病,大致上學界來講的認知是以所謂多基因遺傳,後來再經過後天因素所催化出來。」
亞洲和非洲的糖尿病患者正在增加,國際糖尿病聯盟推算,到2045年亞洲和非洲的患者人數,將達到5億6000萬人,是2021年的1.5倍,歐洲和北美同一期間預計控制在1.1到1.2倍,主要原因,跟亞洲人的飲食習慣改變,以及胰島素分泌能力有關。
台安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毅欣:「大家都以為是吃甜的東西會導致糖尿病,這個只有對一半的概念,外國文獻跟醫學研究發現,高鹽分的食物,很鹹的東西、重口味的食物,吃高油炸、油脂,比較偏化學物質的東西,比較容易得到糖尿病。」
比起糖的攝取,米飯、麵包、麵、水餃等的「醣類」,幾乎存在我們的一日三餐,醣類攝取量超過身體所需,多出來的就會變成肝糖和體脂肪儲存,讓人陷入「醣胖」危機。
營養師劉怡里:「醣胖症它是所謂的肥胖加上糖尿病的問題,BMI大於27以上的糖尿病人,伴隨著肥胖的問題,所以他未來可能致死率的風險會增加7倍以上,所以我們的首要目的其實是做減重,第一個就是我們每天會減掉500大卡的熱量,那減掉500大卡的熱量平均來看的話,如果飲食控制1個月,大概平均減2公斤。」
高卡路里、高脂肪的飲食習慣所導致的肥胖容易誘發糖尿病,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年內全球每人每天的卡路里攝入量平均值增加了8%,運動量方面,美國加州大學發現疫情間每人每天平均步數比疫情前減少1成,亞洲則減少3成。
營養師劉怡里:「還是要增加所謂的有氧運動,所以我們還是希望每天可以大概30分鐘到50分鐘的這個所謂的快走,那我們會希望他的胰島素分泌這件事情不要高高低低,那膳食纖維要足夠,所以要採取高纖飲食,那高纖飲食主要是從第一個蔬菜裡面的菇類,比如說綜合的菇它是很高纖的,黑木耳也是,另外還有比較偏綠色的蔬菜。」
戒垃圾食物,要有足夠膳食纖維,還有多運動,不想讓糖尿病找上門,就從每天的生活習慣開始做起。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