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美食──河豚,因野生捕獲量稀少,於是有「夢幻料理」之稱,屬於高級食材,饕客更視為「一生必吃一次」的美味。而享有如此盛譽的珍饈,恐怕也要被列入「快吃不到名單」。極端氣候造成海水升溫,日本河豚漁獲量第一的福岡,近來幾乎不見河豚蹤跡;反倒是北海道大量捕獲,連續三年成為日本第一,為生態與環境再添隱憂。
逐漸進入冬季,雖然天氣不怎麼冷,應景的美食還是不能錯過的。
「河豚」是日本料理界的高級食材,深受日本人喜愛。除了帶有毒素的部分以外,全身幾乎都能食用,魚肉鮮滑緊實;魚皮有著高含量膠質卻低卡低脂;魚骨久煮釋放鮮甜,提升湯頭入喉層次感。
冬天正是享用河豚的好季節,尤其野生的口感更吸引人。福岡是天然河豚的名產地,這兒的捕獲量日本第一,但是當地水產商卻對近來海洋的異變愁眉不展。
水產加工商 森田武常:「以前這個時候,場裡滿滿都是天然虎河豚,可是這幾年幾乎消失了。」
水產生意人都有感福岡的海不對勁,過去那滿滿的河豚到底哪兒去了?
跟著北海道的漁船一同出海,這河豚大豐收的景象,是近來北海道的日常。根據統計,北海道河豚漁獲量,2011年只有257噸,2021年將近2千噸,10年飆升超過7倍,連續三年捕獲量居冠,取代了福岡的日本一。而問題還是出在過高的海水溫。
海洋生態學家 清野聰子:「海洋生物無法自我調節體溫,只能往溫度合適的地方去,因為如果不遷移,牠們就可能熱出毛病,最後走向滅絕。」
學者表示,過去的100年來,日本周圍海水溫平均上升1.24度,海洋生物被迫搬家;為了正確掌握海中生態變化,專家決定徹查海洋的「環境DNA」。
海洋生態學家 清野聰子:「我們透過環境DNA調查海裡魚群種類。」
「環境DNA」指的是自然環境中的生物DNA。所有生物都會向環境排放DNA,來源包括排泄物、體液、體內廢棄物等等,透過分析環境DNA,便能了解特定海域的生態狀況。
從多筆環境DNA中,研究團隊確認曾是九州產地的鯖魚、鰤魚、鰆魚(台灣稱土魠魚),近來頻繁出現在北海道,證實南方魚「北漂」討生活。
漁夫 船橋惠一:「我們這邊盛產的花魚、鰈魚越來越少,雖然大家很煩惱,但還是先壓低河豚價錢,先打開牠的知名度吧。」
南方魚這會兒跑來北方,北海道的討海人一個頭兩個大,得慢慢摸索這些「新來的」;特別是含有致命毒素的河豚,必須通過國家考試才有資格宰殺。一輩子沒跟河豚交手過的漁夫,為了養家活口,不得不拜師學藝、重拾課本,以取得河豚廚師執照。
漁夫 船橋惠一:「我們也是希望擴大河豚的在地消費,大家都在挑戰啦。」
海洋生態學家 清野聰子:「以後珊瑚可能出現在九州西北部;像奄美大島那樣的海洋環境,說不定就是10年、20年後的福岡。而福岡的海洋環境,則會移轉到秋田、青森。」
專家的警告聽起來,好像不算太糟,交換環境、生態,搞不好能帶動新商機。但仔細想想,好低溫的生物逐漸北遷,那麼,北方原始的生物與環境又該何去何從?若極端氣候再不能踩下煞車,因環境適應不良而滅絕的,恐怕就不只是海洋生物而已。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