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訪中會見習近平。(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作者:黃清龍(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長、獨立媒體人)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結束訪中行程,此行究竟是如拜登所稱「他做了很多」,美中關係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或者根本是一趟屈辱的外交之旅,在美國國內引起不小議論。共和黨正磨刀霍霍,準備對他興師問罪。
 
布林肯最終獲得習近平接見,可能是最讓拜登感到安慰的地方。這其實沒甚麼,過去美國國務卿訪中很少沒有得到總書記接見的,習近平不過是援例辦理。值得注意的是,從布林肯走出專機踏入中國領土,北京就在接待細節上搞小動作,例如只派出北美大洋洲司的司長接機,以及沒有紅地毯歡迎,而是刻意以路上的一道紅線侍候等等。
更不尋常的是,19日習近平接見布林肯時,是獨坐在橫排中央的主席位,包括布林肯在內的美中官員則分坐左右兩直排,與以往和外賓左右對坐的方式不同,似乎是刻意要強調「習高布低」,頗有羞辱或暗喻「中尊美卑」的意味。
有評論認為,這可能是為了回敬2019年中國副總理劉鶴訪美時,被川普總統擺在眾多美國官員間,劉鶴只能站立在川普辦公桌前,後來才搬椅子讓他坐在川普辦公桌邊「聽訓」。但即使這是一報還一報,仍凸顯布林肯此行受到的是降格接待。
 
沒錯,布林肯是見到了習近平,但如前所述,這本來就是過去的慣例。重點在於布林肯此行,美中到底是誰有求於誰。照行前雙方幾度交鋒的過程,特別是拜登要求與習近平通話被拒絕,以及中方拒絕美中軍事高層對話,給外界的印象是美國更急於建立或恢復對話機制。如果是這樣的話,中方從拒絕到點頭布林肯到訪,原因又是為了甚麼?
根據中方通稿,習近平對布林肯說,當前國際社會普遍對中美關係現狀感到擔憂,不希望看到兩國衝突對抗,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他強調,大國競爭不符合時代潮流,更解決不了美國自身問題和世界面臨的挑戰,希望美方採取理性務實態度,與中方相向而行,把他與美國總統拜登於印尼峇里島會晤達成的共識落實到行動上,讓中美關係穩下來、好起來。
這些官話聽聽就好,真正的原因恐怕就如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簡以榮(Ivan Kanapathy)說的,北京答應布林肯來訪,是為之後與更符合北京優先要務及利益的美國財長葉倫訪中搭橋。因為美國已經表明,要先有布林肯的訪中,後續其他官員才會跟進。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17日也報導,北京改採開放態度,緩解與美國的緊張關係,可能是為了拯救經濟。換言之,中國的經濟問題成為中方穩定與美國關係的助力。
中國鬆綁防疫措施之後,經濟反彈乏力,近幾個月來正積極招攬外資,包括接待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等多位美國商界領袖。改善與美國關係,有助於中國帶動國內外投資人信心。美國資深官員也認為,中方是為了之後與美國財長葉倫對話才接受布林肯訪中。
至於美方的盤算,早在布林肯飛往中國前,美方已表明,此行首要任務是重新建立高層級溝通渠道,尤其是兩軍之間的直接溝通,以避免衝突。不過,北京將軍事溝通當成籌碼,將軍事熱線束之高閣。布林肯在與習近平會後的記者會上坦言,此行雖反覆向中方提及軍事溝通的重要性,北京卻拒絕重啟軍事溝通管道。
另一方面,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和紐約時報日前報導,白宮希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這次訪問中國,至少是邁向「拜習會」的第一步,撮合習近平和拜登在今年9月新德里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或者今年11月舊金山亞太經合會(APEC)場邊會談。此一目標是否達成,顯然還有待觀察。
 
再者鑑於拜登即將展開一連串總統競選活動,白宮必須搶在11月前,就美中雙邊議題與北京取得實質進展。據美國《國會山莊》(The Hill)的報導,6月16日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川普目前的支持率為45%,拜登只有39%,這是拜登爭取連任的警訊,也是他亟於派遣布林肯出訪北京的現實背景。
然而美國一旦進入大選季節,對於改善中美關係來說卻是一項不利因素,民主共和兩黨都會把「中國威脅論」當作拉票工具,候選人之間互相比併誰的對中政策更強硬,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改善中美關係就會被視為「政治不正確」。
果不其然,針對布林肯這趟訪中行程受到「降格」接待,已在社群媒體上引發右翼人士抨擊。保守派的福斯新聞引述前美國國家安全副顧問麥克法蘭的說法,直接用「中國對美國的臉外交吐痰」(China have already done a diplomatic spit in the face to US),形容布林肯受到屈辱。
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成員班克斯在推特上寫道:「軟弱招致侵略。」前川普政府的國務院發言人歐塔加斯也抨擊拜登政府,「表現得既匱乏又絕望…他們比中國更想談,中國知道這點,所以他們讓我們卑躬屈膝,真是尷尬。」
美國紐約智庫「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日前發布報告說,未來9到18個月兩岸關係將有3個時期「非常敏感」,分別是明年1月台灣總統大選投票前、投票日到明年5月20日總統就職之間、以及明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投票前,因此美中台專家都認為必須為台海情勢降溫,以「再保證」等方式防止緊繃關係惡化至關重要。
 
美中關係影響台海關係至鉅,站在台灣的角度,自然不希望美中之間的對抗,導致台海情勢更加緊張。然而拜登政府的對中政策到底是什麼,從布林肯此行來看,美國現任政府根本沒有對中的長遠方略,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而已。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結束訪中行程,此行究竟是如拜登所稱「他做了很多」,美中關係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或者根本是一趟屈辱的外交之旅,在美國國內引起不小議論。共和黨正磨刀霍霍,準備對他興師問罪。
布林肯最終獲得習近平接見,可能是最讓拜登感到安慰的地方。這其實沒甚麼,過去美國國務卿訪中很少沒有得到總書記接見的,習近平不過是援例辦理。值得注意的是,從布林肯走出專機踏入中國領土,北京就在接待細節上搞小動作,例如只派出北美大洋洲司的司長接機,以及沒有紅地毯歡迎,而是刻意以路上的一道紅線侍候等等。
更不尋常的是,19日習近平接見布林肯時,是獨坐在橫排中央的主席位,包括布林肯在內的美中官員則分坐左右兩直排,與以往和外賓左右對坐的方式不同,似乎是刻意要強調「習高布低」,頗有羞辱或暗喻「中尊美卑」的意味。
有評論認為,這可能是為了回敬2019年中國副總理劉鶴訪美時,被川普總統擺在眾多美國官員間,劉鶴只能站立在川普辦公桌前,後來才搬椅子讓他坐在川普辦公桌邊「聽訓」。但即使這是一報還一報,仍凸顯布林肯此行受到的是降格接待。
沒錯,布林肯是見到了習近平,但如前所述,這本來就是過去的慣例。重點在於布林肯此行,美中到底是誰有求於誰。照行前雙方幾度交鋒的過程,特別是拜登要求與習近平通話被拒絕,以及中方拒絕美中軍事高層對話,給外界的印象是美國更急於建立或恢復對話機制。如果是這樣的話,中方從拒絕到點頭布林肯到訪,原因又是為了甚麼?
根據中方通稿,習近平對布林肯說,當前國際社會普遍對中美關係現狀感到擔憂,不希望看到兩國衝突對抗,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他強調,大國競爭不符合時代潮流,更解決不了美國自身問題和世界面臨的挑戰,希望美方採取理性務實態度,與中方相向而行,把他與美國總統拜登於印尼峇里島會晤達成的共識落實到行動上,讓中美關係穩下來、好起來。
這些官話聽聽就好,真正的原因恐怕就如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簡以榮(Ivan Kanapathy)說的,北京答應布林肯來訪,是為之後與更符合北京優先要務及利益的美國財長葉倫訪中搭橋。因為美國已經表明,要先有布林肯的訪中,後續其他官員才會跟進。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17日也報導,北京改採開放態度,緩解與美國的緊張關係,可能是為了拯救經濟。換言之,中國的經濟問題成為中方穩定與美國關係的助力。
中國鬆綁防疫措施之後,經濟反彈乏力,近幾個月來正積極招攬外資,包括接待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等多位美國商界領袖。改善與美國關係,有助於中國帶動國內外投資人信心。美國資深官員也認為,中方是為了之後與美國財長葉倫對話才接受布林肯訪中。
至於美方的盤算,早在布林肯飛往中國前,美方已表明,此行首要任務是重新建立高層級溝通渠道,尤其是兩軍之間的直接溝通,以避免衝突。不過,北京將軍事溝通當成籌碼,將軍事熱線束之高閣。布林肯在與習近平會後的記者會上坦言,此行雖反覆向中方提及軍事溝通的重要性,北京卻拒絕重啟軍事溝通管道。
另一方面,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和紐約時報日前報導,白宮希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這次訪問中國,至少是邁向「拜習會」的第一步,撮合習近平和拜登在今年9月新德里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或者今年11月舊金山亞太經合會(APEC)場邊會談。此一目標是否達成,顯然還有待觀察。
再者鑑於拜登即將展開一連串總統競選活動,白宮必須搶在11月前,就美中雙邊議題與北京取得實質進展。據美國《國會山莊》(The Hill)的報導,6月16日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川普目前的支持率為45%,拜登只有39%,這是拜登爭取連任的警訊,也是他亟於派遣布林肯出訪北京的現實背景。
然而美國一旦進入大選季節,對於改善中美關係來說卻是一項不利因素,民主共和兩黨都會把「中國威脅論」當作拉票工具,候選人之間互相比併誰的對中政策更強硬,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改善中美關係就會被視為「政治不正確」。
果不其然,針對布林肯這趟訪中行程受到「降格」接待,已在社群媒體上引發右翼人士抨擊。保守派的福斯新聞引述前美國國家安全副顧問麥克法蘭的說法,直接用「中國對美國的臉外交吐痰」(China have already done a diplomatic spit in the face to US),形容布林肯受到屈辱。
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成員班克斯在推特上寫道:「軟弱招致侵略。」前川普政府的國務院發言人歐塔加斯也抨擊拜登政府,「表現得既匱乏又絕望…他們比中國更想談,中國知道這點,所以他們讓我們卑躬屈膝,真是尷尬。」
美國紐約智庫「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日前發布報告說,未來9到18個月兩岸關係將有3個時期「非常敏感」,分別是明年1月台灣總統大選投票前、投票日到明年5月20日總統就職之間、以及明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投票前,因此美中台專家都認為必須為台海情勢降溫,以「再保證」等方式防止緊繃關係惡化至關重要。
美中關係影響台海關係至鉅,站在台灣的角度,自然不希望美中之間的對抗,導致台海情勢更加緊張。然而拜登政府的對中政策到底是什麼,從布林肯此行來看,美國現任政府根本沒有對中的長遠方略,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而已。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3/06/21 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