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分配不均 考驗全球抗疫韌性

作者 台灣銀行家

2021/03/11 16:57
全球疫苗分配不均,導致許多國家動盪不安。(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作者:傅清源、王嘉緯(台灣金融研訓院傳播出版中心所長、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

【台灣銀行家】疫情肆虐,疫苗終於研發問世,各國無不希望在接種疫苗後趕緊回復經濟與社會秩序,但疫苗分配不均所衍生的社會動盪不安,將使復甦之路變得顛簸難行。

 


面對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相對於歐美束手無策,亞太各國普遍抗疫有成,我國更是備受國際肯定,不論是彭博(Bloomberg)的「全球抗疫韌性排名」(COVID ResilienceRanking),或是澳洲外交政策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Lowy Institute)的「全球COVID表現指數」(COVID Performance Index),台灣皆與紐西蘭、新加坡、澳洲等國家位居前茅。

探究其原因,不外乎民眾已養成戴口罩、勤洗手的習慣,盡可能地維持社交安全距離,平心而論,這些措施雖有助於圍堵病毒擴散,但仍屬消極作為,難以讓病毒消弭於無形。要想終結疫情、回復往日生活,就只能期待疫苗在抗疫戰爭下半場發揮效用,及早跨過所謂的群體免疫門檻。

為此,各國無不瘋搶疫苗,疫苗爭奪戰已激烈開打。例如歐盟宣稱為優先保障歐盟公民權益,將對在歐盟境內生產的疫苗實施出口管控,惟此舉不僅重創歐盟形象,更已招致各國激烈反彈。其中尤以疫苗廠AstraZeneca(AZ)引起英國、歐盟齟齬,最受各方關注,雖說歐盟即時撤回成命,但脫歐舊恨尚未弭平,如今因疫苗恐又再添一筆新仇。
 




事實上,這些爭搶疫苗的已開發國家,握在手中的疫苗數量早已遠多於其他開發中經濟體。譬如依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加拿大疫苗採購量已達該國人口的5倍,英國、紐西蘭、澳洲、美國與歐盟也都有2倍以上;Bloomberg的疫苗覆蓋率(Access to COVID Vaccines)統計也呈現類似結果,比率超過1.5倍者多為國民所得較高的國家。

IMF經濟預測正面  但疫苗分配尚存變數

為何這些國家狂買疫苗?控制疫情固然是最直接考量,但背後關鍵仍與經濟脫離不了關係,復甦腳步快慢將取決於疫苗接種與病毒變化誰快、誰慢。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WEO Update),2021年全球GDP年增率可望回升到5.5%,與前次預測相比上修0.3%,可見景氣展望已逐漸轉趨正面。

然而,樂觀背後存在著一項非常重要的假設條件,就是疫苗施打必須能夠如預期般依序進行。要知道此次與先前的金融海嘯或金融危機不同,COVID-19所造成的全球景氣蕭條,已經無法單靠傳統的貨幣或財政手段解決問題,疫情還是得回歸公共衛生體系尋求正本清源之道,不論是篩檢能力的強化,抑或是疫苗與治療藥物的普及等。

也因此IMF樂觀假設,已開發國家與少數新興經濟體應可於2021年夏季大規模接種疫苗,而其餘大部分國家則有機會在2022上半年完成施打,2022年底前有望免除病毒威脅。治療COVID-19藥物的有效性,也希望能在近2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以縮短發病時間、減緩症狀嚴重性及降低病患死亡率。

 

而依照這樣的進度,配合各國政府積極推動擴張性財政政策,間接帶動民間消費與投資、拉抬就業市場回溫,將從2021下半年開始逐漸反映強勁回彈力道。惟各國經濟前景差異仍大,在已開發國家中IMF較看好美國、日本復原速度,但歐元區、英國則存有較大變數,並下調經濟成長率預估,從這角度來看,歐盟近來一連串爭搶疫苗的行動也就不難理解。

不過IMF不忘重申,若病毒變種速度過快,超出已問世疫苗的保護範圍,讓疫情又急遽惡化,恐澆熄擺脫疫情糾纏的渴望。而疫苗分配不均所衍生的社會動盪不安,將使已荊棘滿布的復甦之路更為顛簸難行。

疫苗分配與接種進度  EIU預估沒那麼樂觀

事實上除了IMF之外,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也對疫苗分配與接種進度提出質疑,且對比IMF的樂觀,EIU的預估顯得保守許多。

EIU指出英、美及歐盟多數成員國,將在2021年3月底前陸續為醫護工作者與高齡族群完成疫苗施打,其他高所得國家也可望在6月底前啟動接種計畫。若依照此進度,2021年中之後全球景氣漸趨明朗,且預期從下半年起加速反彈。但一般民眾的疫苗接種,最快卻得到2022年中才能完成,期間恐不免出現數波疫情爆發,需以封城或關閉邊境手段圍堵病毒蔓延,衝擊正常經濟活動運作。
 

受限於目前疫苗供應產量,遠遠趕不及全球需求,因此短期間內施打進度不易顯著提升,而先進國家已然如此,遑論其他中低所得國家。即便如中國、印度本身已開發疫苗並著手推動接種計畫,但十來億的龐大人口,明年底前要完成大規模接種已屬不易,過程中若遭遇供給中斷或民眾不願施打等因素干擾,時程更將往後推遲。

至於只能依賴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的低所得國家,先不說可否取得足夠疫苗數量,大規模接種更涉及疫苗配送設備、合格醫療院所與施打人員等問題,能否負擔該些額外成本亦有疑慮,2024年前要達成群體免疫目標會是極為艱鉅的挑戰。

「富國2021、中所得2022、窮國2024」的排序,除了凸顯疫苗分配竟與貧富差異掛鉤的不合理現象,更無助於全球疫情的終結,《華盛頓郵報》就有評論以「虛幻的黎明」(False Dawn),諷刺已開發國家搶打疫苗根本無法真正擊敗病毒。富國獨善其身,病毒依然在窮國肆虐,一旦變種釀成新一波疫情,屆時各國還是只能重回封城隔離的老路,重創已然千瘡百孔的經濟。

疫情拉長不僅重創經濟  也不利金融市場穩定

根據國際商會(ICC)的研究報告,倘若疫苗分配不均未能改善,全球經濟損失最嚴重將達9.2兆美元之譜,且近半數還是由已開發國家承擔。

IMF更警告如果疫苗無法盡早廣泛投入,各國政府又未能適時提供奧援,破產風險與後續的債務問題將波及金融市場穩定。現階段雖受惠於寬鬆貨幣政策與低利率環境,企業端暫時獲得喘息,但隨著疫情拉長,勢必加重所承受的流動性壓力。企業為填補資金缺口只能借款因應,但如此一來債務負擔越發沉重,乃至於衍生償付問題,必須向金融機構協商債務重組,以免違約情事發生。

對於銀行機構而言,因應首波疫情的紓困措施,可能讓少數信用欠佳客戶取得融資,加上呆帳法規的鬆綁,各界不免擔憂背後所隱藏的道德風險及資產品質惡化問題。儘管目前全球銀行體系資本尚稱充裕,但低利率已嚴重壓縮銀行獲利空間,若疫情拉長,企業或家庭債務違約比率恐隨之攀升,勢必挑戰各銀行如何維持資本適足率水準。實際上IMF曾對此進行壓力測試,結果顯示COVID-19確實會拉低銀行資本適足率,削弱銀行體系的風險承擔能力,且在最保守的情境假設下,全球約8.3%的銀行資產將無法滿足資本適足率之最低要求。

不均勻復甦考驗各國韌性  但台灣已在優勢起點

根據彭博疫苗追蹤(Bloomberg Vaccine Tracker)最新估計,在全球範圍內,最新的疫苗接種率平均為每天6,337,917劑。以這個速度,用兩劑疫苗覆蓋75%的人口,需要4.9年的時間,此估計尚不考慮其他如疫苗實際效果、病毒變異等。因此世界經濟距離完全回復,還有一段不短時間。

甚至,「完全復甦」可能會非常難達到。IMF在前述的經濟展望中就特別指出:雖然因疫苗開發進展,各國有望逐步復甦,但卻是不完全、不均勻的復甦。未來兩年不但整體全球經濟活動仍將遠弱於疫情前,且各國復甦程度因受衝擊不同而有很大區別。一旦危機退去,政策制定者必須將重點放在解决危機可能帶來的長期後遺症上,包括生產率成長緩慢、不平等問題加劇、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增加、債務上升、人力資本積累倒退等。其中一些問題早在疫情前就已存在,疫情將使其進一步惡化。


所幸台灣防疫有成,連帶也繳出亮眼的經濟成績單,主計處估計2020年GDP達2.58%,是極少數正成長國家中的最強者。得益於經濟穩定,金融市場所受衝擊也相對有限,尤其國銀雖位處利差縮小、授信風險攀升的不利環境,但風險承擔能力向來良好,是以金融體系迄今堪稱穩健。而且指揮中心目前已採購2,000萬劑國外疫苗,含牛津(AZ)疫苗1,000萬劑、莫德納疫苗505萬劑,及COVAX(COVID-19疫苗全球取得機制)476萬劑疫苗,剩餘1,000萬劑疫苗則來自國產藥廠,目前已與一家國產疫苗廠商達成500萬劑共識。台灣在嚴密的防護下,產業經濟結構完好,失業未有明顯波動。在復甦的道路上,台灣已經站好制高點,整軍待發,將可順勢在世界經貿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惟面對疫苗分配不均、疫情可能拉長的情境,仍應料敵從寬,據以評估我國邊境開放,以及防堵與管控的嚴格程度。此外,尤須關注重災產業,例如旅遊、觀光,以及依賴面對面接觸的服務業,現有財務狀況、未來營收預估可否支撐到群體免疫階段。這不僅攸關紓困政策如何延續,也是授信機構亟需了解之課題,俾利盡早就潛在問題客戶研擬對策,避免屆時違約損及資產品質。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
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
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更新時間:2021/05/19 23:18

作者

台灣銀行家

  • 台灣金融研訓院創辦《台灣銀行家》雜誌所涵蓋議題報導領域,除了銀行業、證券、保險與金控,亦對國內外政經社會議題、產業趨勢、金融教育等多有關注。期望藉由深入淺出的內容,協助讀者掌握金融情勢變化、重要政策,以及金融產業發展的最新動向,亦延請知名學者專家為本雜誌執筆撰文,提供深入觀點。期許能成為提供國內金融業與從業人員充實專業知能,提升競爭力,促進金融知識普及與資訊交流之最重要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