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與融合的藝術 德國小一開學典禮觀察筆記

作者 邱映潔

2018/08/30 16:47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沒有畢業典禮的德國,小一入學,尤如盛典般隆重,期待孩子喜悅融入新的人生起點。開學典禮的意義,更甚是一場分離與融和的藝術,學校舉辦儀式也只希望,能巧妙將家庭與孩子的第一次學校接觸,幻化為真實而美好的經驗。

 

 

期待:上學真好!

 

德國小一,依各個邦不同,全國並無統一開學日,但為求慎重,更希望全體家庭成員,一同伴隨孩子跨入這個重要階段,均在週六舉辦開學典禮,師長與家庭雙方,為孩子搭起融洽通暢的橋梁,從家庭到學校,相輔協助孩子成就個人。

 

 

於是,孩子是開學典禮的主角,沒有教條與宣導,帶著祝福、手中抱著大大的圓錐繽紛筒(Schultüte),在家人陪伴踏入校園。小一生羞怯,卻自豪的神態,任由一個老師,都能很快的認出他們未來班上的孩子,並親切的上前歡迎,開啟與孩子和家長的第一類接觸。就此輕鬆連結起來的師生關係,就像一班社交圈,認識新朋友、觀察新環境一般自然,老師的主動出擊,安撫不少新家庭,來到陌生校園的不安與恐懼。

 

 

 

小班小校,利用顏色與寓意,化為分班的技巧

德國的國小由於是小班小校,如果一個年級三個班,各班25個學生編制下,開學典禮有75為主角,將近3百人的典禮,確實可以從容地,請老師主動加入家庭社交中開始。學校做為先發,以主人之姿,歡迎新成員的加入,讓家長與孩子不用慌亂地,在密密麻麻編班表上,苦尋班級教室,也塑造出緩和而從容的氛圍。

 

 

師資充足的形況下,一個班級由三位老師引導,這個小小的師資團隊,準備好富有「啟航意味」的紙鑰匙,當作小一新生進入典禮的獨有入場卷;各個班級老師們,帶著手中做好的分色紙鑰匙識別證,在偌大的中庭,一一尋覓自己班級的孩子,這個過程讓老師展現特別的親和力,即便不是自己班上的家長,也在幾句寒暄下,更讓所有家庭成員,自在地,融洽於學園熱絡的氣氛中。

 

 

 

典禮增強團隊向心力,一同見證成長

小一生與家長一起進入禮堂,孩子經由老師引導,集中座在舞台前排。以孩子為主體,簡短的校長歡迎致詞後,立刻是小二生的迎新表演,小一、小二短短一年的差距,是很好的對比模式。儀式最後,依先前在中庭分發的鑰匙顏色,請相同識別顏色的孩子,齊聚舞台中央,並依依介紹該班三位班級老師上場,於是第一張班級團體照,在隆重的舞台中央完成,隨後在樂隊聲、兩列的人群掌聲中,雄赳赳、氣昂昂步向班級教室。

 

 

昂首闊步,在掌聲和樂聲中,跟著導師,離開典禮,步入自己的班級教室

 

 

沒有畢業典禮的德國,從幼稚園到博士班,都沒有,卻用「成年禮」般的規格,看待小一開學典禮,不外乎希望在孩子生命轉折中,伴隨學校、家庭共同的支持,藉由典禮框架,親切、緩緩從歐美社會熟悉的社交禮儀中,有父母陪伴,班級導師一一上前迎接,踏入「上學真好!」的新起點。

 

 

延伸閱讀

從嬰兒到樂齡 看見德國明瞭一致的游泳分級

市集背後的生活教育 觀察德國幼兒園的二手衣拍賣會

德國父母的教育鐵則:鼓勵孩子頂嘴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邱映潔

  • 一位資淺的母親,因旅居柏林,發現能在柴米油鹽中,加料、增添新奇異常重要,於是在音樂本業外,熱愛潛入現代藝術,尋找生命養分,追尋不同階段對生活美學的實踐。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