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食法」比「低卡飲食」強?5個要命風險必知!

作者 華人健康網

2018/02/14 09:00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圖片來源/PEXELS

減肥方法千百種,「斷食法」近日更是從國外一路紅到國內,不少人為了追求短時間內體重快速下降的快感,都迫不及待讓自己餓一番。不過「斷食法」真的百利而無一害嗎?

 

目前流行的斷食法,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最少都會經歷16小時空腹,或是將空腹時間拉長到1天1餐、2天(48小時)1餐,甚至是更激進一點的只靠飲用開水撐過3~5天,再吃一頓1500大卡(甚至更高)的大餐把一天所需的熱量補齊。

 

執行者認為,透過長時間斷食,可以將身體的胰島素水平降到最低,而胰島素是身體儲存能量的一大推手,所以只要胰島素減少了,我們就可以開開心心的大肆利用身體裡積存已久的能量,也就是體脂肪,如此一來就可以輕鬆瘦啦!

 

不過…天底下真有這麼輕易達成,又不須付出代價的事情嗎?

 

1./忍不住飢餓,非長久之計

 

先從最實際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會胖就是因為自己無法控制嘴巴,熱愛美食卻難以拿捏分量,許多人光是中午一點吃完午餐,到6點下班前不吃東西都很難了,還要忍受16小時飢餓,甚至將空腹時間拉長到48小時根本比登天還艱困。

 

斷食法並無法讓你長時間減輕體重,就算熬過了一次、兩次飢餓,一旦無法堅持下去,就很難長期維持體重。

 

2./腸道功能受損

 

如果說斷食帶來的第一個受害者是飢餓造成的生、心理空虛,那第二個受害者就是腸道了。

 

腸道是個不甘寂寞的器官,需要不斷接收食物經過時帶來的物理性刺激,同時直接從食物吸收、利用所需營養素,來維持腸道健全、活力,但是斷食的時候缺乏了這些刺激和營養素,腸道黏膜便會開始萎縮,進一步導致功能受損。

 

3./膽結石

 

肝臟下方的小小膽囊是幫助乳化飲食油脂的一大功臣,但如果長時間禁食、三餐不固定,或是攝取過少的油脂,都會剝奪膽囊的工作機會,存在裡面的膽汁沒辦法正常排出,便容易造成膽囊發炎、膽結石。

 

 

等到斷食過後要補足一日熱量,攝取高熱量、油脂含量高的餐點,就會刺激膽囊急遽收縮,讓膽囊裡面的膽沙或是結石擠進膽囊管,讓人做嘔又疼痛難耐,你不會想嘗試的…

 

4./便秘

 

減肥最怕餓肚子,第二討厭的就是便秘了,斷食減少食物攝取,糞便量自然就跟著減少,偶爾一、兩天沒有排便雖然影響不大,但是如果長久養成不規律的排便習慣,可是會加重便秘情形喔!

 

5./電解質失衡、心律不整

 

如果你屬於積極型斷食者,想嘗試較激進的長時間斷食,那要特別注意,此時身體會開始燃燒胺基酸和儲存的脂肪,進而產生酮體提供大腦、身體能量。

 

不過酮體產生可能使身體酸鹼值偏向酸性,若又沒有攝取充足水分,很容易導致電解質失衡,引起抽筋、肌肉疼痛、情緒不穩,甚至是酮酸中毒或心律不整危及性命。

 

如果你安全度過長時間斷食,可別掉以輕心,立刻大吃大喝,長時間禁食會讓身體細胞進入待機狀態,如果突然吃下大量食物容易造成電解質、體液異常,導致心臟、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功能失常等併發症,嚴重還會導致死亡。

 

說來說去,你可能還是忍不住吶喊:「我這麼身強體壯又意志力堅強的人,斷食幾天,身體哪會一下子就受不了!」

 

恭喜你,如果你是個「健康的胖子」(無意人身攻擊,是因為斷食的研究大多都是針對肥胖者設計、進行)也許可以在詢問醫師、營養師後嘗試斷食法。

 

但殘酷的現實中,許多肥胖者除了體重困擾外,還會合併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等代謝疾病,這時若是貿然斷食,還要承受低血糖、酮酸中毒、脫水、昏迷等風險!

 

所以說,在進行任何特殊的減肥方法前,千萬要諮詢醫師、營養師評估之後再進行,可別看到網路謠言就一窩蜂趕流行,小心減肥不成還賠了健康!

更新時間:2018/02/12 16:3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華人健康網

  • 華人健康網,深受大眾信賴的健康頻道,我們提供最完整的健康、營養、運動、減重、塑身、養生、疾病、長照等相關專業的保健資訊以及最熱門的發燒話題,守護您的健康!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