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秋鬥盛況不再 空服機師罷工較受矚目

2019/04/29 12:46
圖/TVBS資料畫面

從去年到今年五一勞動節,工運界沒辦秋鬥遊行,更沒有春鬥,反而華航機師春節罷工、長榮空服員醞釀罷工較受矚目,勞工遊行愈辦愈小,反映出動員方式與社會氛圍的轉變。

秋鬥是勞工爭取權益最具代表性的工運遊行,民國82年工人立法大遊行是首次被稱為「秋鬥」的遊行,此後每年一到11月就有勞工秋鬥,直到去年因故取消遊行,參加秋鬥的勞工僅40幾人,成為史上最小秋鬥。

 


回顧解嚴之後,勞工遊行活動開展,民國87年達到巔峰,當年的五一遊行超過1萬人走上街頭。直到近年,參與勞工運動及關注勞工議題的人數越來越少;同一期間,105年號稱史上顏值最高的華航空服員罷工,卻爆發強大的抗爭能量 。

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秘書長韓仕賢受訪表示,台灣的工會運動遇到限制跟困難,才會導致傳統遊行的工運模式有萎縮的現象。

韓仕賢說,台灣有900萬勞工,不少人參加職業工會,由於職業工會日常業務是勞、健保的收保費與辦給付等,對工運並不關心,職業工會勞工多數也只是單純加保,沒有想法、也沒有意願跟能力去關切勞工議題。
 


韓仕賢表示,一方面是職業工會的勞工幾乎不會去參加勞工遊行,另一方面台灣的工會組成以企業工會為主,一些企業工會不見得會加入全國的總工會系統,再者,加上每年的勞工遊行訴求都是以議題政策的「倡議」為主,動員能量就會很低。

學者另有見解,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潘世偉認為,勞工遊行萎縮跟「環境」比較相關,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也認同,參與工運的人數變少,主要是政治經濟氛圍不一樣了。

潘世偉說,台灣勞工本身很個人主義化,要有集體行動的困難度本來就很高,而且勞工的組成背景越來越多樣化,因此很難在同一個議題中達成共識,導致社會對於工運的認同難有共識。

潘世偉說:「台灣人都想要靠政府解決問題,只要發生問題就希望政府直接解決。」以縮短工時的政策為例,有人就認為加班時數不能太高,要避免勞工過勞,但有人就認為賺取加班費才是重要的。

林佳和說,人數最多的勞工遊行是在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當年社會情勢很差,有許多關廠歇業、勞工失業等事情發生,促使民眾為了生計走上街頭。

林佳和也表示,前幾年政府推動年金改革時,就有許多反年改的團體願意動員加入工運,因此工運興不興盛,還是跟當年度的社會氛圍有關。

「不是說(生活) 過的好,就不需要出來」林佳和說,組織動力就不足,又沒有社會氛圍的襯托,加上勞工遊行比較像是「抗爭性嘉年華」,不是拿來解決具體問題,而是做為控訴,因此有能力的工會,也未必願意參與勞工遊行。(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

👉天然護膚市場升溫!無添加敏肌也可用

👉精油保養最低49折再享1111折111

👉0水保養・以油養膚,精油保養快跟上


更新時間:2019/04/29 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