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張嘉紋。圖/TVBS
八仙大火至今,眾多塵爆傷友不時仍須承受外觀改變帶來的乘車側目、租屋刁難、求職受阻等社會偏見,隨著塵爆日漸遠離、下一代逐漸出世,傷友幼兒自小的正向心理養成更形重要。新光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張嘉紋表示,傷友小孩的自我認同和接納如果不夠,當腦海浮現我的爸媽怎麼跟別人不一樣問號時,心理可能完全被擊潰,變得自卑,必須自幼培養他們的自我認同感,提高免疫能力。
外表不是一切,每個人都會說,但不能否認的是,外表在人我的第一眼,總是最惹人在意。身為傷友父母,為避免傷痕延燒到小孩,幼兒教養上,除了教導生活自理,更要多一分心力放在心理建設上。
從小認識自己 理解人我的不同
張嘉紋表示,傷友小孩從小要學會認識自己和接納自己,這個自己除了自我外,還包括自己的家庭、爸媽,也就是讓孩子慢慢理解人我之間的不同。
孩子在3歲前,對於社會的評價、美醜、好壞,其實還沒有建立,尚處於一個比較自我中心的階段,他們不太會去評價別人,但當他們越來越大,到了小班、中班,語言發展越來越好,就會陸續出現孩童跟孩童間的狀況,如對傷友父母的傷勢作直接或評價式的描述等等。
張指出,對於幼兒,其實不需刻意向他解釋爸媽燒燙傷或身體障礙之類的話,不妨透過親子共讀心靈成長類的繪本,慢慢打開他的心胸,等到他有自我認同感後,也比較不會受到別人的言語動搖,而覺得「爸媽怎麼長得那麼奇怪」。
共讀繪本是最好的解釋 瞭解不一樣也很棒
張嘉紋舉《我和別人不一樣,也很棒!》繪本說,「這個故事在描繪一個小孩早上起來,突然發現自己頭上長了兩隻角,一開始覺得很困擾,不知道該怎麼辦、很難過,因為他變得跟原本不一樣,別人看到他也覺得很不一樣;但是後來他慢慢發現,其實有這個角也還不錯,可以做很多事,也可以幫他很大的忙,同時瞭解,每個人都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這本童書在闡述,有一天你發現和別人有不一樣的地方,怎麼去思考這個不一樣,可不可以去接納自己的這個不一樣。向孩子講這樣的故事,是要讓孩子知道別人和我之間,或是我跟別人之間,就是會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譬如說每個人長得不一樣,如同你的爸媽跟別的爸媽不太一樣,你怎麼去想像這件事情,或是怎麼去看待,都可以用故事去解釋這件事情。」
自我認同良好 和別人不一樣也沒有關係
自我認同是清楚看到自己跟別人的不一樣,並接納自己,張嘉紋強調,我們在被別人喜歡之前,一定要先喜歡自己,當孩子對自己的接納度低時,又當聽到別人說「你的爸媽怎麼長得跟別人不一樣」,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可能就會完全被擊潰,心裡浮出「對啊!我媽媽怎麼跟別人不一樣?」而變得很自卑。
但一個自我認同好的孩子,會知道大家其實都是不一樣,所以在他們年紀小的時候,要讓他們慢慢知道自我認同的重要;其實,自我認同每個孩子都要學,不是創傷家庭的孩子才需要,孩子的自我認同度高,就會知道其實我和別人不一樣也沒有關係。
張嘉紋舉另外一本與燒燙傷直接相關的繪本《大象亮亮》表示,亮亮是一隻被燙傷的大象,身上疤痕讓他常常沒自信,也讓大家有些不敢靠近,很自卑;內文的描述很真實,有些動物看到他的傷口,覺得他很可怕、好恐怖,讓他傷痛外倍感孤單。經由故事的鋪陳,我們最後看到大象如何在人助、自助中走出來,文末並有燒燙傷觀念的知識,對傷友父母來說是一本相當直接受用的幼教童書。
自1歲起一起閱讀 多多選擇人我差異類
張嘉紋建議,孩子1歲開始就可以慢慢導讀繪本給他聽,比較有故事性的可以看到幼兒園畢業都不成問題,一本書可以利用不同的說法、切入點一再共讀,千萬不要因為小孩要上學,才大量共讀這類繪本,共讀應是大量且分散,一方面培養小孩從小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讓他從書裡面去學習自我認同。
對於繪本的選擇,張認為,繪本的內容只要是在講述人我的差異都可以。以前很多繪本都是以動物為主角,現在有一些則以人為主,人的顏色也不再都是單一皮膚色,有些可能是黑人,選擇可以多樣,但不變的目標是,帶孩子明瞭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地方。或是有些繪本,不是在描述人我差異性,但父母也可以試著從圖畫裡面找一些線索,跟孩子作延伸討論。
拉近人我距離 父母一起去「上學」
除了自小灌輸幼兒的自我認同,隨著小孩步入幼兒園、小學階段,傷友父母也要跟隨腳步,一起去「上學」。
張嘉紋說,「很鼓勵傷友父母走進學校,原因在於人跟人的接觸愈頻繁,對你就更熟悉,你我距離拉近,就不會覺得你奇怪或恐怖,對於幼童來說就是這樣。大人看到傷友父母第一眼,或許會視而不見或迂迴相詢,但幼童卻可能因好奇而直接詢問,『你的臉、手或腳怎麼了?』
備好突襲式回答 突兀、隔閡變不見
傷友父母可以開始練習如何陳述自己受傷的過去,哪天被「突襲」,正好可以大方和孩子的同學聊聊這個傷,接受發問並回答,等小孩都瞭解你,就不會再問或怕;透過這種方式,也讓小孩真的體驗到,社會上有很多不一樣的人,看起來可能不一樣,但還是可以變成我們的朋友,或和我媽媽一樣會講故事給我聽,讓小孩子找到一些共同的連結,自然不會覺得傷友父母很突兀。
傷友父母走進學校,就是多多參與小孩學校的公共事務,例如幼兒園、小學都會有的故事媽媽、志工爸爸,傷友父母成為志工團隊後,一定會接觸其他志工,同團志工也將同時被教育,而彼此瞭解愈多,隔閡就越來越少。」
以身作則 成就互相學習歷程
傷友父母的以身作則,對小孩也會發揮的正面影響力,張嘉紋解釋,傷友父母在自己孩子面前,具體示範接納自己的狀態,孩子看到後也會去學習;例如當小孩同學天真無邪問說,「你為什麼看起來那麼恐怖?」進而看到自己父母不閃不避,落落大方說明,孩子也就愈能夠接納自己,這是一個互相學習歷程。
張指出,傷友小孩自小培養自我認同度,長大後,就算父母不再去學校,就算聽到別人無惡意的描述父母外觀,也不會覺得這是一件隱諱的事,因為他已經有很高的自我認同感,不會因為這種事情而自卑,更可以坦率解釋父母受傷的前因後果。
張嘉紋小檔案
現職:新光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講師
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約聘臨床心理師
學歷:東吳大學心理系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碩士
經歷:新光醫院復健科早期療育臨床心理師
新北市高風險家庭關懷服務兼任臨床心理師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18/10/24 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