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浴火情深系列5》父母有備無患 塵爆下一代不受傷

記者 胡守得 報導
發佈時間:2018/10/24 09:50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燒燙傷復健暨急性後期照護中心臨床心理師王鼎嘉。圖/TVBS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燒燙傷復健暨急性後期照護中心臨床心理師王鼎嘉。圖/TVBS

八仙樂園一把大火已過3年,受傷的484人,大多是年輕學子或剛出社會的弱冠青年、花信女孩,隨著時日漸增,他們也將與常人一樣投入相戀、結婚、懷孕、生子的家庭生活,但大火烙下的傷疤無情,如何應對塵爆下一代,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燒燙傷復健暨急性後期照護中心臨床心理師王鼎嘉提醒,傷友為人父母後,應建立家庭為日常運作的中心,進而教育子女學習生命多元、同理與互助,才能防患未然。

身為塵爆傷患,復原後成為傷友,進而結婚、為人父母,與常人相較,存在更多生理、育兒的困難。一般女性懷孕,生理上的孕吐、頻尿、頭痛、水腫、靜脈曲張、腰痠背痛、睡眠不足等不適現象,在女性傷友身上不可能少外,更多了皮膚損傷、懷孕的雙重體溫燥熱,及關節攣縮的哺育受限等種種難題。

 

對於燒傷引起養兒育女的生理阻礙,傷友在一定程度下都能一路挺過,但隨著他們的幼兒日漸茁壯,走近同齡群體、進而上幼兒園、小學,傷疤縱橫交錯的皮膚外觀,畢竟與同齡父母外表有著明顯差異,如何避免他人或同齡小孩的無心話刺激,影響下一代身心發展,王鼎嘉表示,身為脊髓損傷、身心障礙、燒燙傷等創傷家庭,孕育下一代比常人艱辛外,不想外界對自己身體殘缺的側目波及到小孩,身為家庭支柱的父母,必須掌握「時時將家庭視為一個單位」、「世上每個家庭都是獨特的」、「受傷事實與自身優勢共存」、「與家人共同進行休閒活動」及「避免社交孤立」等5大訣竅,強化家庭關係預防。

燒燙傷等創傷家庭育子5訣竅 首避「父母聯盟」
王鼎嘉解釋,身為創傷家庭的父、母,因一方受傷或同傷,很容易綁在一起討論後續傷勢處理,讓家庭內三角關係(triangulation)的重心偏向父母聯盟,不自覺忽略掉小孩,忘了小孩子有一定的獨立能力,當小孩認為父母是一個「聯盟」,就會覺得父母比較在意的是他們自己,即便父母那麼用心在照顧他。因此,創傷家庭運作時,要把家庭視為一個共同單位,一起討論家庭事宜,讓孩子一同體會父母決策與情緒經驗的歷程,感受到參與感,進而提升家庭融合度。例如傷友父親進行重建,生活、照護怎麼分工等等。

 
再來就是,創傷家庭父母要瞭解,每個家庭都很獨特,沒有任何兩個家庭是一樣,父母有這個概念,就會無形中傳給小孩子正確的家庭觀念。

全家攜手走入人群 凝聚家庭正向原力
王說,「傷友身為父母後,更要體認受傷事實與自身的能力、優勢是共存的,就是避免因為在乎傷勢,而忽略自己的其他長處,說不定可以發展得更好。

另外,很多創傷家庭的父母,忙於醫療活動是必然,有部分是必須,但有些則是個人焦慮引起;傷友父母也可能因為天氣熱、怕外觀不好看,大白天不想外出或帶小孩去玩水。這些情況很容易降低家庭的復原力,畢竟全家一起進行休閒活動,家庭凝聚力非常高外,家庭也才會真的形成一個單位。

最後則是走入人群,傷友家庭當有了小孩之後,盡量參加一些社區、人際交往活動,避免因為傷勢、外表標籤化自己,國外研究發現,越參加社交活動,小孩跟大人的心裡越健康,人際網路也會因此拓展。」

創傷家庭的自我成長,在於構築家庭是全家人最有力的後盾,而非把小孩子保護在一個完全不受侵擾的空間,王鼎嘉指出,必須再藉由教育讓孩子認識其他受傷或失能者,進而學習到的生命多元、同理與互助,自然而然的接受、認識自己父母與他人的不一樣。

街頭常見身障人士販賣口香糖、玉蘭花,王鼎嘉認為,創傷家庭父母運用得宜,可以藉機教導小孩自小培養出同理心。圖/TVBS

善用日常人事物 隨機教育同理心
隨機教育是最簡便方式,王鼎嘉認為,創傷父母應善用日常生活易發生人、事、物,在恰好的時機去傳達正確觀念,也就是機會教育,例如路上常見身心障礙者推輪椅賣口香糖,父母可以先請小朋友觀察有什麼不一樣?會不會害怕?小朋友剛開始可能會說「害怕,或覺得他跟我們不一樣」,這是一種本能反應。
 

創傷父母這時可以向小孩說,「你哪一天腳受傷,走路走不好,你希望爸爸媽媽怎麼做?」通常會獲得「希望爸媽幫我」的答案,父母就可以拉著小朋友說,「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去幫助那個賣口香糖的人」,讓小朋友學習到「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某些特徵容易被人們注意到」、「受傷或失能的人如同一般人,也會想要朋友、被尊重和接納」的概念,進而培養同理心(empathy)。

常說勵志小故事 正視假觀念
每個小孩都愛聽故事,王鼎嘉表示,父母也可以藉說一些不被身體缺陷打敗的人物故事,讓小孩認識「人有許多面相,受傷或失能只是一個人的特徵之一」,如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他是一位漸凍人,同時是聞名世界的物理學家、作家,也一位爸爸,讓小孩子知道,一個人只要努力,可以擁有多種的面貌。

有些小朋友會存有「對殘疾的害怕,是擔心它會傳染」、「外觀不一樣,會覺得他的心智是不是也有問題」,或「覺得受傷或失能的人會比較劣等」的錯誤觀念,王鼎嘉很慎重的說,「這真的會有,那是因為小朋友沒有獲得正確的瞭解,父母可以向他解釋,身體殘缺可能來自先天或意外疾病,但這些特徵並不會傳染或影響他人,就像自己跌倒腳流血,傷口不會讓其他小朋友長出傷口。

外觀的不一樣,就好像手骨折,包了好大的石膏,雖然沒有辦法寫字、吃飯、洗澡,但還是可以聽到別人說話,上台說故事給別人聽,傳達身體的障礙並不會影響到腦袋;更不是低劣,他們可以和常人做一樣的事情、工作,只是會花比較久的時間,同時也需要輔具和我們的幫忙。」

 
從小扎根 扭轉社會的不正常為正常
王鼎嘉指出,為人父母的創傷家庭要先有這些觀念,才能正向引導小孩,教導時機不是正襟危坐聽訓,最好的方法是看到、聽到一些相關的新聞或場景時,適時機會教育,小朋友的適應力其實比大人還快,尤其是從小教育起,小孩慢慢會覺得爸爸媽媽雖和別人有些不一樣,但這個不一樣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王語重心長指出,國外教育一直很用心把所謂的不正常給正常化(normalization),如身體殘疾在社會上只是一個多元現象,我們台灣社會還沒有形成這樣一個概念時,創傷家庭先有這些觀念再在去教導自己的小朋友,以後小孩子的成長會較順利,未來也可以幫我們的社會,將現存的一些不正常觀念、現象正常化。

王鼎嘉小檔案
年齡:34歲
現職: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燒燙傷復健暨急性後期照護中心臨床心理師
學歷: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實習臨床心理師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八仙#塵爆#樂園#情侶#結婚#創傷家庭#同理心#自我認同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125

0.0598

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