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化常會造成關節疼痛。(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隨著天氣逐漸轉冷,或是在常下雨的日子,不少民眾容易因天候變化引發關節疼痛,早晚溫差大的春秋之交、降雨或是鋒面季節,氣壓都容易產生變動。因為天氣變化,導致原本就有的疼痛等症狀惡化,或是身體產生種種不適的總稱就叫「天氣痛」。衛福部雙和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徐子恆在《潮健康》的報導中表示,天氣痛與氣溫、濕度變化,以及身體的自律神經失調、心理層面出現變化皆可能有關。
天氣痛的症狀跟發作時機因人而異,常見的有偏頭痛,還有肩頸僵硬痠痛,心情沮喪低落、曾有舊傷的部位感到疼痛,關節炎以及氣喘、更年期症狀惡化,也都是可能的症狀。徐子恆指出若關節已出現明顯疼痛,除了盡速就醫之外,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也可採取以下措施,幫助緩解關節不適,也可以用這些方法來預防因天氣變化所產生的關節痛。
更多新聞:分不清酒糟、脂漏性皮膚炎、青春痘!醫:錯誤治療恐惡化
1.適度減輕體重
天氣寒冷意味著人體需要燃燒更多熱量,來保持身體溫暖,使得口腹之慾增加、往往容易攝取過多導致肥胖。肥胖容易加重關節的負擔,因此在秋冬之際更該維持良好飲食習慣、肥胖者應適度減重,以減少關節炎的症狀。
2.保持身體活動
天氣寒冷時,患者可能更不想活動,關節也容易出現僵硬、活動力不佳的情況。建議保持適度活動,維持末梢血液循環,有助於減少關節疼痛。在冬季運動時,可以選擇室內較溫暖的場所,而在室外也要做好暖身、避免受傷。
3.保持身體溫暖
適逢秋冬交替時節、早晚溫差較大,因此務必要做好保暖,可以放鬆緊繃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建議外出時多攜帶一件保暖衣物,返家後可以泡熱水澡幫助全身放鬆。
4. 調控家中溫度
可將家中的溫度設定在20℃左右,不僅較為舒適,也有利於身體散發多餘的熱量。如果室溫超過25℃,人體就開始從外界吸收熱量,出現炎熱不適的感覺;若低於18度,身體則會開始散熱,不容易使人入睡。總體而言,室內溫度調整在19-24℃是較為舒適的狀態。
5. 調整環境濕度
濕度方面,建議可以把濕度控制在40-60%,不僅可顯著降低關節疼痛問題,也能減少黴菌塵蟎的孳生。
6. 養成運動習慣
過去總被認為,跑步、重訓等劇烈會磨損關節、造成退化。然而,重點並不在運動,而是「過度運動」。適當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並行,反而能提升對關節的保護作用、減少退化。2019年美國運動醫學會的研究也表明,運動可以讓膝關節炎、髖關節炎患者疼痛減輕,並改善身體功能。
7. 適度採取熱敷
徐子恆醫師指出,熱敷有助於增加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並促進肌肉放鬆達到「去痠止痛」的效果。不過,要注意若關節急性發炎時,熱敷可能會加速發炎擴散,因此在急性期較不適合使用。
更多新聞:一個便當就超標!超商「這樣吃」才均衡 1物取代精緻澱粉
徐子恆醫師表示上述方法皆有助於關節疼痛或天氣痛的緩解,若長期不運動,除了無法獲得額外的肌力保護關節,也有可能因為體重的同步上升,使得關節負擔增加、反而產生更大的傷害!但是如果疼痛難耐且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盡快前往復健科,由專業醫師診斷後採取治療,切勿拖延診治引起症狀惡化、進而損害關節健康。
原文出處:比氣象預報還準? 一變冷、下雨關節痛爆! 復健科醫師教7招改善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2/10/21 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