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快速老化,65歲以上人口超過350萬人,近三年更是以年增5%以上的幅度成長,這些長者除了住在原居地養老,其實近年也越來越多人願意到官方或民間設立的「老人公寓」安養餘年,究竟這些機構為何能讓長者流連忘返,帶您一塊了解。
細雨朦朧的午後,陽明山上的老人公寓,傳出陣陣音樂聲,銀髮長輩們或坐或站,抖抖手動動腳,用熱身操迎接活動到來。
暖身操影片:「雙手掌心相對,左右開合,面帶微笑。」
文化大學學生吳文奇:「今天就開始我們的銀耳潤燥的活動。」
三位文化大學學生,熬煮了滿滿一鍋枸杞紅棗銀耳露,但在吃之前,一定要先強調有多麼養生。
文化大學學生吳文奇:「白木耳是屬於『金』是白色,他也有一點補脾胃,補脾胃的話就是補到我們的『土』。」
可是長輩畢竟經驗豐富,也要給出口味建議。
老人公寓住戶:「放一點那個紅棗,一點那個會更香,加一點點冰糖。」
老人公寓住戶:「很好喝喝了三杯。」
一杯不夠再續一杯,和長輩互動親切的幾位學生,其實也是老人公寓的房客,他們以每月3000元,遠低於週邊的租金行情入住,但每個月也必須,有20個小時服務時數,貢獻所學或專長。
文化大學學生吳文奇:「因為我是營養系學生,想說專心準備營養師考試,然後就想說來這邊的話,能夠順便跟爺爺奶奶分享,我這三年所學的。」
記者李頂立:「老人公寓顧名思義,就是讓老人家居住的地方,像我們所在這個公共活動空間旁邊,你可以看到在我背後,有這樣一個一個的門,其實這裡面的空間,大概是7坪也可能是12坪,就是老人家們平常日常起居的所在。」
老人公寓住戶安娜阿姨:「請進,昨天剛剛做出來的,今天還在拍照。」
住在樓上的安娜阿姨,招呼我們來到房間,迫不及待,讓我們看看自己的得意作品。
安娜阿姨vs.記者:「今天早上我正在拍它們,這都是一顆一顆自己彩繪出來的,對對對就是我慢慢的染。」
拍下早上剛完成的彩繪蛋,喬個角度再來一張。
音樂:「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配著熟悉的老歌,又是一個下午,而採訪這天,恰巧遇到文化大學老友來訪聊天。
安娜阿姨vs.文化大學鄒教授:「鄒老師很有意思,他的母親跟我同名,我媽的英文名字叫安娜,這邊也是安娜,然後同一年生,都是屬豬。」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各個在外成家立業,72歲的安娜阿姨,搬來老人公寓轉眼已經四年。
老人公寓住戶安娜阿姨:「父親就住在陽明山,我從小在陽明山長大,住在這裡很好,因為很多跟我差不多年齡的,都退休了,大家在一起興趣不同的興趣,不同的交流。」
恆安照護集團主任陳文娟:「那我們這邊的住民,平均年齡大概現在已經82歲,有些是自己選擇的,有些是家屬送來的,有一些人家屬送來這邊安養的時候,他們有些人會傷心一陣子,等到他融入這邊生活以後,他說哎呀那時候都白哭了。」
有年齡相仿的朋友陪伴,比起獨居家中,更不孤單,其實最早從1991年開始,內政部就開始獎助各縣市建立老人公寓,目前在臺北市、新北市,臺南市、高雄市和嘉義市都有,讓65歲以上未患有失智症,生活能自理的長者進住,而除了官方版本,現在也越來越多民間企業爭相投入。
銀髮健康住宅人員:「這張呢,這張你幫我放看看。」
將桌遊拼圖越拼越大,這個房間比的是腦力。
銀髮健康住宅人員:「動作慢一點,這樣才不會讓肌肉受傷。
專人指導操作不同器材,這個房間比的則是體力,而是運動告一段落,一旁還有專屬攝影師。
銀髮健康住宅住戶黃大哥:「耶再來一個。」
80歲黃大哥,每天固定拿著平板幫大家紀錄生活,他們都住在這個青銀共居混齡宅裡,除了長輩外,也有家庭房可以讓子女同住,獨特賣點,也增加長輩的入住意願。
記者李頂立:「每到中午的時候,就可以看到許多長輩,來到配膳室門口,拎著像我手上的餐盒,像在旁邊的桌子上,都是長輩們準備盛飯的餐具,而且你可以看到,今天中午的菜色,都已經旁邊準備好了,接著下來就可以根據長輩的需求,看要飯多或者是菜少,一一把菜色都裝好之後,放在這個餐車上面,中午的時候,就可以發放給長輩。」
銀髮健康住宅人員vs.住戶:「爺爺,謝謝。」
如果行動不方便,也可以送餐到府,除了配膳周全,連居住空間也要講究。
記者李頂立:「我們實際來到房間裡面,會發現房間的各個角落,都充滿了一些對長輩友善的小巧思,像在我旁邊不管是櫥櫃還是拉門,我們一般要推上門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最後會有一個緩衝,不會直接碰的一聲打上去,而另外帶你看到在床的部分,一般來說,床板都是直接延伸到地面上的,不過它這邊是做了一個小小的內凹,也就是說長輩在上下床的時候,不容易直接踢到,而導致腳受傷,另外如果長輩在房間裡面,出現了一些不舒服的情形,基本上都會有這樣一個,呼叫的感測器,只要立馬按下就會有人前來支援。」
從2018年招租至今,80個房間已經一位難求,像陳媽媽和陳爸爸,就是第一批入住的房客。
每天親自下廚,因為陳爸爸對老婆的菜很專情,至於今天菜色如何,陳爸爸這麼說。
銀髮健康住宅住戶vs.記者:「難得,難得是什麼意思,難得好吃,難得好吃就是不好吃的意思,不會講反話喔。」
這14坪空間就是兩人世界,偶爾和鄰居互串門子,兩人早已習慣這樣的生活。
銀髮健康住宅住戶陳媽媽:「(陳爸爸)那時候神經痛都不能走,(女兒來這)一看就很高興,就把我們...就住進來了,剛好滿一年。」
銀髮健康住宅經理蔡孟偉:「『青銀共居』變成『青銀共區』,夫妻還有一個小朋友,大概40歲左右,他們就三代同堂一起住在一起,這樣對年輕人來講,他如果外出,他的長輩在家裡,如果真的有需求,團隊是在這個地方去支持他的。」
不同於官方老人公寓,以一般戶及弱勢為主要服務對象,民間企業投入的自費安養中心,設備服務更周全但收費更高,甚至有部分鎖定高端客群的老人機構,可以預見,這類型需求仍會持續攀升。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百分之100個人裡面就有20個是老人,那這些老人要不就在,原來自己的原居養老,但是他如果因為,身體的狀況不得不,逼迫他就要轉換住宅,國家沒有做完整的需求盤點,但是以民間的一個實務觀察來講,它確實不夠的。」
老化是人生必修課,人們不怕老就怕不能好好的老去,在人口老化的浪潮下,我們也只能冀望政府作為後盾,在老人照顧和居住的問題上,多盡點心力。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0/02/17 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