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研究發現,社交、運動、冥想、接觸自然等建議,沒有足夠證據支持其效果。(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不少民眾會透過網路搜尋增加幸福感的方法,但國際研究發現,常見如表達感謝、增加社交、運動、練習正念思考或冥想、接觸自然等建議,除表達感謝外,沒有足夠強的證據支持其效果。
國際期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在7月20日發表這篇系統性的回顧分析論文,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透過新聞稿說明最新研究,並請台灣專家學者評論。
研究透過搜尋引擎Google的關鍵詞,找出最常被推薦的提高幸福感策略,建立關鍵詞庫,再分類成5種類型,分別是表達感謝、增加社交、運動、練習正念思考或冥想,以及增加與大自然的接觸。
作者並根據關鍵詞庫,從過往研究文獻中搜尋比較實驗組及控制組的隨機實驗研究,排除心理因素評量(或任何其他潛在混雜因素)研究、重複研究、和評估癌症及臨床憂鬱症等患者群體的研究,最後分析494篇論文、共532項針對健康民眾的實驗。
研究發現,這532項實驗中,多數實驗都缺乏足夠統計效力,未採用任何1種增加證據強度的措施來檢測這5種策略是否真的明顯有好處;只有57項實驗在測試會不會影響健康人的主觀幸福感前,有採預先註冊(preregisteration)或估計最小樣本數等措施,增加證據強度。
回顧分析指出,至少暫時有可靠證據顯示,一般健康民眾可透過練習表達感恩改善情緒。但表現得更外向或是與陌生人交談可以改善情緒的過往文獻,能適用的群體太狹隘。冥想和正念思考的文獻則是證據力不足,其中一些甚至分不清楚社交互動和正念的差別。
而有5個過往研究有充足證據表示,一般人在運動後會感到更快樂,但僅限於與安靜坐著或觀看書籍裝訂影像等無聊活動比較。至於接觸自然,雖然被很廣泛宣稱可增加幸福感,但其實只有4個有足夠證據力的實驗支持,且相關研究也未經過同儕審查。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講座教授張育愷指出,這篇研究作者並非暗示這些策略就像江湖郎中膏藥沒有用處,反而指出這些建議就像維他命,在理論上應該是有益的;既有提供許多具參考價值的實驗架構供未來研究使用,同時提醒其他研究者,未來須更注意證據力強度。(中央社)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3/07/26 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