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達志影像路透
肚子餓、在家找不到東西吃,但又不想出門嗎?許多消費者會選擇「食物外送」,打開手機在APP上訂購,美食快遞員就會把餐點送到你家,這樣的服務在幅員廣大的美國尤其受到歡迎。只不過對消費者來說很方便,但對餐廳而言,錢更難賺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美國店家與第三方遞送平台合作,平均一張單會被抽10%到25%的費用,加上打包餐點的耗材費,餐廳利潤只剩下四成,但就怕在龐大的外送市場中缺席,店家不放棄新通路,希望能衝高訂單量、薄利多銷。
多汁漢堡排在鐵板上滋滋作響,想一嚐美食、祭五臟廟嗎?無須出門,也不用打總是在忙線中的餐廳電話,只要滑開手機、用食物遞送平台的APP點餐,美食快遞員就會把熱騰騰的現做餐點送到你家。
Foodable Network記者:「(2017年市調)過去六個月內,大約有70%的消費者在網上訂過外送餐點,同時將近35%千禧世代消費者,過去一年減少到餐廳用餐的次數;過去60天裡,有870萬筆外送餐點的訂單,跟去年比成長了480%。」
強勁的供需市場,也催生出新的就業機會。
美國快遞員:「我通常在傍晚工作,因為可以賺更多錢,像是在晚餐時間。我會登入APP,看看當天工作的平台,接著等待遞送任務;接任務,如果要送的品項太多,或是要送兩杯飲料,你不想接就拒絕,覺得任務不錯就接受,接著到餐廳,確認所有品項都有之後,收進配送袋裡,出發送到消費者的手中。」
看準飢腸轆轆的消費者與「餓」的距離,食物快遞最大賣點就是「方便」,在地大的美國尤其受到歡迎,造就網路外送平台百家爭鳴的現象。
HuffPost記者:「美國人對於食物快遞需求越來越大,這多虧了GrubHub、Caviar、Doordash和Uber Eats。在2017年,食物快遞業市場達430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這個數字會躍升到760億美元。」
其中在2015年前後加入戰局的Uber Eats,已經成為Uber最賺錢、成長最快的業務之一,2018年創造15億美元營收,占了Uber總收入的13%,業績比上一個年度成長將近三倍。
Wall Street Journal記者:「外送業正在美國發展中,分析預測未來的幾年,餐館的餐點遞送量會穩定成長。」
既受到消費者青睞,又讓人們可以投身快遞工作賺錢,餐廳也能在遞送平台上增加曝光率、多了接訂單的機會,看似人人都有錢賺,但如果仔細算一算,餐廳的利潤其實變少了。
Wall Street Journal記者:「當餐廳在店內提供餐點,可得到的利潤上看總消費金額的69%;同樣的餐點,以第三方食物平台遞送……沒錯,這就是可以讓你得到便利的花費,多了遞送人力、打包耗材與要給遞送平台的費用,餐廳的利潤縮減到總金額的39%。」
對餐廳而言,相比提供店內用餐,與食物遞送平台合作、準備外送餐點的利潤只剩四成!分析指出,酒水利潤高,到店內用餐的人通常會點一、兩杯搭餐,但叫外賣的消費者不見得會買飲料,等於讓店家流失獲利機會,除此之外,業者還要多付打包耗材、以及給食物遞送平台的費用。
Wall Street Journal記者:「平均來說,餐館每張訂單,要給第三方服務平台抽10%到25%的費用。一些想繞過第三方平台、不願退出食物遞送競賽中的餐廳,也有他們自己的花費,比如說潘娜拉麵包店的外送業務,花了6年的時間、1億美元成本打造線上購物系統,這項投資讓他們的獲利萎縮3年,2016年才開始賺錢。」
至於美食快遞運費該訂多少錢,也是個大學問,調查顯示,85%的消費者最高只願多付5美金、換算大約為150元台幣運費;另外,當訂單交給快遞員的那一刻,店家就失去對餐點的控制權,如果運送過程中有狀況、沒有妥善送到消費者手中,通常背負罵名的都是餐廳。
Wall Street Journal記者:「當送到消費者手中的薯條冷掉了,消費者大多怪店家,就算這是透過第三方平台送來的。」
儘管餐廳店家可能吃力不討好,但也不可否認,這是一塊成長中的市場,只能繼續在外送競賽中,為自己拚得更多訂單,薄利多銷。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19/04/23 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