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阪神強震16年 日「防震結構」大改造

記者 郭展毓 外電 報導
發佈時間:2011/01/17 22:43
最後更新時間:2011/01/17 22:43

16年前的今天,凌晨5點46分,日本阪神發生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當時造成6434人死亡,4萬多人受傷。16年後的今天,日本的防震技術越來越進步,有醫院採用防震構造,可以減少地震搖晃帶來的傷害;也有學者研發,可以在瞬間改變建築物結構的儀器,避免在地震時產生的共振效應,讓傷害擴大。

倒數計時聲,劃破清晨5點46分的寧靜,也把神戶人帶回16年前,那段天搖地動的回憶裡。阪神地震罹難者家屬:「雖然她(孫女)沒辦法帶著走,不過我的思念總算是傳遞出去了。」

16年的光陰,或許無法抹去家屬的悲傷,不過防震的科技,卻有了突破性的發展。NHK記者:「這就是防震構造的橡皮,透過這橡皮,阪神淡路大地震等級的地震,也可以被吸收。」

防震構造的開發,只是防震的第一階段,因為它還不能100%減少地震威脅,因為這樣的防震構造,對低周波震動的阪神大地震有效,不過當發生屬於長週期震動的東海大地震時,防震構造反而變成加速搖晃的元兇。

醫院裡的醫療器材,甚至可能直接倒下,壓住病患。研究者:「使用防震構造的情形,醫院可能會覺得安全,可惜絕對不是這樣,防震構造如果引起共振,會讓沒有固定住的東西大力的搖晃。」

原來建築物本身的結構波長,如果和地震的波長一致的話,就會產生共振效應,最有名的例子,就是1940年代美國華盛頓州這座吊橋,只因為和陣風的波長一致,產生的共振就幾乎毀了整座橋。

不過日本現在透過高科技,利用和地震計連線,提早預測震波頻率,在地震來臨前改變建築物結構,來避免發生共振效應。

這項科技,就是利用電磁石來控制建築物內部的支柱,電磁石改變過後的建築物,因為中央多了一根支柱,和其他建築相比,有效降低了地震帶來的損害。

研究者:「改變建築物的體質,跟電車準備出發時,腳會為了不跌倒而用力,是一樣的道理。」

儘管這些新科技,還是不能100%的避免地震帶來傷亡,不過對阪神大地震的反省,已經對日本的建築工法帶來改變。

#地震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992

0.0432

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