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普政府已經就任,防務推動上的一大焦點,包括了「第六代戰機」研發計畫,是否繼續推動。先前,因為技術面難以決定性超越第五代戰機的標準,加上單架造價直逼三億美金,使得計畫被美國國防部暫停。不過,在中共持續拐彎宣傳造機進度"超車"的狀況下,空中作戰形態的未來發展,備受矚目。

一切驗證工作如果都處於最理想狀態,美軍甚至有意在2025年春季就嘗試部署,考量其一包括身兼NGAD第六代戰機,對未來空戰發展走向再定義。
國防院委任助理研究員高志榮:「B-21執行單一的對地和對海任務的時候,它表現是非常出色了,所以已經優於你單獨一個六代機,可以執行的能力的範圍,你這項沒辦法優於它,那你做出來的第六代都是各方面,在對單一任務的情況下都是次等的話,那美國一定會考量說,那我何必做這個,我每一項任務有分配在做就好。」
不僅止於既有空對空作戰型態,載彈量必須更大,射程和航程都得更遠,匿蹤能力最好能達到全頻段,讓機體能在高度爭議空域中有絕佳生還率,同時管理無人機隊,投入協同作戰壓制敵方防空,只是想要集所有能力於一體,恐怕使得單機造價突破三億美元,技術面更是不容易。
國防院委任助理研究員高志榮:「從美方的資料看起來就是原來的能力,比如說匿蹤的能力雷達武器掛載,航電指揮鏈路對不對,以前是傳輸分享指揮鏈路,這些都要更加強化之外,美國的指標是希望它能夠,具有雷射殺傷性武器,按照這個經驗一定要超過十年以上,才能夠完成部署,那這十年後是不是能夠達到指標還不一定。」
正當美軍有意尋求折衷方案的這個現在,能直接視同中共捷足先登嗎?
一款類三角造型,機體比起一旁的殲20明顯大了不少,另一款由瀋陽飛機工業打造,機身外型像是游隼這類能快速飛行的鳥類,兩款尚未正式定名的軍用飛行器,是否就是第六代戰機,各界觀點分歧,但是設計布局都別於既有軍機是既成事實。
國防院委任助理研究員高志榮:「它把這些(操縱面)省略掉,用飛翼布局整體,然後用部分的局部操作面,讓它減低到RCS很小,確實是想脫離現在目前,這個五代機的雷達截面積的指標。」
國防院中共政軍所副研究員舒孝煌:「因為它是一個,有點類似楔型這樣的設計,然後似乎有三具發動機,然後兩個進氣道在下方,一個進氣道在上方,那目前它這樣設計的,原因還不太明確,那一個猜測可能是說,它可能有要求高空高速,因為它可能載彈量會比較大,所以它需要比較大的發動機。」
淡江大學戰略所助理教授林穎佑:「它目前走的方向,應該是把它做為是主要是要攻擊,先利用匿蹤的方式去做一些突穿,然後去攻擊可能像是,美國我們所謂的一些節點,不管是像是E2E3(預警機)或者是他的這一些指揮作戰的一些節點,先去破壞了這一些,對空管制的一些節點之後,再去進行作戰。」
新的軍備技術角力儼然箭在弦上,然而光是要叩關五代機公認性能標準,也只有中俄等國在近20年後才稍有成果,更別說第六代戰機,連美國也還在摸索。
國防院中共政軍所副研究員舒孝煌:「真正在發展第六代戰機的國家,大概就是美國中國大陸,然後英國的GCAP勉強算六代戰機,所以它沒有很明確的定義,因為(中共)它兩個飛機的設計,都有點不太一樣,它可能是在一個原型機,概念競爭的階段。」
研發成功到量產,再到部隊實際接裝形成戰力,十年內完成都還算樂觀,也讓各界懷疑中共在這時積極展示研發能力的背後動機,和美國為何在這一局過分緘默。
儘管具體談論反制言之過早,仍足以刺激防衛視野和思維,在新的趨勢輪廓越來越清晰時,才來得及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