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日本「食人菌」爆977例!病例創新高 官方關注疫情動向

責任編輯 伍芸彤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6/11 16:21
最後更新時間:2024/06/11 16:21
日本「食人菌」已累計977例創新高。(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日本「食人菌」已累計977例創新高。(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日本今年到6月2日止已累計977例因感染化膿性鏈球菌(也稱A型鏈球菌)引發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患者,創統計以來新高,官方表示有必要持續關注疫情動向。

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官網今年3月公布的資訊指出,化膿性鏈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一般來說是引發急性咽炎等疾病的細菌,而毒性休克症候群作為化膿性鏈球菌罕見引發的重症為人所知。

 

這份資訊還指出,有關預定前往日本的人士,不必因這種疾病的流行取消行程,希望大家在旅程中採取保持手指衛生及咳嗽禮儀等基本防疫對策。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毒性休克症候群主要是感染化膿性鏈球菌後,引發手腳壞死及多重器官衰竭等的一種傳染病,患者多為30多歲以上,有些病例甚至可能因症狀急速惡化導致死亡。

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表示,今年截至6月2日止,已累計977例毒性休克症候群患者,是去年同期約2.8倍。去年共有941人感染創開始統計後的新高紀錄,而今年至今的累計病例數又續創新高。
 

傳染病專家、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教授菊池賢說,雖然許多毒性休克症候群病例被認為是因為細菌從傷口侵入引發,但也有不清楚詳細傳染途徑的病例,有時候症狀會因為跌倒等碰撞快速發展。

菊池建議,如果發生腫脹快速擴散、發高燒或意識不清等情況,必須盡速送醫治療。

厚生勞動大臣武見敬三今天在記者會上說,有關毒性休克症候群病例,不僅在日本,連國外也都有增加趨勢,有必要持續關注疫情動向。希望民眾注意手指衛生、咳嗽禮儀、傷口清潔處理,及基本的防止感染對策。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日前說明,A型鏈球細菌是常見細菌,通常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播,好發於3到15歲兒童及青少年,藉飛沫或接觸傳染,潛伏期約1到5天;臨床表現包括發燒、喉嚨痛、扁桃腺發炎等,嚴重可能導致化膿性扁桃腺炎、草莓舌、皮疹等全身性感染,又被稱作「猩紅熱」;經抗生素治療,症狀多可在1到2天內緩解。

此菌又被稱為「食人菌」,疾管署表示,是因除感染喉嚨外,還會感染皮膚造成膿疱瘡,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更深入到筋膜,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另外,會引起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導致多臟器衰竭,進而引發休克死亡。(中央社)
 

日本致命食人菌

#日本#食人菌#日本食人菌#日本食人菌疫情#A型鏈球菌#死亡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629

0.0962

0.2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