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11大地震、福島核電廠事故迄今已滿12年,日本政府本月4日獲得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背書「符合安全標準」後,最快可能會於今年8月開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廢水,但確切時程尚未敲定。究竟經過處理的福島核廢水還有什麼風險疑慮?圍繞核廢水的爭議又是從何而來?
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反應爐的冷卻系統在311大地震中受到破壞,3座反應爐開始過熱、導致爐心熔毀,日本政府命令東京電力公司(TEPCO)使用海水來冷卻燃料棒、核廢料,再加上滲入的地下水和雨水,因此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放射性汙染廢水。
為了儲存這些受汙染的廢水,東電又建造了1千多個水槽,直到日本環境省2019年宣布,由於儲存這些核廢水的空間即將耗盡,難以再建造更多的儲水槽,為了能安全的關閉工廠、拆除設施和結構,必須在到達負荷極限之前將廢水排出,日本政府表示「已經別無選擇」。
核廢水的風險?
福島核廢水經過先進液體處理系統(ALPS),目前被儲存在現場1千多個大型儲水槽內,達到132萬噸廢水,足以填滿500多個奧運泳池。淨化處理過程中,去除了大部分的放射性元素,但廢水中仍含有氫的同位素「氚」,且目前還沒有任何技術可以從水中分離氚。
國際原子能總署在報告中指出,日本排放這些經過處理的水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且對人體和環境造成的輻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各方專家對此意見分歧,加拿大核安全委員會表示,氚本身太弱,無法穿透皮膚,但如果「大量吸收」,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則指出,「暴露在任何輻射下都可能造成健康風險」,但也補充「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少量的氚」。
然而還是有參與排海計劃評估的專家認為,核廢水看似符合國際排放標準,但光是稀釋核廢水恐怕不足以完全消弭掉其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影響,因為氚可能會持續累積在海洋的生態系統中,包括細菌、植物、動物中,逐漸滲透到食物鏈的每一個層面。
核廢水怎麼排?
這些核廢水經過淨化處理後被儲存在水箱中、並測量其放射性物質濃度,東電稱,其中大部分廢水都會再經過第2次處理,接著進行核廢水稀釋,直到每公升水中含有1500貝克(Bq,放射性活度的單位)的氚,最後這些被稀釋的廢水會經由約1公里長的海底管道排放到太平洋中。
問題就在於,各個國家及機構對於每公升水的含氚量標準也不同,例如日本的監管單位允許每公升水最多含60000貝克,世界衛生組織為10000貝克,而美國的限制則相對嚴格,為每公升水740貝克。
《東京新聞》報導指出,東電排放福島核廢水的事前準備工作正在進行中,耗資約440億日圓(約新台幣95億元)的相關排放設施開工不到1年就全部完工,並開放讓日本媒體參觀報導。儘管連日本自家的漁民都表示反對、擔憂會讓當地漁業陷入衰退,但核廢水排海計畫已經進入倒數計時,似乎愈來愈沒有轉圜的餘地。
其他國家怎麼看?
對於日本排放核廢水的計畫,中國、南韓的反彈尤其猛烈;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批評,日本政府一再為福島核污染水「洗白」,海洋是全世界的公共財產,不是日本的「下水道」。南韓方面,尹錫悅政府雖表示會「尊重IAEA的立場」,並與日方合作、檢驗海洋汙染安全,但民間反彈聲浪巨大,更引爆國內民眾恐慌性搶購海鹽、鹽價大漲,當局甚至得採取限購措施。
日本民眾對於排放核廢水計畫的看法也褒貶不一,但支持多於反對。根據《朝日新聞》3月調查發現,1304名受訪者中,有51%支持政府排放廢水,41%反對。今年5月時,也有民眾自發性到東京上街抗議,反對政府將核廢水排入海中。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