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著行李拿著包包,腳步忙碌的人們,在車站來回穿梭,加速粵港澳大灣區的成形,「串聯交通」就是首要一步。
除了高鐵之外,還有一項非常重大的建設,就是港珠澳大橋,它被定義為世紀工程,全程是有55公里,是全球最長的橋隧組合跨海大橋,這個距離,相當於是台北的頭,到桃園尾巴的距離,這是繼廣深港高鐵之後,同樣在2019年,頒布大灣區定位的前一年正式啟用,穿梭香港、珠海、澳門,讓三地交通時間大大縮短,行車時間從以往的3至4小時,減少到約半個小時,而這樣以大灣區發展為核心,打通交通網絡的突破,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粵港澳三地,交流、工作、生活、居住,都多了更多彈性以及選擇。
不只交通的便利性,,攤開粤港澳大灣區最新數據,即使疫情加上政策有打擊,但是香港房價還是很高,每坪大約165萬台幣,澳門每坪則落在105萬,而這房價大灣區其他地區,是遠遠看不見車尾燈,分析港澳人士深入灣區城市,置產最多的中山以及惠州,兩大宜居城市來看,房價僅是澳門房價的7分之1,更是香港的12分之1。
房價空間交通,種種利多成大灣區發展催化劑,促成港澳更融入大灣區的生活,還有五大範疇,包括更便利的電子支付系統,以及持有港澳居民居住證,的港澳子女們,就讀政策全面覆蓋,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資格互認部分,也讓港澳旅遊從業員准跨境執業,就業創業部分也放很寬,像是雖然內地與香港法律條例各異,但香港居民,也可以在內地設律師事務所,同時全面擴大敬老優惠待遇範圍,可以免費乘車並且使用醫療券。
不過號稱,「譜寫一國兩制新篇章」的灣區計畫,仍難化解中與港澳,格格不入的分歧,從文化本體的差異,到「北上撈金佔資源」的雜音,恐怕都會成為大灣區開發計畫,前進阻力,根據問卷調查,以香港來說,有超過七成的青年,願意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大陸城市來發展,但是有半數訪者擔心融入有困難,其中原因包括社交圈的差異,生活的差異、法律差異,還有收入的差異。
中經院大陸經濟所助研究員王國臣就表示,「早期香港比較富裕,所以對於大陸人是某種程度,是比較歧視的,剛好搭到最近說的那國泰航空的事件,都是一樣的,所以你在香港講普通話,可能受到的待遇不比你講粵語,或是英語好,這種情況早期都在,那另外一個,當然反過來這幾年,因為香港經濟在衰退,中國大陸經濟在起來,如果香港人往內陸跑的話,剛好在內陸的那種,你是來搶飯碗的,或者你來搶炒我們的房地產,所以這種隔閡一定確實都會存在。
靠著重大建設,打造便捷大灣區生活圈,只不過在粵港澳的架構下,恐怕得要克服的距離,不僅僅是「交通」而已。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