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清龍(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長、獨立媒體人)
美中關係波雲詭譎,一方面中方拒絕美防長見面要求,近期接連在南海與台海出動戰機與軍艦近距離「攔截」美國戰機、軍艦,雙方軍事對峙升溫、互控加劇;另一方面,北京同意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康達5日率團訪華,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舉行會談,會後雙方皆稱進行了「坦誠、建設性、富有成效的溝通」,並同意繼續保持溝通。
 
當此之際,近日多個外媒接續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在未來數周訪問中國,CBS報導說布林肯規劃在本月成行,彭博則引述消息人士稱,布林肯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其他高層官員會面。對此,美中官方都未予證實,但也沒有否認。
如何理解上述美中軍事緊繃但外交又互吹暖風現象?
首先,美中關係近年急轉直下,俄烏戰爭後,美國聯手盟國建構圍堵中國的印太戰略獲得重大進展;在美國穿針引線下,近來日、韓、澳、加、菲、英、德、法和印度等國,相繼表態介入南海和台海問題的立場,區域軍力平衡向美國和盟友傾斜,中國陷入孤立,這是美國戰略的重大勝利。
 
不過美國並不願與中國打新冷戰,美國的對中策略是「競爭、對抗、合作」兼而有之。現在美國第一島鏈的佈局已經取得成果,包括與日、韓、菲、澳及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軍事合作不斷加強,同時針對科技與經濟的去風險,也在G7峰會上與盟國取得共識。美國認為是時候與中方溝通了,以便為持續緊張的美中關係「加裝護欄」。
從中國方面,中方自知在區域軍事安全上缺乏相對制衡力量,但在經濟與氣候等議題則有較大發言權,因此中方此時不願雙方防長會談,但願意參加與經濟相關的高級別會談,並在外交領域上保持彈性。除了上月10日、11日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和中共國務委員王毅在維也納會談兩天,同意保持戰略溝通外,中方也同意美國副助理國務卿康達的到訪,為布林肯後續訪華先期規劃。
布林肯如成行,將是美中關係「解凍」的一大象徵;進一步如果真像彭博報導所稱,布林肯此行與習近平見了面,那就幾乎確定今年11月在舊金山舉行的APEC會議,將會有一場拜習峰會。
但與此同時,中方為累積談判籌碼,除了拒絕中美國防部長對話,還針對美國機艦在南海與台海的的航行加以阻撓,理由雖是反制美方刻意到中國的領海領空附近搞抵近偵察,實則是在進行其戰爭邊緣戰略(Brinkmanship)。所謂戰爭邊緣戰略是冷戰時期的用語,被拿來形容一個近乎要發動戰爭的情況,也就是將情勢逼到戰爭邊緣,從而說服對方屈服的一種戰略術語,這些招數前蘇聯都用過。
中方的目的就是透過軍事上的施壓,讓美方感受在中國後院行動的風險,從而累積與美國談判的籌碼。其中一大重點是台灣問題,根據中國外交部通報,馬朝旭5日在與康達等人會面時,曾就台灣等重大原則問題闡明嚴正立場。
除了台灣問題,俄烏戰爭也勢必是美中溝通的重點,這又和美國中央情報局長伯恩斯上月密訪中國有關。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率先披露伯恩斯5月曾祕密訪問中國,並與中方情報官員會談。美國政府匿名官員2日證實這項報導,但未透露詳情,僅說伯恩斯「會晤了與他對等的中方官員,並強調在情報領域維持溝通管道暢通的重要性」。
伯恩斯是拜登最信賴的高官之一,根據金融時報消息,拜登是在5月19日至21日出席日本廣島七大工業國峰會之前,指派伯恩斯密訪北京。伯恩斯因此也成為副國務卿薛曼2021年11月訪問天津之後,拜登政府中出訪中國的最高層級官員。
華爾街日報報導,拜登非常倚重伯恩斯執行祕密任務,包括2021年8月美國完成撤出阿富汗之前,與神學士政權最高領導人會晤;2021年11月訪問莫斯科,警告俄方不要入侵烏克蘭。去年,拜登也曾派遣伯恩斯到國會,勸說時任眾院議長的裴洛西不要訪問台灣。
今年2月伯恩斯曾公開證實,中國領導人正在考慮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性裝備,但尚未做出決定,美方也尚未看到中國運送致命性武器的證據;之所以選擇公開此情報,是希望影響中國改變這個決定,因這是極度冒險且不明智的決定。
另外,今年4月11日,伯恩斯在德州休士頓的萊斯大學演講時指出,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的挫敗和西方國家的團結,降低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武力攻打台灣的信心,北京武力犯台並非必然。
 
伯恩斯在演講中說,俄羅斯在入侵烏克蘭的戰爭中受挫,讓習近平對入侵台灣的成功前景有了更清醒的認識,「至少今天我們的評估是,習近平和中國軍方領導層懷疑他們能否以可接受的代價成功入侵台灣」。
伯恩斯指出「我認為,由於習近平觀察到了普欽在烏克蘭的經歷,且我認為沒有哪個外國領袖比習近平更密切關注這一過程,我認為他也對此感到更清醒。這可能至少加深了一些疑慮。」
伯恩斯還指出,西方在專制政權前的團結也讓習近平感到驚訝,「至少到目前為止,他(習近平)尤其被西方在支持烏克蘭方面的團結程度感到震驚,西方願意為了更大的利益而接受短期經濟成本,堅持……國際準則,即大國不能因為覺得自己可以就去吞併小國。」
作為美國最高情報首長,伯恩斯任何公開言論都必須有所本,他對習近平於俄烏戰爭中的考量與思維方向的推測,無論是否精準掌握,都說明美國十分關注中方動向。因此伯恩斯上月不尋常的密訪中國,很難不被人拿來和2021年11月他訪問莫斯科,警告俄方不要入侵烏克蘭做聯想。
合理推測,伯恩斯此行除了建構美中對話管道,防止誤判擦槍走火之外,可能包括一個重中之重課題:即針對俄烏戰爭的終局進行溝通安排,這當然和烏克蘭即將大反攻,俄烏戰爭即將進入終局有關。
中國對烏戰的立場,除了提出政治解決的十二點聲明,主要有兩個重點,一是不希望使用到戰術核武,二是不樂見普欽垮台、俄羅斯分崩離析,變成親西方勢力。惟一旦戰局逆轉,北京為避免陷於被動,是否調整立場,以及如何防範普欽動用核武,甚至連普欽最後是下台或流亡等,伯恩斯此行應該都和中方官員進行了溝通。
因此,針對美中的互動,特別是伯恩斯密訪中國,最關切的恐怕就是普欽。過去普欽和習近平曾有「友誼無上限,合作無上限」的默契,但隨著局勢的變化,這一默契正面臨嚴酷的考驗。
美中關係波雲詭譎,一方面中方拒絕美防長見面要求,近期接連在南海與台海出動戰機與軍艦近距離「攔截」美國戰機、軍艦,雙方軍事對峙升溫、互控加劇;另一方面,北京同意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康達5日率團訪華,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舉行會談,會後雙方皆稱進行了「坦誠、建設性、富有成效的溝通」,並同意繼續保持溝通。
當此之際,近日多個外媒接續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在未來數周訪問中國,CBS報導說布林肯規劃在本月成行,彭博則引述消息人士稱,布林肯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其他高層官員會面。對此,美中官方都未予證實,但也沒有否認。
如何理解上述美中軍事緊繃但外交又互吹暖風現象?
首先,美中關係近年急轉直下,俄烏戰爭後,美國聯手盟國建構圍堵中國的印太戰略獲得重大進展;在美國穿針引線下,近來日、韓、澳、加、菲、英、德、法和印度等國,相繼表態介入南海和台海問題的立場,區域軍力平衡向美國和盟友傾斜,中國陷入孤立,這是美國戰略的重大勝利。
不過美國並不願與中國打新冷戰,美國的對中策略是「競爭、對抗、合作」兼而有之。現在美國第一島鏈的佈局已經取得成果,包括與日、韓、菲、澳及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軍事合作不斷加強,同時針對科技與經濟的去風險,也在G7峰會上與盟國取得共識。美國認為是時候與中方溝通了,以便為持續緊張的美中關係「加裝護欄」。
從中國方面,中方自知在區域軍事安全上缺乏相對制衡力量,但在經濟與氣候等議題則有較大發言權,因此中方此時不願雙方防長會談,但願意參加與經濟相關的高級別會談,並在外交領域上保持彈性。除了上月10日、11日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和中共國務委員王毅在維也納會談兩天,同意保持戰略溝通外,中方也同意美國副助理國務卿康達的到訪,為布林肯後續訪華先期規劃。
布林肯如成行,將是美中關係「解凍」的一大象徵;進一步如果真像彭博報導所稱,布林肯此行與習近平見了面,那就幾乎確定今年11月在舊金山舉行的APEC會議,將會有一場拜習峰會。
但與此同時,中方為累積談判籌碼,除了拒絕中美國防部長對話,還針對美國機艦在南海與台海的的航行加以阻撓,理由雖是反制美方刻意到中國的領海領空附近搞抵近偵察,實則是在進行其戰爭邊緣戰略(Brinkmanship)。所謂戰爭邊緣戰略是冷戰時期的用語,被拿來形容一個近乎要發動戰爭的情況,也就是將情勢逼到戰爭邊緣,從而說服對方屈服的一種戰略術語,這些招數前蘇聯都用過。
中方的目的就是透過軍事上的施壓,讓美方感受在中國後院行動的風險,從而累積與美國談判的籌碼。其中一大重點是台灣問題,根據中國外交部通報,馬朝旭5日在與康達等人會面時,曾就台灣等重大原則問題闡明嚴正立場。
除了台灣問題,俄烏戰爭也勢必是美中溝通的重點,這又和美國中央情報局長伯恩斯上月密訪中國有關。
伯恩斯是拜登最信賴的高官之一,根據金融時報消息,拜登是在5月19日至21日出席日本廣島七大工業國峰會之前,指派伯恩斯密訪北京。伯恩斯因此也成為副國務卿薛曼2021年11月訪問天津之後,拜登政府中出訪中國的最高層級官員。
華爾街日報報導,拜登非常倚重伯恩斯執行祕密任務,包括2021年8月美國完成撤出阿富汗之前,與神學士政權最高領導人會晤;2021年11月訪問莫斯科,警告俄方不要入侵烏克蘭。去年,拜登也曾派遣伯恩斯到國會,勸說時任眾院議長的裴洛西不要訪問台灣。
今年2月伯恩斯曾公開證實,中國領導人正在考慮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性裝備,但尚未做出決定,美方也尚未看到中國運送致命性武器的證據;之所以選擇公開此情報,是希望影響中國改變這個決定,因這是極度冒險且不明智的決定。
另外,今年4月11日,伯恩斯在德州休士頓的萊斯大學演講時指出,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的挫敗和西方國家的團結,降低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武力攻打台灣的信心,北京武力犯台並非必然。
伯恩斯在演講中說,俄羅斯在入侵烏克蘭的戰爭中受挫,讓習近平對入侵台灣的成功前景有了更清醒的認識,「至少今天我們的評估是,習近平和中國軍方領導層懷疑他們能否以可接受的代價成功入侵台灣」。
伯恩斯指出「我認為,由於習近平觀察到了普欽在烏克蘭的經歷,且我認為沒有哪個外國領袖比習近平更密切關注這一過程,我認為他也對此感到更清醒。這可能至少加深了一些疑慮。」
伯恩斯還指出,西方在專制政權前的團結也讓習近平感到驚訝,「至少到目前為止,他(習近平)尤其被西方在支持烏克蘭方面的團結程度感到震驚,西方願意為了更大的利益而接受短期經濟成本,堅持……國際準則,即大國不能因為覺得自己可以就去吞併小國。」
作為美國最高情報首長,伯恩斯任何公開言論都必須有所本,他對習近平於俄烏戰爭中的考量與思維方向的推測,無論是否精準掌握,都說明美國十分關注中方動向。因此伯恩斯上月不尋常的密訪中國,很難不被人拿來和2021年11月他訪問莫斯科,警告俄方不要入侵烏克蘭做聯想。
合理推測,伯恩斯此行除了建構美中對話管道,防止誤判擦槍走火之外,可能包括一個重中之重課題:即針對俄烏戰爭的終局進行溝通安排,這當然和烏克蘭即將大反攻,俄烏戰爭即將進入終局有關。
中國對烏戰的立場,除了提出政治解決的十二點聲明,主要有兩個重點,一是不希望使用到戰術核武,二是不樂見普欽垮台、俄羅斯分崩離析,變成親西方勢力。惟一旦戰局逆轉,北京為避免陷於被動,是否調整立場,以及如何防範普欽動用核武,甚至連普欽最後是下台或流亡等,伯恩斯此行應該都和中方官員進行了溝通。
因此,針對美中的互動,特別是伯恩斯密訪中國,最關切的恐怕就是普欽。過去普欽和習近平曾有「友誼無上限,合作無上限」的默契,但隨著局勢的變化,這一默契正面臨嚴酷的考驗。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