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高永謀
【台灣銀行家】「世界投資者週」邀請JAFP理事長白根壽晴演講,與金研院院長黃崇哲不約而同認為,民眾要增進金融知識、技能,才能面對未來高齡化、少子化、數位化的挑戰,不為資金短缺而苦,樂享退休生活。
 
少子化、高齡化速度加劇,已是台灣的國安級危機。在「世界投資者週」中,日本理財規劃協會(Japan Associate Financial Planner, JAFP)理事長白根壽晴受邀主講「日本超高齡社會的發展與JAFP的應對方針」,解析日本的少子化、高齡化現況,並簡介日本政府與JAFP的因應策略。
除此,每次經濟危機都是貧富差距加速擴大之際,全球通膨狂潮亦不例外。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主講「台灣面對少子化發展的金融對策―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思維形塑財管新格局」,期許金融機構強化客戶金融素養,以增益金融弱勢族群的風險抵抗力。
人均壽命大幅成長 但不代表一路活得健康
 
在「日本超高齡社會的發展與JAFP的應對方針」講座,白根壽晴直言,日本是全球第一個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國家,在2008年,日本總人口(含旅日的外國人)達到頂點,約1億2,800萬人,之後一路下滑,一開始1年減少約9萬人,但到了2021年,日本人減少了62萬人,旅日外國人也減少11萬人,「合計減少的人數,超過島根縣總人口」。
若人口減少速度不變,預估到了2030年,日本總人口將低於1億2,000萬人,到了2050年,更將低於1億人,嚴重影響生產消費力。白根壽晴指出,人口數持續降低,高齡化人口比例不斷增加,導致日本經濟陷入停滯,21世紀10年代,經濟成長率尚有0.5%,進入20年代後,已下修至0%。
70年前的日本,65歲以上人口僅約5%,現在已約30%,到了2040年,可能超過35%。英國學者葛瑞騰(Lynda Gratton)和史考特(Andrew Scott)合著的《Life Shift》,提出「人生100年時代」,預估2007年出生者,將有一半可活到100歲,此書在日本引發熱烈迴響,日本政府也制定「人生100年時代戰略會議」,因應高齡化社會的衝擊。
日本人平均壽命雖大幅增長,男性平均81歲、女性平均87歲。白根壽晴說明,長壽不代表一路都活得健康,男性健康壽命約72年,比平均壽命少9年,女性健康壽命約75年,比平均壽命少12年,「如何縮短不健康的時間,是日本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日本人愛儲蓄、少投資 與美國人退休規劃差距甚大
JAFP認為,若要延長日本人的健康壽命,就得先延長日本人的工作壽命、資產壽命與消費壽命,三者缺一不可。白根壽晴強調,依照日本社會的現況,大多數人在60歲或65歲退休時,都無法存夠足以因應餘命基本支出的款項,一定得延長工作壽命。
 「高齡者只要身體健康,就應想方設法延長工作壽命。」白根壽晴建議,高齡者可從事非典型的工作型態,如一週上班1天或3個上午的工作,或把興趣當工作,或做做小生意,「延長工作壽命,就會多少增加收入,延長資產、消費壽命。」
不過,白根壽晴憂心地說,日本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000兆日圓,但分析其資產結構,約54%為存款,「近年來,日本利率幾近於0,存戶幾無利息收入」,而美國人的金融資產,僅約13%到14%為存款,其餘都是投資性資產,「所以,日本人與美國人的退休規劃差距甚大。」
「日本人應將部分儲蓄轉為投資,獲利1%、2%,都好過不獲利。」白根壽晴透露,在過去20年,JAFP在日本各地舉辦講座、課程,希望增益日本國民的金融知識,增加他們的投資意願、行動,「從『人生80年時代』進入『人生100年時代』,人生階段分期將更多元,也會有更多元的需求,每項需求都得花錢。」
例如,由於技術變革日新月異,進入「人生100年時代」後,人們光靠20幾歲前學到的知識、技能,無法因應之後70餘年的開銷,「必須不斷進修、再教育,否則就會被職場淘汰」,倘若阮囊羞澀,根本無力進修、再教育。
老年資金2千萬問題 危及高齡世代 青壯世代惴惴不安
 
日本政府估算,一對65歲以上的夫婦,若餘命為30年,且僅依賴老人年金,將短缺1,200萬日圓至2,000萬日圓的資金;其被稱為「老年資金2,000萬問題」,現已劇烈衝擊日本社會,導致高過於其他國家的壓抑感。
「老年資金2,000萬問題」不僅危及高齡世代,也讓青中壯世代惴惴不安,減少消費支出,造成經濟停滯。白根壽晴表示,JAFP協助前來諮詢的民眾,將原本模糊不明的未來,整理為具體、清晰的未來,再提供資金短缺的解決方案。
在可見的未來,高齡必將重新定義。日本老年學會與老年醫學會規劃,將65歲到74歲,更名為「準高齡」,將高齡的下限訂在75歲,90歲以上的長者,則稱為「超高齡」。考量65歲至70歲的日本民眾,健康又有活力的比例甚高,日本現已施行《改正高年齡雇用安定法》,確保此年齡層的就業權益。
日本政府亦鼓勵民眾,延後請領老人年金;當下滿65歲的民眾,即可請領老人年金,若延後1年,金額可增加8.4%,若延後5年,則可增加42%。白根壽晴提醒,日本政府現又祭出延後10年的方案,期望民眾到75歲再請領老人年金,「之前的生活支出,民眾得自行籌措,若非增加投資額度,難以安穩度日」。
普惠金融須重新定義 聚焦擴大金融產業服務對象
在「台灣面對少子化發展的金融對策――普惠金融思維形塑財管新格局」講座,黃崇哲解釋,金融體系的目的與功能,乃是在放貸者(投資人)、借款者(被投資人)之間,建立合理、順暢、高效率、具效益的連結,而長期低利率、金融科技創新及兩極化的平行世界,已擾亂既有的金融秩序。
黃崇哲闡釋,金融科技改變了金融業服務的面向與模式,挑戰民眾對金融體系的信任關係,長期低利率改變了投資者對報酬、風險的態度,兩極化的平行世界迫使中產階級人數銳減,金融業改以高資產族群為主要服務對象,「且ESG被加入金融業的道德規範,越來越多業者訂定ESG目標。」
兩極化的平行世界,可稱為「有」、「沒有」兩個世界。黃崇哲觀察,在「有」的世界中,人們有高資產、不動產、多元投資,享有消費優惠,有能力跨國避稅,子女被稱為富二代、富三代;而在「沒有」的世界,人們被稱為窮忙族、月光族、啃老族、青貧族、老貧族,雖可藉信用卡「無痛消費」,卻可能累積高額債務。
「長此以往,必將導致社會階級流動停止,中產階級消失,民粹主義再度興起。」黃崇哲再三重申,推動普惠金融,旨在敦促金融產業,能以負責任、可持續的方式,提供滿足個人、企業需求且負擔得起的金融產品、服務,如支付、儲蓄、信貸與保險及金融商品交易等。
只是,制式的普惠金融指標,往往無法反映許多民眾的金融需求,甚至反而造成金融缺口,如讓若干弱勢族群無警覺地憑信用卡恣意揮霍,網路社群詐騙案例層出不窮,更易造成民眾不信任金融體系。
「普惠金融必須重新被定義,將重點放在擴大金融產業的服務對象,讓『未納入』金融體系者變成『被納入』者。」黃崇哲呼籲,唯有如此,才能強化弱勢族群對金融體系的信任,防杜他們向地下金融業者借款,就此墮入無法翻身的債務地域,而普惠金融也應給予「被納入」者更完善的服務。
「不少財務弱勢族群毫無防禦風險的能力、準備,如景氣風險、長壽風險、突發事件風險等,普惠金融的第一步,便是提升他們的金融素養。」黃崇哲回憶道,在2020年時,金研院進行「台灣金融生活調查」,發現約30%國人,金融風險抵抗力偏低或極低,若遇緊急事故,有19.5%無法在一週內籌措10萬元應急。
「零信任」是數位信任基石 金融業者才能繼續存活
黃崇哲強調,完備的普惠金融服務,應能照顧不同金融風險抵抗力的族群,改善其金融生活,「對高金融風險抵抗力的族群,應強化其財務管理能力,對中高金融風險抵抗力的族群,應提供更多元的金融商品,對低或極低金融風險抵抗力的族群,則應強化財務協助與輔導諮商。」
金融科技普及化,已讓金融產業進入Bank4.0時代,並衝擊民眾對金融產業的信任,美國已提出「聯邦零信任戰略」,以強化資訊安全。黃崇哲說明,傳統的信任機制為「原則上信任,必要時才加以驗證」,零信任機制則是「先執行驗證,通過後才加以信任」、「零信任是數位信任的基石,唯有建立數位信任,金融業者才能繼續存活。」
黃崇哲期待,台灣金融機構可更深化、強化、優化普惠金融服務,提供弱勢族群客觀、中立且切合其需求的諮詢服務,助其建立正確的金融知識、素養,開發更適合他們的金融商品,助其財務獨立、自主,讓社會更美好、更健全。
白根壽晴、黃崇哲都認為,民眾唯有增進金融知識、技能,才能面對未來高齡化、少子化、數位化的挑戰,不為資金短缺而苦,不為金融風險而憂,安居樂業、樂享退休生活。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台灣銀行家】「世界投資者週」邀請JAFP理事長白根壽晴演講,與金研院院長黃崇哲不約而同認為,民眾要增進金融知識、技能,才能面對未來高齡化、少子化、數位化的挑戰,不為資金短缺而苦,樂享退休生活。
少子化、高齡化速度加劇,已是台灣的國安級危機。在「世界投資者週」中,日本理財規劃協會(Japan Associate Financial Planner, JAFP)理事長白根壽晴受邀主講「日本超高齡社會的發展與JAFP的應對方針」,解析日本的少子化、高齡化現況,並簡介日本政府與JAFP的因應策略。
除此,每次經濟危機都是貧富差距加速擴大之際,全球通膨狂潮亦不例外。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主講「台灣面對少子化發展的金融對策―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思維形塑財管新格局」,期許金融機構強化客戶金融素養,以增益金融弱勢族群的風險抵抗力。
人均壽命大幅成長 但不代表一路活得健康
在「日本超高齡社會的發展與JAFP的應對方針」講座,白根壽晴直言,日本是全球第一個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國家,在2008年,日本總人口(含旅日的外國人)達到頂點,約1億2,800萬人,之後一路下滑,一開始1年減少約9萬人,但到了2021年,日本人減少了62萬人,旅日外國人也減少11萬人,「合計減少的人數,超過島根縣總人口」。
若人口減少速度不變,預估到了2030年,日本總人口將低於1億2,000萬人,到了2050年,更將低於1億人,嚴重影響生產消費力。白根壽晴指出,人口數持續降低,高齡化人口比例不斷增加,導致日本經濟陷入停滯,21世紀10年代,經濟成長率尚有0.5%,進入20年代後,已下修至0%。
70年前的日本,65歲以上人口僅約5%,現在已約30%,到了2040年,可能超過35%。英國學者葛瑞騰(Lynda Gratton)和史考特(Andrew Scott)合著的《Life Shift》,提出「人生100年時代」,預估2007年出生者,將有一半可活到100歲,此書在日本引發熱烈迴響,日本政府也制定「人生100年時代戰略會議」,因應高齡化社會的衝擊。
日本人平均壽命雖大幅增長,男性平均81歲、女性平均87歲。白根壽晴說明,長壽不代表一路都活得健康,男性健康壽命約72年,比平均壽命少9年,女性健康壽命約75年,比平均壽命少12年,「如何縮短不健康的時間,是日本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日本人愛儲蓄、少投資 與美國人退休規劃差距甚大
JAFP認為,若要延長日本人的健康壽命,就得先延長日本人的工作壽命、資產壽命與消費壽命,三者缺一不可。白根壽晴強調,依照日本社會的現況,大多數人在60歲或65歲退休時,都無法存夠足以因應餘命基本支出的款項,一定得延長工作壽命。
不過,白根壽晴憂心地說,日本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000兆日圓,但分析其資產結構,約54%為存款,「近年來,日本利率幾近於0,存戶幾無利息收入」,而美國人的金融資產,僅約13%到14%為存款,其餘都是投資性資產,「所以,日本人與美國人的退休規劃差距甚大。」
「日本人應將部分儲蓄轉為投資,獲利1%、2%,都好過不獲利。」白根壽晴透露,在過去20年,JAFP在日本各地舉辦講座、課程,希望增益日本國民的金融知識,增加他們的投資意願、行動,「從『人生80年時代』進入『人生100年時代』,人生階段分期將更多元,也會有更多元的需求,每項需求都得花錢。」
例如,由於技術變革日新月異,進入「人生100年時代」後,人們光靠20幾歲前學到的知識、技能,無法因應之後70餘年的開銷,「必須不斷進修、再教育,否則就會被職場淘汰」,倘若阮囊羞澀,根本無力進修、再教育。
老年資金2千萬問題 危及高齡世代 青壯世代惴惴不安
日本政府估算,一對65歲以上的夫婦,若餘命為30年,且僅依賴老人年金,將短缺1,200萬日圓至2,000萬日圓的資金;其被稱為「老年資金2,000萬問題」,現已劇烈衝擊日本社會,導致高過於其他國家的壓抑感。
「老年資金2,000萬問題」不僅危及高齡世代,也讓青中壯世代惴惴不安,減少消費支出,造成經濟停滯。白根壽晴表示,JAFP協助前來諮詢的民眾,將原本模糊不明的未來,整理為具體、清晰的未來,再提供資金短缺的解決方案。
在可見的未來,高齡必將重新定義。日本老年學會與老年醫學會規劃,將65歲到74歲,更名為「準高齡」,將高齡的下限訂在75歲,90歲以上的長者,則稱為「超高齡」。考量65歲至70歲的日本民眾,健康又有活力的比例甚高,日本現已施行《改正高年齡雇用安定法》,確保此年齡層的就業權益。
日本政府亦鼓勵民眾,延後請領老人年金;當下滿65歲的民眾,即可請領老人年金,若延後1年,金額可增加8.4%,若延後5年,則可增加42%。白根壽晴提醒,日本政府現又祭出延後10年的方案,期望民眾到75歲再請領老人年金,「之前的生活支出,民眾得自行籌措,若非增加投資額度,難以安穩度日」。
普惠金融須重新定義 聚焦擴大金融產業服務對象
在「台灣面對少子化發展的金融對策――普惠金融思維形塑財管新格局」講座,黃崇哲解釋,金融體系的目的與功能,乃是在放貸者(投資人)、借款者(被投資人)之間,建立合理、順暢、高效率、具效益的連結,而長期低利率、金融科技創新及兩極化的平行世界,已擾亂既有的金融秩序。
黃崇哲闡釋,金融科技改變了金融業服務的面向與模式,挑戰民眾對金融體系的信任關係,長期低利率改變了投資者對報酬、風險的態度,兩極化的平行世界迫使中產階級人數銳減,金融業改以高資產族群為主要服務對象,「且ESG被加入金融業的道德規範,越來越多業者訂定ESG目標。」
兩極化的平行世界,可稱為「有」、「沒有」兩個世界。黃崇哲觀察,在「有」的世界中,人們有高資產、不動產、多元投資,享有消費優惠,有能力跨國避稅,子女被稱為富二代、富三代;而在「沒有」的世界,人們被稱為窮忙族、月光族、啃老族、青貧族、老貧族,雖可藉信用卡「無痛消費」,卻可能累積高額債務。
「長此以往,必將導致社會階級流動停止,中產階級消失,民粹主義再度興起。」黃崇哲再三重申,推動普惠金融,旨在敦促金融產業,能以負責任、可持續的方式,提供滿足個人、企業需求且負擔得起的金融產品、服務,如支付、儲蓄、信貸與保險及金融商品交易等。
只是,制式的普惠金融指標,往往無法反映許多民眾的金融需求,甚至反而造成金融缺口,如讓若干弱勢族群無警覺地憑信用卡恣意揮霍,網路社群詐騙案例層出不窮,更易造成民眾不信任金融體系。
「普惠金融必須重新被定義,將重點放在擴大金融產業的服務對象,讓『未納入』金融體系者變成『被納入』者。」黃崇哲呼籲,唯有如此,才能強化弱勢族群對金融體系的信任,防杜他們向地下金融業者借款,就此墮入無法翻身的債務地域,而普惠金融也應給予「被納入」者更完善的服務。
「不少財務弱勢族群毫無防禦風險的能力、準備,如景氣風險、長壽風險、突發事件風險等,普惠金融的第一步,便是提升他們的金融素養。」黃崇哲回憶道,在2020年時,金研院進行「台灣金融生活調查」,發現約30%國人,金融風險抵抗力偏低或極低,若遇緊急事故,有19.5%無法在一週內籌措10萬元應急。
「零信任」是數位信任基石 金融業者才能繼續存活
黃崇哲強調,完備的普惠金融服務,應能照顧不同金融風險抵抗力的族群,改善其金融生活,「對高金融風險抵抗力的族群,應強化其財務管理能力,對中高金融風險抵抗力的族群,應提供更多元的金融商品,對低或極低金融風險抵抗力的族群,則應強化財務協助與輔導諮商。」
金融科技普及化,已讓金融產業進入Bank4.0時代,並衝擊民眾對金融產業的信任,美國已提出「聯邦零信任戰略」,以強化資訊安全。黃崇哲說明,傳統的信任機制為「原則上信任,必要時才加以驗證」,零信任機制則是「先執行驗證,通過後才加以信任」、「零信任是數位信任的基石,唯有建立數位信任,金融業者才能繼續存活。」
黃崇哲期待,台灣金融機構可更深化、強化、優化普惠金融服務,提供弱勢族群客觀、中立且切合其需求的諮詢服務,助其建立正確的金融知識、素養,開發更適合他們的金融商品,助其財務獨立、自主,讓社會更美好、更健全。
白根壽晴、黃崇哲都認為,民眾唯有增進金融知識、技能,才能面對未來高齡化、少子化、數位化的挑戰,不為資金短缺而苦,不為金融風險而憂,安居樂業、樂享退休生活。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