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嘉伶
【台灣銀行家】美國是民主自由國家的代表,從歷史上來觀察,紅、藍兩大黨藉由不斷的競爭衝突,逐漸測試出更合時宜的法案,而甚至兩大黨也會順應民意,妥協尋求共識,這也是美國能不斷進步的重要因素。
衝突、妥協、進步 重新認識大美國
美國是民主國家的代表,一個龐大的有機體,由不同的政黨更迭替換掌握政權,主要兩大黨,一是前總統川普所屬的「紅色」共和黨偏右派保守,以及現任總統拜登所屬的「藍色」民主黨偏自由左派。各州作為美國的民主實驗室,不同的黨派推出政見,經由民主的機制來讓選民選擇,儘管紅藍軸線拔河,卻可透過各州的測試,來讓聯邦政府找出更適宜的法案,甚至還可從中找出讓美國更壯大的政策。
美國的英文是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照字義上面看為美利堅合眾國,也就是「很多states的集合體」,而中文裡將state翻譯成州,但若是按照英文的語脈,state類似國,而「美利堅合眾國」正是在美洲大陸上由諸多「國」所形成的「國家聯盟」。由最原始的13個從英國獨立的殖民地開始建國,為了避免13個新興獨立國家所構成的聯盟瓦解,但又希望同時保持各國的自主性,因此才有了美國建國元老們所創造的一種全新型態的「聯邦」政府形式。華盛頓從此成為聯邦政府的所在地,聯邦與州(states)之間形成了一種既統轄又制衡的緊張關係。
而以《美國憲法》為基礎,根據「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James Madison)的說法,聯邦制既統合了各州,又同時維持了各州的區隔性,因此黨派領導人流於暴政或民粹時,這種負面的影響只會在各州內點燃火焰,無法野火燎原的蔓延至其他州。這種聯邦與州之間存在的「既統合又區隔」的關係,是強烈的「美國特色」。
講述到美國最著名的兩大黨,「紅色」共和黨與「藍色」民主黨,現在共和黨的形象與其在創黨時似乎已經有很大差異。1854年,美國北方人不滿蓄奴的南方地主占據政經優勢,因此共和黨成立,隨後林肯贏得大選,開始推動改革,包括徵稅、發行貨幣、公地放領、興學等。那時共和黨最早的政治理想是不分階級與種族的全民政府。
聯邦政府的角色比較明顯是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當時以犧牲南方各州政府的州權告終,但在時任總統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的推動下,包含投資法規、社福計畫、飲酒年齡、環境保護等政策,都在聯邦政府主導下,讓各州法律與政策走向標準化,美國國內各州的制度因此變得更加統一。
雷根主導「新聯邦主義」 催化各州意見分歧
至1980年代,百年來美國聯邦權力逐漸壓過州權的歷史洪流開始逆轉。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總統主導的「新聯邦主義」在「小政府」原則的指引下,將本來拿在聯邦政府手上的權力交還給各州。這不僅催化了1990年代各州意見的分歧,也讓兩黨議員為了順應各州發展的特殊性,逐漸有了更為極端的立場與言論。
多年來共和黨歷經意識型態的爭戰,之後一種結合反共、反社會主義與種族主義的保守主義思想進入共和黨,讓美國優先、白人至上、極端個人主義,漸漸成為共和黨的註冊商標,也讓其與民主黨的惡鬥越來越激烈。在共和黨長年控制之後,美國經濟看起來很像南北戰爭之前南方的經濟。富人享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而且似乎沒有太大機會予以改變。企業和財富的影響力在政治和司法系統中根深柢固,選民們轉向民主黨人,這些民主黨人反而是接受了林肯所堅持的原則,兩黨的變化也呈現出政黨的訴求可能會因為時間有所變化。
2000年,民主黨的高爾(Al Gore)與共和黨的小布希(George Walker Bush)陷入膠著的總統選舉,是個絕佳引爆點。自此以後,美國政黨政治伴隨著州權鞏固讓國內的對立日趨極化。據了解,2000年選舉,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引入新聞頻道上紅藍雙色的選舉地圖。紅藍州的顏色就像鬥牛的旗幟,醒目而對比。
美國這種紅、藍拔河,在歐巴馬執政期間更白熱化。印象中,民主黨曾想要力推的「歐巴馬健保」法案,卻讓共和黨的紅州抵死反抗。而被稱為深紅色德州總是特別顯眼,作為共和黨「紅色江山」的最後堡壘,更常常是在法庭上「包圍中央」的「抗藍聖地」。
一旦聯邦政府易幟,民主黨變為在野黨,「包圍中央」的抵抗策略同樣也是複製貼上。
「州實驗室」立意良善 各州高度自治各有不同法案
事實上,以前美國各州實行不同的法案,有點像是聯邦政府的「州實驗室」,例如愛荷華州、麻州和賓州就領先南方各州100年解除了對異族通婚的禁令,後來時代進步,其他地方看到,並隨著美國民意對跨種族婚姻的支持越來越高,到了1967年,最高法院終於透過「Loving v. Virginia判決」保障跨種族婚姻最終成為聯邦法令。其他還包含結束奴隸制、擴大婚姻權、投票權和公民權,到醫療保險、生殖權利,再到公共教育與環境保護,不同的州一次又一次的成為民主實驗室,讓進步理念得以實踐。
幾大雜誌包括《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都觀察到,紅藍的各州作為「美國民主實驗室」可測試並觀察結果,測試過的項目從最低工資、帶薪病假,到零工經濟、僱員基本權利保障等包羅萬象。
美國幅員廣大,而各州又高度自治,也因此台灣業者若前往美國投資時不能只看聯邦政府的法案,須了解各州的特性、稅務、勞資法規等,且有部分州的法案值得仔細關注,今年8月,加州已宣布從2035年起禁止銷售汽油車;但7月時,西維吉尼亞州才因為5家銀行以ESG為理由反對借貸給持續使用煤炭的企業,因此,停止與這些銀行的業務。但加州則是無異議通過從2026年開始逐年提高汽車排廢規定,到2035年市面上販售的新車,都必須是零排放車輛。而其他包括紐澤西、紐約、賓州在內的15個州都將追隨加州的乾淨汽車法規標準。因此要前往美國投資時,企業應該謹慎選擇適合的州來做投資。
民意所趨 兩大黨也有共識
而就算是紅藍競爭,但兩大黨仍會有溝通協調妥協的共識,近期美國政界不分黨派居然一致通過《台灣政策法》,是美國繼1979年《與台灣關係法》之後,重塑對台關係最全面的法案,兩大黨都有共識要支持台灣,「嚇阻中國侵略台灣」,必須要想辦法壓制中國。該法的發動源自美國國會,背後反映的是近年來美國政治精英的強烈「抗中」氛圍,以及相互呼應的民意演進趨勢。
要預測美國未來的經濟走勢,還是得關注美國近期通過的幾個大法案,包括晶片法案(CHIPs Act)與抗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這兩個法案可歸納出幾大方向與總經面有關的主題,首先包括美國製造的供應鏈在地化,其二是碳中和與綠色能源,其三是新的社會支出(醫療補助改革與學生貸款補助),其四為公用事業(水、電、瓦斯等)科技補助與創新,美國在這幾塊領域上面將投注更大的心力,主要是期待藉此訂立一些新標準,進而成為領先國家,提升國家競爭力。
特別是晶片法中關於第三代半導體的前瞻指引,勢必將加大投資力道,甚至計畫讓紐約成為產業鏈的中心,而紐約過往也是金融中心,台資銀行業者也有不少設置於此,產業的移動也將帶動資金的移動,應及早了解相關的機會點。
儘管美國現在政黨紅藍競爭加劇,但不可諱言,美國仍是世界最強國,能保持高度競爭力,是因為其健全的法制體系有別於其他國家,就算政黨輪替,其主要經濟政策一致性還是大都能維持,這也是美國競爭力的一大磐石基礎!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