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將近6個月,對於俄羅斯總統普欽(Vladimir Putin)發動這場戰爭的動機,西方至今仍存在廣泛意見分歧。
長期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駐莫斯科和華盛頓等地特派記者,並撰寫過普欽、毛澤東和波布(Pol Pot)等人權威傳記的蕭特(Philip Short),在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撰文指出,俄羅斯正試圖證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無力阻止它,而俄國能否成功,取決於能源價格飆漲情況下西方的政治意願。
蕭特指出,人們若不能就普欽為何決定入侵烏克蘭以及他想實現的目標取得一致意見,便無法確定交戰雙方的勝利或失敗,以及可能的結局。
他認為,像所有戰爭一樣,當前的衝突會在某個時間點結束。地理現實注定烏克蘭和俄羅斯要比鄰而居,且這一點不會改變。他們終將不得不達成權宜妥協(modus vivendi)。而這也適用於歐洲和俄羅斯,雖然修復損壞關係可能需要幾十年。
既然如此,為什麼普欽會甘冒風險,投入如此多資源開戰?起先有人說他精神錯亂,英國國防大臣華勒斯(Ben Wallace)就說他是個「瘋子」。有照片顯示普欽在一張6公尺長桌子的一端向另一端的國防首長們講話。隨後不久,同樣一批官員坐在他身邊。
蕭特表示,長桌原來是項戲劇性安排,這是普欽版的尼克森「瘋子」理論。這就像當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意圖讓共產國家領導人認為他不理性、不穩定那樣,普欽也有意表現得非理性,以至於一切皆有可能,甚至是核戰。
而後西方官員辯稱,普欽對俄羅斯旁邊出現民主的烏克蘭感到恐懼,因為這讓俄羅斯人見識到他們也可以過不同生活,會威脅他的權力基礎。表面上這看似合理。普欽確實厭惡自2003年起在前蘇聯集團國家出現的系列「顏色革命」。
但烏克蘭被當成典範的吸引力有限。它貪腐嚴重,不存在法治,億萬富豪權貴擁有不成比例的權力。若情況真有所改變,俄羅斯知識分子可能會注意到,但習慣接受國家宣傳的大多數俄羅斯人,根本不在乎。
入侵烏克蘭也被描繪成直截了當的帝國主義土地掠奪。普欽今夏曾提及彼得大帝,被認為證實他想恢復俄羅斯帝國,不然就是蘇聯。有人認為烏克蘭只是第一步。一位前瑞典部長上週告訴蕭特,幾年後如果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遭到入侵,他不會感到驚訝。
蕭特稱,由於普欽曾將蘇聯解體稱為「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這似乎有道理。但普欽也說過:「任何想見到蘇聯重建的人,都沒有大腦。」
撇開俄軍已很難在烏克蘭取得哪怕是一丁點兒的成功這項事實不談,攻擊波羅的海國家或波蘭,將使俄羅斯與北約組織直接衝突,這是莫斯科(或西方)最不想見到的事。
蕭特認為,普欽入侵烏克蘭事實上出於其他考量。早在普欽上台前,他便一直關注烏克蘭。1994年他擔任聖彼得堡副市長時,曾對克里米亞(Crimea)被納入烏克蘭表示憤慨。他告訴一名法國外交官:「俄羅斯從土耳其人手裡贏得克里米亞!」他指的是俄羅斯於18世紀擊敗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
但2008年北約峰會有人提及烏克蘭應成為其正式成員的可能性,令普欽態度丕變。
時任美國駐莫斯科大使伯恩斯(Bill Burns)當時發密電給白宮稱,烏克蘭加入北約是俄羅斯菁英最亮的一道紅線,即使普欽的批評者,也認為這是對俄羅斯利益的直接挑戰,當今的俄羅斯將有所回應。
後來歷屆美國政府皆無視伯恩斯警告,而普欽確實做出回應。他在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然後在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Donbas)煽動分離派叛亂;最後便是在今年2月揮軍入侵烏克蘭。
北約擴大只是冰山一角。普欽掌權的20年內,也累積許多對西方的其他不滿。他本曾令西方領袖留下不錯印象,911事件後支持美國反恐,但他漸漸變成一個無情的對手,深信美國及其盟國決心讓俄羅斯屈服。
西方政客認為他是偏執狂。但問題不在於西方的真正意圖,而在於克里姆林宮如何解讀這些事。
普欽的目標不僅是要將基輔政權中立化,更重要的是要展現北約無力阻止他。在此過程中,他若在俄羅斯占領地區消滅了烏克蘭文化,那不是附帶損害,而是一項獎勵。
普欽能否成功將取決於戰場局勢,而這又取決於西方在秋冬季節支持烏克蘭的程度,屆時能源短缺和飆漲的生活成本可能使烏克蘭的西方夥伴承受巨大壓力。
莫斯科不必取得很大進展,普欽便能宣告勝利。俄羅斯控制整個頓巴斯和通往克里米亞的陸橋就夠了。他當然想要更多。俄軍若占領敖德薩(Odesa)和黑海沿岸,將使烏克蘭淪為附庸國。但即使沒那麼大斬獲也將顯示美國力量的局限性。擁有西方強大支持的烏克蘭有可能阻止這種情況發生。但這遠遠還不確定。
蕭特指出,烏克蘭戰爭並不是孤立發生的。當俄羅斯在歐洲挑戰美國主導的安全秩序時,中國也正在亞洲挑戰這一秩序。地緣政治轉型已經開始,其結果可能幾十年內都不會完全顯現。但過去30年統治世界的冷戰後秩序正在終結。從它滅亡起,新的權力平衡將會出現。(中央社)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