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清龍(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長、獨立媒體人)
中國大陸解除清零之後,正全力衝刺經濟,官方不斷釋出利多政策,媒體也充斥各種消費火爆的訊息,外界如不明究裡,很容易以為中國經濟就要走出谷底,回到疫情前的成長模式,靠著鉅額投資、海量消費以及可觀的進出口業績,達到驚人的經濟增速。
 
但這樣的假設前提其實是虛幻的,禁不起事實的檢驗。
去年中國經濟成長,官方公布的數字是成長3%,與原先所訂定5.5%的目標,差了一大截。但你去問任何在中國經商或者實地生活的人,恐怕都不會給出這樣的答案。多數人認為去年絕對是負成長,只是官方習慣掩蓋問題,假造數字來欺騙外界。
一個直接打臉官方的事件是,中國電動車品牌「雷丁汽車」集團創始人李國欣,上個月「實名舉報」山東濰坊市昌樂縣委書記王驍,指王為了粉飾縣政府經濟業績,自2022年3月起逼迫雷丁汽車等當地大企業虛報企業工業產值和銷售產值人民幣數百億元。其中雷丁汽車在去年上報了銷售產值67.28億元,但公司實際財務數據為20.45億元,累計虛報了人民幣46.83億元,也就是上報和實際數字落差超過三倍。
 
舉報內容在網上引發熱議,但昌樂縣不是單獨個案,王驍書記更不是唯一業績造假的地方一把手,因這牽涉到中國政府體制問題。儘管北京當局多年前即曾指示,要改進選拔幹部的考核辦法,不再簡單以GDP的增長論英雄,但長期的經濟成長掛帥風氣,仍讓許多官員為求數字漂亮,不惜在統計灌水、乃至逼迫民企造假業績。有網友批評,一個縣就能夠虛報如此產值,顯見中國經濟灌水問題多嚴重,從中不難看出所謂去年中國經濟成長3%的真實性如何。
如果說過去幾年是因嚴格清零,造成企業經營不振,民間消費下降,那在清零結束後,一切是否就恢復正常呢?表面上市場是變熱鬧了,百貨公司又見人潮湧動,尤其近日很多城市的銀行分行門口早上天未亮便大排長龍,乍看以為排隊的人是來借錢或提款的,殊不知他們其實是來排隊還錢(房貸)的。
這顯示了幾層意義,首先現今中國人不是沒錢。根據天風證券統計,大陸去年全年住戶存款增加16兆元,較2021年(9.9兆元)上升超過6兆元。若把16兆元除以中國約10億成年人口,相當於每人銀行戶口進賬約1.6萬元。這反映民眾在「動態清零」下,消費大幅減少而增加儲蓄,因此多放了錢在銀行。
儲蓄本來不是壞事,但當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勒緊荷包」,則會導致消費及投資不足,使得整體經濟停滯不前。因此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才會說,中國經濟復甦關鍵在於「將當期總收入最大可能地轉化為消費和投資」,也就是要民眾減少儲蓄。
問題在於既然清零已經結束,民眾為何依然不願消費,或者把現金投入較高回報的投資,例如買股票、買基金,乃至再多買一間房,反而急著把錢拿去還房貸?畢竟房貸是相對便宜的貸款,而且近期利率急降,在一般情況下,屋主即使有充足現金,通常都不會先向銀行還貸款。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對前景缺乏信心,因此寧願先「還債減壓保平安」。
民眾急著還錢,對銀行並非好事,將使利息收入驟減。所以各大小銀行近期針對「提前還貸」設置諸般阻撓,包括額外徵收違約金或服務費,甚至取消網上預約服務,讓屋主必須親身到銀行排隊。
 當中還出現不可思議的要求。由於「排隊還錢」踴躍,許多人即使成功拿到抽籤號及遞交申請書,往往被銀行告知需要等候一段時間才會處理,部分城市的最新情況是要等到10月份,也就是要等半年多以後,才輪到你來還錢。以往只聽說借錢難,沒想到中國現在連還錢也難。
各地出現「提前還貸」熱潮,直接衝擊房地產市場的復甦,也預示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疲弱,因房地產及其相關產業佔中國GDP接近四分之一。此外,近七成的中國家庭財富也與房市有關。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去年一整年,全中國新住屋的總銷售金額,滑落至11.67兆人民幣左右,較前一年萎縮近28%,寫下過去5年來的最低水平。
為了提振房市,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大陸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相繼鬆綁「三條紅線」、「限購」、「限價」等監管措施,並且不斷推動下調利率,鼓勵民眾入市買樓。不過據克而瑞統計,今年1月份百強房企整體銷售額僅3543億元,按年減少32.5%,更較去年12月份銳降48.6%,遠遜於市場預期。
同樣值得憂慮的,是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據國際結算銀行(BIS)的統計,去年中國的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創下新高達到51.87兆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95.3%,這是1995年開始統計該數據以來最高的負債率。主因是清零政策下,地方政府不得不大量舉債支持經濟。
由於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大陸各地正大量發行地方債因應,高盛報告預估,大陸2023年地方專項債(城投債)發行額度將達到4兆元人民幣,創下歷史新高,且專項債未來幾年將在政府融資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但透過基建來拉抬疫情下的經濟,持續以專項的「城投債」方式舉債,也埋下財政隱憂。
 
城投債指「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債務」,是由政府設立的「城投公司」作為發債人,並非政府直接借取,但由地方政府提供十足擔保,被視為「隱性地方債務」。據統計,大陸全國城投債在2018年達到人民幣6點8兆元,去年中增加到人民幣14點7兆元,即過去三、四年暴增超過一倍,其中不少款項估計是用於核酸檢測、僱用大白等抗疫支出。由於債額龐大,中央政府已經表明「愛莫能助」,各地方只能自尋出路。
最近貴州遵義旗下的遵義道橋建設有限公司一批人民幣156億元債務到期,由於公司無力償債,遂由遵義市政府出面與債權銀行達成協議,讓債務展延20年,還把利息減半,債權銀行形同被政府「變相賴帳」。
遵義並不是單獨個案,據統計,今年全中國大陸將有約人民幣4點6兆元城投債到期。有此前例,相信會有更多地方政府援引,甘冒拖垮財政與金融的風險,無論如何也要把經濟數字做上去。大陸今年經濟挑戰有多大,由此不難想見。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中國大陸解除清零之後,正全力衝刺經濟,官方不斷釋出利多政策,媒體也充斥各種消費火爆的訊息,外界如不明究裡,很容易以為中國經濟就要走出谷底,回到疫情前的成長模式,靠著鉅額投資、海量消費以及可觀的進出口業績,達到驚人的經濟增速。
但這樣的假設前提其實是虛幻的,禁不起事實的檢驗。
去年中國經濟成長,官方公布的數字是成長3%,與原先所訂定5.5%的目標,差了一大截。但你去問任何在中國經商或者實地生活的人,恐怕都不會給出這樣的答案。多數人認為去年絕對是負成長,只是官方習慣掩蓋問題,假造數字來欺騙外界。
一個直接打臉官方的事件是,中國電動車品牌「雷丁汽車」集團創始人李國欣,上個月「實名舉報」山東濰坊市昌樂縣委書記王驍,指王為了粉飾縣政府經濟業績,自2022年3月起逼迫雷丁汽車等當地大企業虛報企業工業產值和銷售產值人民幣數百億元。其中雷丁汽車在去年上報了銷售產值67.28億元,但公司實際財務數據為20.45億元,累計虛報了人民幣46.83億元,也就是上報和實際數字落差超過三倍。
舉報內容在網上引發熱議,但昌樂縣不是單獨個案,王驍書記更不是唯一業績造假的地方一把手,因這牽涉到中國政府體制問題。儘管北京當局多年前即曾指示,要改進選拔幹部的考核辦法,不再簡單以GDP的增長論英雄,但長期的經濟成長掛帥風氣,仍讓許多官員為求數字漂亮,不惜在統計灌水、乃至逼迫民企造假業績。有網友批評,一個縣就能夠虛報如此產值,顯見中國經濟灌水問題多嚴重,從中不難看出所謂去年中國經濟成長3%的真實性如何。
如果說過去幾年是因嚴格清零,造成企業經營不振,民間消費下降,那在清零結束後,一切是否就恢復正常呢?表面上市場是變熱鬧了,百貨公司又見人潮湧動,尤其近日很多城市的銀行分行門口早上天未亮便大排長龍,乍看以為排隊的人是來借錢或提款的,殊不知他們其實是來排隊還錢(房貸)的。
這顯示了幾層意義,首先現今中國人不是沒錢。根據天風證券統計,大陸去年全年住戶存款增加16兆元,較2021年(9.9兆元)上升超過6兆元。若把16兆元除以中國約10億成年人口,相當於每人銀行戶口進賬約1.6萬元。這反映民眾在「動態清零」下,消費大幅減少而增加儲蓄,因此多放了錢在銀行。
儲蓄本來不是壞事,但當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勒緊荷包」,則會導致消費及投資不足,使得整體經濟停滯不前。因此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才會說,中國經濟復甦關鍵在於「將當期總收入最大可能地轉化為消費和投資」,也就是要民眾減少儲蓄。
問題在於既然清零已經結束,民眾為何依然不願消費,或者把現金投入較高回報的投資,例如買股票、買基金,乃至再多買一間房,反而急著把錢拿去還房貸?畢竟房貸是相對便宜的貸款,而且近期利率急降,在一般情況下,屋主即使有充足現金,通常都不會先向銀行還貸款。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對前景缺乏信心,因此寧願先「還債減壓保平安」。
民眾急著還錢,對銀行並非好事,將使利息收入驟減。所以各大小銀行近期針對「提前還貸」設置諸般阻撓,包括額外徵收違約金或服務費,甚至取消網上預約服務,讓屋主必須親身到銀行排隊。
各地出現「提前還貸」熱潮,直接衝擊房地產市場的復甦,也預示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疲弱,因房地產及其相關產業佔中國GDP接近四分之一。此外,近七成的中國家庭財富也與房市有關。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去年一整年,全中國新住屋的總銷售金額,滑落至11.67兆人民幣左右,較前一年萎縮近28%,寫下過去5年來的最低水平。
為了提振房市,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大陸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相繼鬆綁「三條紅線」、「限購」、「限價」等監管措施,並且不斷推動下調利率,鼓勵民眾入市買樓。不過據克而瑞統計,今年1月份百強房企整體銷售額僅3543億元,按年減少32.5%,更較去年12月份銳降48.6%,遠遜於市場預期。
同樣值得憂慮的,是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據國際結算銀行(BIS)的統計,去年中國的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創下新高達到51.87兆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95.3%,這是1995年開始統計該數據以來最高的負債率。主因是清零政策下,地方政府不得不大量舉債支持經濟。
由於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大陸各地正大量發行地方債因應,高盛報告預估,大陸2023年地方專項債(城投債)發行額度將達到4兆元人民幣,創下歷史新高,且專項債未來幾年將在政府融資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但透過基建來拉抬疫情下的經濟,持續以專項的「城投債」方式舉債,也埋下財政隱憂。
城投債指「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債務」,是由政府設立的「城投公司」作為發債人,並非政府直接借取,但由地方政府提供十足擔保,被視為「隱性地方債務」。據統計,大陸全國城投債在2018年達到人民幣6點8兆元,去年中增加到人民幣14點7兆元,即過去三、四年暴增超過一倍,其中不少款項估計是用於核酸檢測、僱用大白等抗疫支出。由於債額龐大,中央政府已經表明「愛莫能助」,各地方只能自尋出路。
最近貴州遵義旗下的遵義道橋建設有限公司一批人民幣156億元債務到期,由於公司無力償債,遂由遵義市政府出面與債權銀行達成協議,讓債務展延20年,還把利息減半,債權銀行形同被政府「變相賴帳」。
遵義並不是單獨個案,據統計,今年全中國大陸將有約人民幣4點6兆元城投債到期。有此前例,相信會有更多地方政府援引,甘冒拖垮財政與金融的風險,無論如何也要把經濟數字做上去。大陸今年經濟挑戰有多大,由此不難想見。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