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總統賴清德就任滿一周年,比起前總統蔡英文對兩岸採取不挑釁、維持現狀,賴政府似乎更加激進,推出「賴17條」,恢復《軍審法》、兩岸交流逐步限縮,明白地將中共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強烈政治宣示使台海再現危機,中共對台軍事威嚇明顯升級。學者分析認為,北京對賴政府的不信任感遠高於蔡英文時期,未來中共軍事表態的頻率與強度恐將持續升高,賴政府必須審慎因應,以免在美中競合下成為被犧牲的棋子。
回顧蔡英文8年執政,對於兩岸關係數度重申「不挑釁」、「不冒進」、「維持現狀」等應對中共出招,並且多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多試圖尋求國際支持作為保護台灣的策略,在兩岸對立下,尚能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然而賴清德上任這一年「蔡規賴不隨」,多次強調「兩國互不隸屬」,更直接且激進的表態,與蔡英文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形成鮮明對比,逐步地越過這一條紅線,這既是向蔡英文路線告別,也像是向中共的政治宣戰,中共加大軍事行動表明不滿,兩岸敵意螺旋不斷攀升。

賴上任拋「兩岸互不隸屬」 新兩國論掀起台海驚滔駭浪
同年10月,賴清德發表上任後首次國慶演說時表示,「中華民國已經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更直言民主自由在這塊土地上成長茁壯,「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不出所料,中共再度發起「聯合利劍—2024B」的環台軍演。

今年3月13日,賴清德首度定調中共為「境外敵對勢力」,強調中共對台灣的統戰滲透與安全威脅日益嚴峻,並端出「賴17條」因應策略,包括恢復軍事審判、強化公職人員及宗教團體赴中交流揭露制度等,緊縮兩岸交流程度是近年之最。不久,中共即組織陸、海、空軍及火箭軍等兵力,在台灣周邊組織艦機「多向抵近」展開聯合演訓,外界普遍分析此次軍演警告賴政府意味濃厚。
自賴清德上任,這一年除了這幾個較大型的聯合演訓,中共更逐步地用「灰色地帶」行動,慢慢抹去台海中線,共機、共艦擾台成了日常,甚至呈現「包圍台灣」形式的擾台狀況也是屢見不鮮,如今的兩岸關係風高浪急、危機四伏。
學者示警:賴清德對中強硬 恐加劇台海軍事風險
淡江戰略所兼任助理教授揭仲指出,賴清德總統將兩岸互不隸屬、中共列為境外敵對勢力,並主張恢復軍事審判制度,勢必引發中共反應。然而,他認為,「北京不會只單純因應賴政府的作為,還會評估此舉對美中關係及區域穩定的影響,才決定是否以軍事行動回應,以及回應的強度。」
揭仲指出,共軍在台海周邊無預警軍演從去年起便成為常態。他進一步分析,無預警軍演除具政治施壓意涵,也兼具實戰化訓練目的,測試海空軍部隊接到命令後能否迅速應對。

揭仲認為,賴政府可能意在透過限縮交流、升溫台海情勢,表明與美方緊密合作,「但這樣的策略必須謹慎拿捏,以免台灣淪為美中交易的籌碼。」他強調,台灣在面對當前國際局勢,應謹慎避免主動升高衝突,以維持最大的國際支持與自身安全空間。
台灣不是吃素的! 不對稱作戰深化防禦
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指出,確實賴清德就任後,中共在軍演的頻率與規模上皆有提升,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共對台機艦騷擾以增加約300%。2024至2025年間,多次的戰備進軍及聯合軍演,今年4月1日更首次出動「山東號」航艦公開參演,顯示中共在演習裝備宇頻率上均有升高的趨勢。蘇紫雲表示,中共軍事行動意圖恫嚇台灣,事實上也讓國際社會更具體認知到「中國威脅論」。他認為,中共即便進行軍事升溫,但仍陷於戰略手段與目標兩難,封鎖行動易招致國際介入。

對於中共軍演戰略,蘇紫雲進一步分析,中共近年軍演確實更強調海上封控與隔離作戰,並以正規海軍搭配海警部隊聯合作業,塑造台海「內海化」的治權主張,企圖內外線同步壓制台灣。
蘇紫雲強調,台灣地形「易守難攻」,以小博大的不對稱作戰仍具高成功率。他認為,持續投資低成本高效能的防衛裝備,如反艦飛彈、防空系統、無人機等,以火力取代兵力,提升防衛效能。
更多新聞:賴執政周年1/朝小野大!「不妥協的總統」內政頻卡關 藍白夾擊難拚民意
更多新聞:賴執政周年2/兩岸回不去了 學者:現在的習近平侵略性更強、更沒耐心
更多新聞:賴執政周年3/台積電赴美、關稅衝擊 台鏈科技大廠恐「肉粽式出走」
更多新聞:賴執政周年4/關稅、台幣暴衝何解 學者:給川普的「投名狀」條件是關鍵
更多新聞:賴執政周年6/內閣狀況多!卓榮泰淪「覆議長」 2部長狂失言遭轟應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