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雙邊交戰至今,已經十天。不過在開戰不久,以色列隨即動員了30萬後備部隊,因應接下來的作戰需求。這股召集能力,反映出士兵的素質,和國家認同感,起因長久以來全民皆兵的國內政策,也才足以應對當地情勢。
前駐以色列大使張良任:「1973年在敘利亞,以色列幾乎戰敗了,也是因為後備部隊很快的到位,然後很快的能夠接手,能夠投入戰局,才把這個情況扭轉,因為以色列人知道,我打過一次敗仗就沒有了,這國家就沒有了,這是一個生存問題。」
全球防衛雜誌編輯部主任宋玉寧:「它(現役)只有十幾萬這樣的規模,基本上沒有辦法因應作戰的需求,所以它的確極度的仰賴他的後備部隊。」
全球防衛雜誌編輯部主任宋玉寧:「全國大概你可能超過八成的國民,都要服義務役的兵役,那他的役期也比較長,通常大概都是兩年多以上,而且他男生女生,你都要服義務役,所以幾乎你可以講說以色列的國民,大概大部分的人都當過兵,都有服兵役的經驗,那另外來講就是你退伍之後,那就是所謂的後備,或者成為預備役的部隊。」
依照法規,以色列國內年滿18歲的猶太裔年輕人,除非身心狀況重大,都得入營服役,退伍後才能念大學,而男性年滿55歲,女性年滿50歲之前,都是備役人員,即便宗教派別的觀念差異,使得以色列年輕人也出現閃兵不過為數不算多因為當兵早已融入生活,而從軍也是出人頭地管道之一,這點讓新加坡實際仿效。
淡江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陳奕帆:「在他選擇的過程當中就覺得,如果你想加入以色列軍隊的話,國家政府是會特別花錢去培養你,然後把你再往上,拉到軍隊的比較中高階的幹部去受訓,有時候以色列軍隊,他們會選送他們的人員,到國外的相關的軍隊或是智庫,去一些受訓培訓,讓軍隊有不同的視野跟國際觀,當然以色列跟美軍之間的交流,是非常非常密集的,尤其以色列他在跟美國的計畫當中,對外軍事援助的這個項目裡面,也是在美國國會裡面,撥出比重的一個很大的部分。」
以色列不設軍校,靠服役表現換取拔擢,甚至出國深造,而1973年贖罪日戰爭慘勝後,催生的"塔皮歐"計畫,每年只取1%菁英人才的1%,在大學修習物理科學,科技軍力由此累積,此外重思考不重教條的文化,反映在實務。
前駐以色列大使張良任:「我們在軍中長官的命令,有命必行軍令如山,但是以色列不見得,如果他覺得你這個命令窒礙難行,或者我不大認同的話,他也可以不遵守。」
全球防衛雜誌編輯部主任宋玉寧:「這幾天慢慢有新聞傳出來,比如說有一位女兵,然後領導這個居民然後一起反擊,一個可能是一個很年輕,二十幾歲的他的少尉或者中尉,那他可能他就是要負責,一段的邊界都是由他去負責,所以當他碰到狀況的時候,他不是在等說長官來下命令說,我該怎麼做,而是他直覺他就要自己去思考去反應。」
國情畢竟不同,文化不可能複製貼上,但是全民皆兵的求生之道,至少在加薩走廊行之有年,也確實讓小國有本錢和敵火一搏。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