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清龍(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長、獨立媒體人)
距離總統大選投票只剩6個月,剛過去這個周末一場溽暑下的反綠大遊行,把非綠「大聯盟」變成互打的「大擂台」;國民黨會不會換侯?郭台銘會否參選到底?至今仍是一團迷霧,更不用說棄保如何操作,因為根本不知道要棄誰保誰!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當初修憲時如果總統選舉採取兩輪投票的話,台灣今天的政治面貌將如何?2024大選會變怎樣?
這個假設雖然有些時光機的味道,卻不是毫無根據。回顧1991年李登輝推動修憲時,關於總統選制主要有一大一小兩個爭論,大爭論是要採取公民直選還是委任直選,小爭論則是公民直選後,是採兩輪投票以確保當選人得到過半選民支持,還是只要相對多數一次投票定生死。
當時各界關注的焦點都在前者,但現在回過頭看,後者的影響其實更大。原因是公民直選在當時已是大勢所趨,即使馬英九等委任派反對,終究如螳臂擋車無法撼動。但是要採一輪還是兩輪投票,卻是大有討論空間。
 
兩輪投票的好處是,可確保當選人得到過半選民支持,不會出現少數民意總統。何況已有法國模式在先。當時國民黨內的委任派,在反對公民直選不成後,就以上述理由力推兩輪投票,背後的考量是國民黨政治板塊大於民進黨(當時還沒有藍綠之說),如果採兩輪投票,選票最後還是會集中到一人身上,可確保國民黨政權於不墜。
據了解,李登輝當時對此並無定見,沒有非要一輪投票不可。不過民進黨堅決反對兩輪投票。在許信良「夜奔敵營」進行談判後,老李基於修憲必須朝野共同背書的考量,加上黨內也有人認為,台灣禁不起兩輪投票的社會震盪,最後拍板採一輪投票決勝負。
且不管當年修憲的種種算計,如今回頭看,假設當時決定採取兩輪投票,後續的政治影響可以非常驚人。就以2000年那場選舉為例,由於第一輪投票結果是陳水扁39.3%、宋楚瑜36.8%、連戰23.1%,沒有人得票率過半,須由居前兩名的陳水扁和宋楚瑜進入第二輪,而以宋當年的氣勢,阿扁就未必能夠當選。
關鍵在於第一輪投給連戰的選民(許信良拿0.63%、李敖0.13%,可略而不計),第二輪是轉向宋的多還是倒向扁的多。連、宋雖然系出同門,但黨內提名時關係已經搞壞,加上宋楚瑜是外省籍,也不排除他最終還是落敗。但可以確定的是,國民黨同樣在那一年就會失去政權。
1996年至今,台灣舉辦過七次總統大選,除了2000年「三角督」那一次,無論是1996年的李登輝,2004年的陳水扁、2008、2012年的馬英九,以及2016、2020年的蔡英文,得票率都超過百分之五十,並沒發生當初修憲時所擔心的少數總統的問題。乍看之下,有沒有兩輪投票似乎沒那麼重要。
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兩輪投票沒有意義。須知選制設計必然影響選舉實務,如果是採兩輪投票,根據法國經驗,第一輪往往會出現參選爆炸,許多人跑出來角逐,把票源攤薄、分散,使得候選人得票很難過半,必須進入第二輪決勝負,這時所謂的棄保就會發生。
 以法國去年舉行的大選為例,第一輪投票中,候選人多達12位,現任總統馬克洪得票率27.8%跑第一,右翼的國民聯盟候選人瑪琳·勒朋23.1%居次,左派的梅蘭雄以21.95%位居第三,其他9位候選人得到從7%到0.56%不等的選票。
因沒有候選人得票率過半,第二輪投票就由馬克洪與瑪琳·勒朋對決。原先支持左派的法國選民,對中間派的馬克洪並不認同,但為了不讓右派的瑪琳·勒朋當選,還是把票轉到馬克洪身上。最終馬克洪就以58.55%對41.45%的優勢順利當選,成為法國近20年來首位成功連任的總統。
焦點再回到台灣2024選情。目前民調排名大致是民進黨賴清德、民眾黨柯文哲、國民黨侯友宜, 侯友宜長期位居老三,以致黨內換侯呼聲頻傳。不過因為有過去換柱的教訓,估計7月23日全代會換侯的機會不大。
至於柯文哲,雖然他在年輕選票領先,總體支持率不斷攀升,但其中不少是來自不挺侯的韓粉與郭粉,一旦郭台銘最後決定獨立參選,相信柯的聲勢會消風不少,至遲9月中就會明朗。
不過政治是可能的藝術,當然也不能排除郭、柯最終合流,冀望重演去年的高虹安模式,把侯友宜打成第二個林耕仁,賴清德變成第二個沈慧虹。因此,7月後選舉進入下半場,最大變數就是郭台銘的動向,以及由此牽動的藍白整合問題。
 但如果台灣是採兩輪投票,選情就可以有更多想像空間。依目前態勢第一輪應無人得票過半,賴清德進入前兩名則無問題,屆時第二輪投票他的對手誰屬,就十分有趣。無論是賴清德VS柯文哲、賴清德VS侯友宜、賴清德VS郭台銘,每一種組合都牽動藍白綠選票的流動,誰勝誰負充滿懸念。
最後值得一提的還有兩個六比四的問題。第一個六比四是藍綠的政治版圖比較。
從1996年到2012年,歷次大選藍綠的得票大致就是藍六綠四(2004兩顆子彈除外)。但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傳統的政治版塊出現消長,綠緩升藍陡降。到了2016蔡英文勝選,4年後又高票連任,綠營的基本盤已經超越藍營,同時柯文哲組黨後,白色勢力也逐漸成形。
不過台灣總統民選後,從無政黨在兩任執政後還能贏得下次大選,所謂「當家久了狗都嫌」,民進黨已經執政8年,自然累積不少民怨。所以現在的賴清德已沒有過去蔡英文的優勢,他面臨的是另一個六比四問題,即贊成2024下架民進黨的高達六成,反之只有四成。這是賴請德民調始終難以突破四成的原因,也是非綠大聯盟最大的動能所在。
「藍白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就像日本政治學者小笠原分析的,反民進黨陣營分成國民黨和民眾黨,外界認為藍白合有希望戰勝綠黨,但他認為這不可能只是單純的1+1=2,許多柯文哲年輕的支持者並不喜歡國民黨,藍白合反而會讓他們投下棄權票。
所以寄望以侯友宜為主的藍白合,基本上不會出現,除非9月後他的支持率超過柯文哲,才有一絲可能,但即使如此也贏不了賴清德。倒是郭台銘和柯文哲如果合流,無論是郭柯配還是柯郭配,都是打破傳統藍綠選戰格局的新組合,或許就有一搏的機會。
距離總統大選投票只剩6個月,剛過去這個周末一場溽暑下的反綠大遊行,把非綠「大聯盟」變成互打的「大擂台」;國民黨會不會換侯?郭台銘會否參選到底?至今仍是一團迷霧,更不用說棄保如何操作,因為根本不知道要棄誰保誰!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當初修憲時如果總統選舉採取兩輪投票的話,台灣今天的政治面貌將如何?2024大選會變怎樣?
這個假設雖然有些時光機的味道,卻不是毫無根據。回顧1991年李登輝推動修憲時,關於總統選制主要有一大一小兩個爭論,大爭論是要採取公民直選還是委任直選,小爭論則是公民直選後,是採兩輪投票以確保當選人得到過半選民支持,還是只要相對多數一次投票定生死。
當時各界關注的焦點都在前者,但現在回過頭看,後者的影響其實更大。原因是公民直選在當時已是大勢所趨,即使馬英九等委任派反對,終究如螳臂擋車無法撼動。但是要採一輪還是兩輪投票,卻是大有討論空間。
兩輪投票的好處是,可確保當選人得到過半選民支持,不會出現少數民意總統。何況已有法國模式在先。當時國民黨內的委任派,在反對公民直選不成後,就以上述理由力推兩輪投票,背後的考量是國民黨政治板塊大於民進黨(當時還沒有藍綠之說),如果採兩輪投票,選票最後還是會集中到一人身上,可確保國民黨政權於不墜。
據了解,李登輝當時對此並無定見,沒有非要一輪投票不可。不過民進黨堅決反對兩輪投票。在許信良「夜奔敵營」進行談判後,老李基於修憲必須朝野共同背書的考量,加上黨內也有人認為,台灣禁不起兩輪投票的社會震盪,最後拍板採一輪投票決勝負。
且不管當年修憲的種種算計,如今回頭看,假設當時決定採取兩輪投票,後續的政治影響可以非常驚人。就以2000年那場選舉為例,由於第一輪投票結果是陳水扁39.3%、宋楚瑜36.8%、連戰23.1%,沒有人得票率過半,須由居前兩名的陳水扁和宋楚瑜進入第二輪,而以宋當年的氣勢,阿扁就未必能夠當選。
關鍵在於第一輪投給連戰的選民(許信良拿0.63%、李敖0.13%,可略而不計),第二輪是轉向宋的多還是倒向扁的多。連、宋雖然系出同門,但黨內提名時關係已經搞壞,加上宋楚瑜是外省籍,也不排除他最終還是落敗。但可以確定的是,國民黨同樣在那一年就會失去政權。
1996年至今,台灣舉辦過七次總統大選,除了2000年「三角督」那一次,無論是1996年的李登輝,2004年的陳水扁、2008、2012年的馬英九,以及2016、2020年的蔡英文,得票率都超過百分之五十,並沒發生當初修憲時所擔心的少數總統的問題。乍看之下,有沒有兩輪投票似乎沒那麼重要。
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兩輪投票沒有意義。須知選制設計必然影響選舉實務,如果是採兩輪投票,根據法國經驗,第一輪往往會出現參選爆炸,許多人跑出來角逐,把票源攤薄、分散,使得候選人得票很難過半,必須進入第二輪決勝負,這時所謂的棄保就會發生。
因沒有候選人得票率過半,第二輪投票就由馬克洪與瑪琳·勒朋對決。原先支持左派的法國選民,對中間派的馬克洪並不認同,但為了不讓右派的瑪琳·勒朋當選,還是把票轉到馬克洪身上。最終馬克洪就以58.55%對41.45%的優勢順利當選,成為法國近20年來首位成功連任的總統。
焦點再回到台灣2024選情。目前民調排名大致是民進黨賴清德、民眾黨柯文哲、國民黨侯友宜, 侯友宜長期位居老三,以致黨內換侯呼聲頻傳。不過因為有過去換柱的教訓,估計7月23日全代會換侯的機會不大。
至於柯文哲,雖然他在年輕選票領先,總體支持率不斷攀升,但其中不少是來自不挺侯的韓粉與郭粉,一旦郭台銘最後決定獨立參選,相信柯的聲勢會消風不少,至遲9月中就會明朗。
不過政治是可能的藝術,當然也不能排除郭、柯最終合流,冀望重演去年的高虹安模式,把侯友宜打成第二個林耕仁,賴清德變成第二個沈慧虹。因此,7月後選舉進入下半場,最大變數就是郭台銘的動向,以及由此牽動的藍白整合問題。
最後值得一提的還有兩個六比四的問題。第一個六比四是藍綠的政治版圖比較。
從1996年到2012年,歷次大選藍綠的得票大致就是藍六綠四(2004兩顆子彈除外)。但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傳統的政治版塊出現消長,綠緩升藍陡降。到了2016蔡英文勝選,4年後又高票連任,綠營的基本盤已經超越藍營,同時柯文哲組黨後,白色勢力也逐漸成形。
不過台灣總統民選後,從無政黨在兩任執政後還能贏得下次大選,所謂「當家久了狗都嫌」,民進黨已經執政8年,自然累積不少民怨。所以現在的賴清德已沒有過去蔡英文的優勢,他面臨的是另一個六比四問題,即贊成2024下架民進黨的高達六成,反之只有四成。這是賴請德民調始終難以突破四成的原因,也是非綠大聯盟最大的動能所在。
「藍白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就像日本政治學者小笠原分析的,反民進黨陣營分成國民黨和民眾黨,外界認為藍白合有希望戰勝綠黨,但他認為這不可能只是單純的1+1=2,許多柯文哲年輕的支持者並不喜歡國民黨,藍白合反而會讓他們投下棄權票。
所以寄望以侯友宜為主的藍白合,基本上不會出現,除非9月後他的支持率超過柯文哲,才有一絲可能,但即使如此也贏不了賴清德。倒是郭台銘和柯文哲如果合流,無論是郭柯配還是柯郭配,都是打破傳統藍綠選戰格局的新組合,或許就有一搏的機會。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