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艦飛彈對國防造成嚴重威脅,國防部「劍影專案」編列24億,從2017年開始進行「海劍羚飛彈系統」研發,原訂2020年完成,但海上測試出現技術問題,經不斷修正技術後,終於在完成初期作戰測評階段。
敵艦發射反艦飛彈,敵機再發射飛彈攻擊,我方戰系型海劍羚系統蓄勢待發。
敵機反艦飛彈與戰機遭到擊毀,這就是國防部編列24億4千多萬,從2017年開始進行研發的海劍羚飛彈系統。
下一步,則是要在2023年第一季,進行作戰測試評估,海軍也規劃,將在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及沱江級後續艦上,部署海劍羚飛彈系統。
軍事專家 鄭繼文:「這個武器對於海軍來講,它可以用來汰除目前仍在使用這種海欉樹防空飛彈系統,畢竟海欉樹它的服役時間比較久,而且它的技術相對來講也比較老舊,因此海劍羚,這種類似美國RAM,就是海公羊防空系統這樣的一個武器,我認為是符合目前海軍在短距離防空之所需。」
中科院以天劍一型飛彈為基礎,除彈頭與推進段外,新型尋標頭,追加的中途誘導模式,摺疊彈翼與自轉尾翼等技術,用來攔截反艦飛彈與低空防衛。
國防院副研究員 舒孝煌:「改良了它的彈翼跟火箭的噴嘴,彈翼可以摺疊,然後噴嘴改成向量式,可以讓它的機動性更好,部署在一些小型的艦艇上面來強化這個...,因為小型艦艇它沒有辦法放太大的這種發射系統,那目前我們知道海上的防空能力,目前看起來都有一些進展,包括我們正在測試自己的相位陣列雷達,然後垂直發射系統,大概關鍵技術,美方可能也願意提供。」
飛彈內加裝導引器,發射後由雷達導引,終端採紅外線鎖定目標摧毀,此外,飛彈還具有敵我識別、電子反反制及紅外線反反制能力,可以在夜間作戰。
國防院戰略所長 蘇紫雲:「它在國際間參考的模組,是所謂的公羊飛彈,也就是西方的國家,鑒於反艦飛彈威脅越來越大,傳統的這種近迫快砲,像說方陣快砲,它射程比較短,可能只有三千公尺,所以這樣子強化近迫防衛系統是有必要的,中科院他也參考國外的作法,是把我們天劍一型的空對空飛彈,轉為面對空,那在海面上就是艦對空,在陸地上就是陸對空的飛彈。」
要反制低空巡弋與反艦飛彈,海劍羚飛彈系統共有「獨立型」、「戰系型」、「陸地機動型」,2018年陸上飛控測試順利,但海上測試卻面臨許多技術問題。
國防院戰略所長 蘇紫雲:「它主要的技術問題是24聯裝,它的重量比較大,所以這個機電系統在轉向,面對這個來襲的飛彈的時候,速度要提升,那第二個是雷達部分,因為海面會有湧浪,所以海面的雜波會比較多,所以這個在海上測試,就需要更為精密的去調校。」
軟硬體技術一一克服後,海劍羚飛彈系統總算即將問世。
海軍前艦長 張競:「這種武器雖然是由海軍所建案投資發展的,事實上對於三軍其它的陣地或者設施也有它可用的功能,比方說高山的雷達站,事實上它也有可能作為近距離的防空武器,支援我們整體防空遠距飛彈,射程較遠的遠程飛彈,或者中程飛彈,填補它的空隙,作為自衛戰鬥的一部分。」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