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巡艦「嘉義艦」今天下水,專家分析指出,過去艦艇命名均以來自中國的脈絡為主,但近年海軍、海巡對於軍艦命名方式本土化,有助深化大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增加軍人榮譽感。
海巡署4000噸級海巡艦「嘉義艦」上午在高雄舉行下水典禮,總統蔡英文親自主持,4000噸級艦是海巡有史以來噸位最大的艦艇。
根據統計,台灣海軍與中國目前至少4艘軍艦撞名。國軍6艘拉法葉級軍艦,均以中國各省命名,分別「康定、西寧、昆明、迪化、武昌、承德」;中國海軍計畫生產的中華神盾飛彈驅逐艦,艦名也都以中國各城市為名,其中兩艘為「昆明」、「西寧」,與海軍拉法葉級軍艦相同,而海軍拉法葉中的「康定」,則與中國現役053型飛彈護衛艦撞名。
此外,海軍主戰艦艇也以中國歷史名將為名,現有8艘成功級飛彈巡防艦分別為:成功、鄭和、繼光、岳飛、子儀、班超、張騫、田單,中國也有一艘名為「鄭和」的軍艦,但非作戰艦而是遠洋航海訓練用途。
前海軍新江軍艦艦長、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教官呂禮詩表示,過去他曾任以新店溪為名的「新江軍艦」艦長,每次營區開放介紹命名背景時,總會引起在場民眾正面的肯定與回響,也有助於深化大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增加軍人榮譽感。
他認為,如果只是一廂情願認為,藉艦名的情感投射就能重返當年(西元1949年前)的榮耀,其實並不實際。
針對海軍軍艦的命名方式,呂禮詩認為,海軍艦艇過去的命名大多是以中國的省份、地名為主(例如康定、武昌、濟陽、丹陽等),真正開始改變,則是從錦江級艦艇原型艦開始,後續艦為淡江艦(淡水河)、新江艦(新店溪)、鳳江艦(高雄鳳山)等。
命名進入穩定期,則是原本名為「紀德、明德、同德、武德」的4艘紀德級艦,但前總統陳水扁執政後改名為「左營、蘇澳、基隆、馬公」,開啟艦艇命名本土化的風氣。
呂禮詩也指出,海軍艦艇的命名目前仍然無跡可循,原因在於當外界認為海軍艦艇的命名自紀德級艦進入穩定期後,卻出現了以中國地名的「沱江鑑」;當時軍方解釋,目的是紀念民國47年原沱江軍艦(PC-104)在九二海戰期間的英勇事蹟,才命名為沱江艦。
雖然海巡艦艇的命名,目前也觀察不到一定成規,但相較於海軍,呂禮詩認為,海巡艦艇的命名相對本土化。
例如500噸級的台北艦、台中艦、基隆艦、花蓮艦、澎湖艦、南投艦、金門艦、連江艦;1000噸級的苗栗艦、桃園艦、台東艦、屏東艦;2000噸級的台南艦、新北艦;3000噸級的宜蘭艦、高雄艦;4000噸的嘉義艦。若以台灣縣市計算,目前僅剩新竹、彰化、雲林尚未命名。
不過,國防部長嚴德發去年10月在立法院備詢時則指出,未來國軍的造艦計畫,未來也會以台灣鄉鎮市區等納入命名。
另外,針對「擲瓶儀式」由來,海巡人員今天表示,相傳發生船難時,船上存活人員只能將想說的話寫在紙上、裝入酒瓶拋向大海,希望瓶子能被岸上人員發現。
因此,無論各國民間、海軍或海巡新船下水典禮時先舉行擲瓶禮,意味著祈禱海上不再出現漂流瓶,而香檳瓶在船頭摔得越碎越好,代表航行平安。
海巡人員說,擲瓶時若酒瓶未破會被視為不吉利,為避免發生這樣的狀況,典禮會設計將酒瓶以細繩吊在空中,擲瓶者用小斧砍斷細繩,讓瓶子落在船頭撞碎,以免擲瓶者臂力不夠敲不破玻璃瓶。
擲瓶由女性進行,是因為將船擬人化,認為擲瓶者就是船的「母親」,而母親在新船典禮中宣讀扮演庇佑者角色,因此如果船隻除役,禮數上應告知擲瓶者。(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