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家】高齡化議題一向被視為國安層級的挑戰,但社會探討這項議題時,卻仍多以傳統的銀髮思維主導政策與產業方向,亦即聚焦對經濟負面衝擊、退休金不足等。事實上,金融才是健全高齡化社會的關鍵觸媒。
根據國發會2022年發布最新人口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加入「超高齡社會」俱樂部,屆時,台灣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達20%以上,比世界平均比例高2倍有餘。台灣少子化、老化速度堪稱全球之最。
雖然高齡化議題一向被視為國安層級的挑戰,但社會探討這項議題時,卻仍多受傳統的社會福利思維主導,亦即聚焦對經濟負面衝擊、退休金不足或擴大高齡社會福利(以及財源)的方向去思考。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長期單靠公共資金做好高齡社會因應的準備,不少先進國家已擺脫全靠公共資金負擔的觀點,清楚認知若能推動高齡產業發展,並找出商業模式達成永續,不但可達成民眾、政府及投資者的多贏,更將為國民帶來高品質老後生活的契機。
金融化才能健全「高齡化」
尤其,台灣2023年超額儲蓄將達到新台幣3.1兆元,累計4年的超額儲蓄高達13兆,已超過GDP的一半,獨步全球。而根據「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發現,未退休者退休準備工具前3名依序為定存與儲蓄(56.6%)、保險(43.4%)、股票(37.9%),一方面雖顯示台灣人儲蓄意識普及,卻也顯示出由於高齡金融商品選擇少,民眾也只能以存款、保險等既有工具做因應,是以超額儲蓄去化難,也是可預期的事。因此,如何配合高齡社會的需要,開發更多元、更前瞻的高齡金融商品,讓社會大眾獲得收益保障生活的同時,讓資金持續循環,進一步支持高齡產業的發展。先進國家正為這個目標做出努力,其中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更是蔚為主流。
美國醫療保健REITs正夯
以美國為例,REITs在醫療及長照領域的成長可追溯到1980年代和1990年代,當時政府削減補貼和不斷上升的醫療保健成本,使得一些醫療系統出售其不動產以獲得現金。REITs可以在公開市場上出售股份以籌資購買不動產,然後將租金作為股息分配給投資者。90年代,REITs的投資主要集中在醫療辦公樓(MOBs)上,因為面臨財務壓力的醫療服務提供出售部分建築物並租回空間,以獲得資金重新投資於其核心業務。截至2021年,美國的上市醫療照護REITs共有18家,市值總計達到1,200億美元。這些REITs擁有7,182處房產,占所有醫療保健不動產的8%。由於上述統計只有涵蓋上市的REITs,實際上REITs的占比應該更高。
美國規定REITs每年必須以股息的形式向股東支付90%的應稅收入,為投資者提供吸引人的收益。以長照機構的幾個主要REITs包括Omega Health care Investors (OHI)、Care Trust REIT(CTRE),以及Sabra Health care REIT(SBRA),年化報酬率分別為9.4%、5.6%以及9.1%。相較於一般大型住宅REITs的股息(在3%至9%間),猶有過之,更遠高於標準普爾500指數股息收益率的1.7%。
芬蘭長照積極引入私人資金
另外,芬蘭雖是社會民主主義國家,但他們的私人投資高齡長照,其發展速度也毫不遜色。芬蘭在20世紀90年代初,非公立醫療機構主要由慈善機構組成,大多數營利性照護機構通常都是相對較小的家族企業。然而,近年來,金融化連鎖機構在該領域變得更加活躍;1990年,只有0.5%的護理人員受雇於私人營利性公司,但到2018年,這個比例已經成長到20.4%,總計45,726名員工。在居家照護服務中,私營機構占比高達52%(THL,2020)。Attendo Ltd、Esperi Care和Mehiläinen是主導老年護理市場的三大公司,雇用了私人醫療保健領域勞動力總數的一半以上。
金管會針對高齡化社會所衍生之各項老年經濟安全議題,除辦理法規鬆綁外,並積極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研發相關金融商品與服務。目前比較具體的措施例如安養信託、信託2.0、逆向抵押貸款、高齡金融適用之基金與保險商品,尤其近期積極推展信託更是不遺餘力。然而,信託只是其中一種,且以目前信託型態,不是單位化、可交易之金融商品,基本上流動性不佳,因此市場需求現在還不是令人滿意。歸根究柢,針對規劃退休民眾在因應高齡化的需求,現有對策顯然不足,需要提供更為多元的健康促進、醫療照護等服務供選擇;而站在金融產業的角度,如何發展更多金融商品,同時從中取得合理的利潤,促進產業發展;金融消費者需要有好的高齡金融投資標的,有固定收益的同時,去化超額儲蓄。
因此,高齡金融政策,在商品的創新與規劃上,應有建立長壽金融的生態圈思考,達成退休者、金融業與金融消費者三方共贏,如此,高齡化將不再是社會的壓力,反而能創造新的契機。
長壽經濟潛力加持 高齡金融商品發展空間大
不久的未來,長壽產業規模將成為地球上最大的產業。根據顧問公司Deep Knowledge Group估計,2021年全球長壽經濟的規模達25兆美元,超過全球GDP(96兆美元)的四分之一,在2026年,全球長壽經濟的規模更會成長到33兆美元,屆時占比將更高[圖1]。
在這樣龐大的發展潛力加持下,展望未來,一些更新型金融機構與商品有望出現與發展;例如專注於高齡產業的創投基金、提供高齡科技(Age Tech)公司融資的銀行、長壽指數基金、ETF、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甚至是專注於高齡金融產品的專業證券交易所,一旦這些機構與產品逐步完整,其提供的資金流動性增加,將啟動一個自我延續的高齡長壽金融循環:在實現健康長壽方面取得的進展越大,投資者就越願意投資於高齡產業、進一步的推動健康長壽更大進步。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