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中正義公司進口牛油,引爆食用油混充飼料油風波,這才讓大家發現,原來進口動物油全都合艙裝船,這樣比較省成本,也就是說進口的牛油全都是原料油,由廠商區申報要做食用油還是飼料油用途後,檢驗合格後報關,因此進口的都是未精煉的粗油,專家認為,最好在澳洲就要精煉1次,進口後廠商2度精煉,才能吃得安心,且源頭取材部位也不一樣,食用牛油只能取牛的皮下脂肪,否則內臟可能含有重金屬。
衛生局人員(2014.9.15):「小心小心小心。」
還記得這個月中,高雄市衛生局到正義公司抽查牛油,因為前不久遭質疑,飼料油混充食用油。
衛生局人員(2014.9.15):「依規定報驗時候,要檢附相關公正單位可供食用證明。」
正義公司出示澳洲檢驗證明,說明這一批牛油精煉後可供食用,食藥署也說澳洲原料油精煉後就可以食用,但專家眼中精煉有分等級。
銘傳大學生科系副教授陳良宇:「精煉程度不一樣符合用途也不同,所以你會用不同精煉方法,如果是飼料用就不用花很多時間,很多力氣去把它精煉到人吃的無害程度。」
不同用途精煉程度就不一樣,真正可供食用的牛油,從色澤來看顏色比較淺,加熱過程中固態融化為液態時,中間的浮層物質相轉換,慢慢轉化為清澈,速度快的話也代表是好油。
銘傳大學生科系副教授陳良宇:「油如果老化就是用了很久,或有雜質的時候那油脂原本的折射率就會改變。」
另外一個檢測方式比較費工夫,得靠折射度計才能辨認,但這都是末端消費者自我檢測,真正的源頭才是該把關的,從取材就是重要一環,用途不同取牛部位也不一樣,如果是食用油,最好用的是皮下脂肪,如果是飼料油就可以使用皮下脂肪以外部位,會有這樣區別就是因為,像內臟就可能含有重金屬,來源比較複雜。
再來就是報關過程,當時正義出示的報關單,證明是申報進口食用牛油也查驗合格,但整體進口牛油過程來說,一開始進的就是原料油,沒有區分飼料油或食用油,全部合艙裝船,進口來台時才分類,如果申報為食用油,就得經過公證公司加註精煉後可為人體食用字樣,再經過食藥署許可才能報關,至於飼料油只要公證公司,附上檢驗報告就可以直接報關,從原料油到食用油,就是報關後廠商良心精煉的關鍵。
食工業發研所製程中心主任朱燕華:「澳洲先精煉當然比較好,這個油進來時候如果是食用的話,應該要再經過一次精煉處理,應該會加上一些加工成本吧。」
澳洲精煉後進口來台再由廠商2度精煉,才能確保油的精緻,但卻得多付成本,精煉過程有脫膠,包含過濾、離心、脫除酸價到標準值等,還有脫色與脫臭,衛福部已經獲得澳洲回函,未來進口牛油得開立官方證明,不過澳洲檢疫證明表批註是食用或非食用,恐怕並非對症下藥。
銘傳大學生科系副教授陳良宇:「符合食用油標準是在台灣這邊製程,那你拿進口原料的標準就能夠說明他是食用油嗎?這是無法說明的嘛。」
報關後怎樣精煉,合格標準又是如何,為了民眾吃的安全,衛福部恐怕得再訂定更精確標準!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