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店面空置多,轉成特賣會的當然不少,而這些忽然出現的特賣會,其實背後有專門企劃團隊,其中一家投入超過10年的業者,會依據廠商特性進櫃組合提升特賣會的產品多元性,不靠裝潢、也不打算長期經營,跑短線的快打快閃,卻能增加產品的生命週期,讓品牌業者在買氣低迷中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特賣行銷公司執行長:「進櫃就是抓一個主題然後再來延伸,它其他要來搭配的廠商。」
把特賣會當百貨設櫃來規劃,投入特賣會籌畫超過10年的劉滄凌,從過去地下街、車站租借擺攤,這幾年情況有了改變。
不在乎裝潢、不在乎長久經營,游擊式的特賣會符合店面現況,現在劉滄凌的固定租用場,總共8個集中在雙北,但他說其實這種型態在都市以外的鄉鎮區效益更大。
特賣行銷公司執行長劉滄凌:「二線或三線城市的話,他們可能去到那邊,如果是商品季節性或屬性都相同的話,他們比較會有購買的慾望,因為你畢竟不常來擺,所以他的消費力道搞不好會比城市表現得還好一點。」
把各種廠商依據屬性結合,增加特賣會的商品多元性,各家廠商只要負責出貨和派發銷售人員,其他宣傳布條標語甚至贈品都由劉滄凌的公司統一籌劃,營業額再以業界機密拆帳,比起百貨公司進櫃,1個月開銷就要5到6萬起跳、還要被抽成,特賣會反而省事還能延長商品壽命。
特賣會展銷人員:「代購媽媽就是在FB上面,他們都會PO在他們的群組裡面,然後就是可能一件就是賺個50元、30元那種的,然後他們就會一次批很多就是在網路上面賣。」
為了符合消費者想撿便宜的心理,還有專屬粉絲頁面請來部落客拍照分享,讓消費者掌握最新檔期狀況,透過這種經營模式,現在固定的合作品牌就有40到50家,平均3個月就有50到60場拍賣會同時舉辦。
專家認為這是景氣不佳的經營模式,甚至業者也透露特賣會有3/5都是專櫃正貨,其他2/5才是拍賣特賣品,在正貨部分會打小額折扣幫忙搭配贈品,像是滿6000送保溫便當盒等,當然遇到百貨檔期也會適度避開,內衣、化妝品這些週年慶主力品項,也看出品牌經營在通路上逐漸轉移。
行銷專家唐源駿:「那如果說貨從這些百貨裡面拿出去,到所謂特賣會的部份的時候,通常也是貪圖的這個抽成可能有所不同,甚至是搭配所謂的賣斷,那對於品牌業者他其實好像可以快速的把現金拿回來。」
買氣不佳品牌經營求生,怯步於專櫃前的消費人潮,轉入街邊巷角的特賣會場,用實質折扣成為廠商的低迷求生術。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